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20054学分25总学时50理论40实验10 英文课程名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y 开课院(系)农学院开课系 园林系修订时间2006年8月29日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园林生态环境(光、温、水、大气、土壤),植物种群,植物群落,生 态系统,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等六个方面出发,以城市环境和园林植物为主要研究 对象,讲授相关的生态学知识,并通过试验教学教授基本的生态学研究和调查方法。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园林生态学是园林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新兴的园林学与生态学的 交叉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生态学基础,使其 在园林生产实际重树立生态意识和理念、增强生态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生态园林、 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城市地建设服务。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的目的和要求: 1.保证和加强园林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应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园 林生态学的系统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配置等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课程内容的讲授和园林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三、面向专业: 园林专业。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等。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作为一门园林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与多门课程有密切关系,如气象学, 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植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 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树木栽培与养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本课程要求通过先修课程的学习,具备基本的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以及土壤科学方 面的基本知识,以便于在本课程中能更好的理解园林植物的生态因子。 后续相关课程有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区规划,园林设计,园林植物保护学等。通过
《 园林生态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20054 学分 2.5 总学时 50 理论 40 实验 10 英文课程名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园林系 修订时间 2006 年 8 月 29 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园林生态环境(光、温、水、大气、土壤),植物种群,植物群落,生 态系统,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等六个方面出发,以城市环境和园林植物为主要研究 对象,讲授相关的生态学知识,并通过试验教学教授基本的生态学研究和调查方法。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园林生态学是园林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新兴的园林学与生态学的 交叉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生态学基础,使其 在园林生产实际重树立生态意识和理念、增强生态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生态园林、 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城市地建设服务。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的目的和要求: 1.保证和加强园林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应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园 林生态学的系统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配置等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课程内容的讲授和园林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三、面向专业: 园林专业。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等。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作为一门园林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与多门课程有密切关系,如气象学, 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植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 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树木栽培与养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本课程要求通过先修课程的学习,具备基本的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以及土壤科学方 面的基本知识,以便于在本课程中能更好的理解园林植物的生态因子。 后续相关课程有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区规划,园林设计,园林植物保护学等。通过 GDOU-B-11-213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和生态设计理念,可在后续课程的学习 中将生态学的知识融于设计实践过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2学时)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生态学有关的概念,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实质及产生的背景, 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目的等。 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学的概念(A),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生态学的分支(B),生态学的发展简史(C)。 2.城市化与现代园林发展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B),生态城市的特点(B),现代园林的发展阶段(C) 3.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的概念(A)和研究内容(B),园林生态学的发展(B)。 作业: 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理解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了解园林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 现状。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相关概念和环境作用规律。 第一节城市环境 环境的概念(A),环境的尺度(B),环境的类型(B),城市环境的组成(C),城市 环境的特征(B),城市环境容量(C),城市的环境问题(A) 第二节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的概念(A),生态因子的分类(B),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B),生态因子 的一般特征(A),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A)。 作业: 思考自己在从事园林相关实践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生态因子以及 他们的作用特点符合上述的哪个规律? 第二章光与园林植物(3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及城市的光环境 等内容。 