8时间的脚印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 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 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 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
1 8 时间的脚印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 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 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 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 31 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 32 个同学(或 32 人次)来
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 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 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 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u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u):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山脚。 粗糙(ca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un):裂开缝隙。 创刮(bao):刮平。 沟壑(he):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i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 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e):公元前三干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 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2
2 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 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 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 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ū):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 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e):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 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铜壶漓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 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部 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的原因,记录的内容 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
3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 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 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 3000-10000 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l)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l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的原因,记录的内容 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
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 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 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 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奧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
4 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5 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 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 6 一 21 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 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 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 6 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 7 一 16 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 17-20 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 21 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 22 一 29 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 30-31 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
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 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 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五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 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 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5 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 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 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五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 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 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