第一节城市光环境 光的性质(B),光的变化(B),植物群落中的太阳辐射(B),城市光照条件的特点 (A),光污染的概念(A),城市的光污染(A),城市中太阳辐射对园林植物的影响(B) 第二节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B),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的概念(),光照强度对植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和生态设计理念,可在后续课程的学习 中将生态学的知识融于设计实践过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 (2 学时)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生态学有关的概念,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实质及产生的背景, 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目的等。 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学的概念(A),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生态学的分支(B),生态学的发展简史(C)。 2.城市化与现代园林发展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B),生态城市的特点(B),现代园林的发展阶段(C)。 3.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的概念(A)和研究内容(B),园林生态学的发展(B)。 作业: 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理解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了解园林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 现状。 第一章 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2 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相关概念和环境作用规律。 第一节 城市环境 环境的概念(A),环境的尺度(B),环境的类型(B),城市环境的组成(C),城市 环境的特征(B),城市环境容量(C),城市的环境问题(A)。 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的概念(A),生态因子的分类(B),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B),生态因子 的一般特征(A),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A)。 作业: 思考自己在从事园林相关实践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生态因子以及 他们的作用特点符合上述的哪个规律? 第二章 光与园林植物(3 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及城市的光环境 等内容。 第一节 城市光环境 光的性质(B),光的变化(B),植物群落中的太阳辐射(B),城市光照条件的特点 (A),光污染的概念(A),城市的光污染(A),城市中太阳辐射对园林植物的影响(B) 第二节 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B),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的概念(A),光照强度对植
物生长和形态的影响(B),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形态的影响(B)。 第三节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 按园林植物对光强适应的而进行的分类(A),耐荫性及其影响因素(A),日照长度 和光周期现象与园林植物分类及其生长发育的关系(B)。 作业: 思考校园环境中的光因子有些什么特点及如何通过园林设计加以改善? 第三章温度与园林植物(3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生态适应、调节及城 市的温度环境等内容。 第一节城市温度环境 热量平衡(B),温度变化规律(B),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形成原因(A),城市小环境 温度变化(B)。 第二节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B),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B),极端温度对植 物的影响(B,需要掌握高温危害),温度与植物分布(B),积温、有效积温、活动积温、 生物学零度等概念(A)。 第三节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 园林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B),昼夜变温与温周期现象(B),季节变温与物候现 象(B),物候的概念(A)。 第四节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园林植物的热量平衡(B),园林植物的降温作用(B)。 作业: 思考校园环境中的温度有哪些特点及如何通过园林设计加以改善 第四章水与园林植物(3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分条件的适应、调节及城市 的水环境等内容。 第一节城市水环境 水分循环(B),陆地上的水分形式及其分布(B),城市水环境(A),水污染的概念 及其类型(A)。 第二节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水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B),水势概念(B),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B),水 分与植物分布及干燥度的概念(B)。 第三节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 按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进行的分类(B)及各类植物的特点(B),异型叶(A)
物生长和形态的影响(B),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形态的影响(B)。 第三节 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 按园林植物对光强适应的而进行的分类(A),耐荫性及其影响因素(A),日照长度 和光周期现象与园林植物分类及其生长发育的关系(B)。 作业: 思考校园环境中的光因子有些什么特点及如何通过园林设计加以改善? 第三章 温度与园林植物(3 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生态适应、调节及城 市的温度环境等内容。 第一节 城市温度环境 热量平衡(B),温度变化规律(B),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形成原因(A),城市小环境 温度变化(B)。 第二节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B),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B),极端温度对植 物的影响(B,需要掌握高温危害),温度与植物分布(B),积温、有效积温、活动积温、 生物学零度等概念(A)。 第三节 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 园林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B),昼夜变温与温周期现象(B),季节变温与物候现 象(B),物候的概念(A)。 第四节 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园林植物的热量平衡(B),园林植物的降温作用(B)。 作业: 思考校园环境中的温度有哪些特点及如何通过园林设计加以改善? 第四章 水与园林植物(3 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分条件的适应、调节及城市 的水环境等内容。 第一节 城市水环境 水分循环(B),陆地上的水分形式及其分布(B),城市水环境(A),水污染的概念 及其类型(A)。 第二节 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水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B),水势概念(B),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B),水 分与植物分布及干燥度的概念(B)。 第三节 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 按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进行的分类(B)及各类植物的特点(B),异型叶(A)
第四节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调节作用 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调节作用(B)。 作业: 思考校园环境中的水分条件有哪些特点及如何通过园林设计加以改善? 第五章大气与园林植物(3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大气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及城市的大 气环境等内容。 第一节城市大气环境 空气成分及其生态作用(B),城市大气污染的概念、类型及污染物的种类(A),影 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因素(B)。 第二节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 各类大气污染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A),剂量(A),临界剂量(A),确定植物抗性 的方法和三级抗性标准(A),园林植物的环境监测作用和监测方法(A)。 第三节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B)。 作业: 思考校园环境中的大气有何特点及如何通过园林设计加以改善? 第六章土壤与园林植物(3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及城市土壤的特点等内容 第一节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 土壤的质地(B),土壤的土层结构(B),土壤的团粒结构及促进其形成的措施(A), 土壤水分(B),土壤空气(B),土壤温度(B),土壤酸碱度(B),土壤矿物质(B),士 壤有机质及腐殖质的作用(A),土壤微生物及其作用(B),土壤动物及其作用(B),根 际及其作用(A)。 第二节城市土壤特点 土壤污染的概念及类型(A),土壤污染的治理(B),城市土壤的特点及其成因(A)。 作业: 思考校园环境中的土壤有何特点及如何通过园林设计加以改善? 第七章植物种群(4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等 种群特征,分析密度效应、化感作用等种内关系及竞争、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 第一节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植物种群的概念(A),植物种群的数量和密度概念及类型(A),出生率和死亡率的
第四节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调节作用 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调节作用(B)。 作业: 思考校园环境中的水分条件有哪些特点及如何通过园林设计加以改善? 第五章 大气与园林植物(3 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大气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及城市的大 气环境等内容。 第一节 城市大气环境 空气成分及其生态作用(B),城市大气污染的概念、类型及污染物的种类(A),影 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因素(B)。 第二节 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 各类大气污染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A),剂量(A),临界剂量(A),确定植物抗性 的方法和三级抗性标准(A),园林植物的环境监测作用和监测方法(A)。 第三节 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B)。 作业: 思考校园环境中的大气有何特点及如何通过园林设计加以改善? 第六章 土壤与园林植物(3 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及城市土壤的特点等内容。 第一节 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 土壤的质地(B),土壤的土层结构(B),土壤的团粒结构及促进其形成的措施(A), 土壤水分(B),土壤空气(B),土壤温度(B),土壤酸碱度(B),土壤矿物质(B),土 壤有机质及腐殖质的作用(A),土壤微生物及其作用(B),土壤动物及其作用(B),根 际及其作用(A)。 第二节 城市土壤特点 土壤污染的概念及类型(A),土壤污染的治理(B),城市土壤的特点及其成因(A)。 作业: 思考校园环境中的土壤有何特点及如何通过园林设计加以改善? 第七章 植物种群(4 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等 种群特征,分析密度效应、化感作用等种内关系及竞争、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 第一节 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植物种群的概念(A),植物种群的数量和密度概念及类型(A),出生率和死亡率的
概念和类型(A),种群的性比(A),种群年龄结构的概念、年龄结构模型和园林植物的 年龄级划分方法(A),种群的空间格局概念和类型(A),集群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A), 植物的构件种群概念和意义(A)。 第二节植物种群的数量动态 生命表的编制及类型(A),存活曲线的概念及类型(A),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型(B), 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A),种群的实际数量动态(B),种群调节的理论(C),生物 入侵(A)。 第三节生态对策 3种生态对策理论(B)。 第四节种内和种间关系 密度效应及自疏(A),高斯竞争排斥原理(A),种间捕食(C),植食作用及其后果 (B),种间寄生(B),种间共生的类型与概念(B),化感作用(B)。 作业: 思考如何将种群生态学的理论运用到园林设计实践中。 第八章植物群落(5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各成分在群落中 的作用,群落的水平、垂直结构及边缘效应,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以 及群落的动态及干扰对动态的影响,城市植被的特点及重建恢复方法等内容。 第一节植物群落及其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的概念(A),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B),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A)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A),植物群落的表现面积(B),种间关联(B)。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层次类型(A),各层次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B),物种多 样性梯度变化及其决定因素(B),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A)。 第三节植物群落结构 生活型的概念和类型(A),生活型谱(A),层片的概念和特征(A),群落垂直结构 的概念和成层结构(A),群落的水平镶嵌性及其成因(A),群落的外貌与季相(B),群 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A),岛屿效应(B),干扰的概念及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A)。 第四节群落中的生态位 生态位的概念(A),生态位的变化(A),物种间生态位的关系(B)。 第五节植物群落动态 群落波动的概念及其成因(B),群落演替的含义及其成因(A),群落演替的类型(B), 群落演替顶极学说(A)。 第六节城市植被 城市植被的概念(A),城市植被的群落分类(A),城市植被的变化(B),城市植被
概念和类型(A),种群的性比(A),种群年龄结构的概念、年龄结构模型和园林植物的 年龄级划分方法(A),种群的空间格局概念和类型(A),集群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A), 植物的构件种群概念和意义(A)。 第二节 植物种群的数量动态 生命表的编制及类型(A),存活曲线的概念及类型(A),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型(B), 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A),种群的实际数量动态(B),种群调节的理论(C),生物 入侵(A)。 第三节 生态对策 3 种生态对策理论(B)。 第四节 种内和种间关系 密度效应及自疏(A),高斯竞争排斥原理(A),种间捕食(C),植食作用及其后果 (B),种间寄生(B),种间共生的类型与概念(B),化感作用(B)。 作业: 思考如何将种群生态学的理论运用到园林设计实践中。 第八章 植物群落(5 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各成分在群落中 的作用,群落的水平、垂直结构及边缘效应,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以 及群落的动态及干扰对动态的影响,城市植被的特点及重建恢复方法等内容。 第一节 植物群落及其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的概念(A),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B),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A),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A),植物群落的表现面积(B),种间关联(B)。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层次类型(A),各层次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B),物种多 样性梯度变化及其决定因素(B),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A)。 第三节 植物群落结构 生活型的概念和类型(A),生活型谱(A),层片的概念和特征(A),群落垂直结构 的概念和成层结构(A),群落的水平镶嵌性及其成因(A),群落的外貌与季相(B),群 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A),岛屿效应(B),干扰的概念及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A)。 第四节 群落中的生态位 生态位的概念(A),生态位的变化(A),物种间生态位的关系(B)。 第五节 植物群落动态 群落波动的概念及其成因(B),群落演替的含义及其成因(A),群落演替的类型(B), 群落演替顶极学说(A)。 第六节 城市植被 城市植被的概念(A),城市植被的群落分类(A),城市植被的变化(B),城市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