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儿科、麻醉、基础、预防、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四章炎症. 第五章肿瘤. 第六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四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儿科、麻醉、基础、预防、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四章炎 症. 第五章肿 瘤. 第六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四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54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课学时 总论 绪论 1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6 第四章炎症 6 第五章肿瘤 1.5 各论 第六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0.5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6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6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5 第十一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 1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2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四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共计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 54 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课学时 总论 绪论 1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 4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6 第四章炎症 6 第五章肿瘤 7.5 各论 第六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0.5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4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6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6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5 第十一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 1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2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 1 第十四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3 共计 54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熟悉病理学的观察、研究方法。 2.了解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范围;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新技术在病理学诊断及 研究中的应用。 二、主要内容 1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任务。 2.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4.病理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细胞可逆性损伤(变性)和细胞内外物 质蓄积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细胞调亡 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 2,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原因;调 亡的观察方法。 3,了解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常见细胞可逆性损伤和细胞内外 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影响;调亡的生理与病理意义;细胞老化的 概念和可能的机制。 二、主要内容 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形态特征和类型。增生的概念和类型。萎缩 的概念、形态特征和类型。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的化生现象。 2.细胞和组织损伤:变性和物质沉积的概念,水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 性、纤维素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病理性钙化等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和形态变化。细胞 死亡的表现形式:坏死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及其发病机制,各型坏死的病 理变化,坏死的结局。调亡的概念、形态特征,与坏死的区别。 3.细胞损伤的原因和基本机制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熟悉病理学的观察、研究方法。 2.了解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范围;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新技术在病理学诊断及 研究中的应用。 二、主要内容 1.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任务。 2.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4.病理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细胞可逆性损伤(变性)和细胞内外物 质蓄积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细胞凋亡 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 2.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原因;凋 亡的观察方法。 3.了解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常见细胞可逆性损伤和细胞内外 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影响;凋亡的生理与病理意义;细胞老化的 概念和可能的机制。 二、主要内容 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形态特征和类型。增生的概念和类型。萎缩 的概念、形态特征和类型。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的化生现象。 2.细胞和组织损伤:变性和物质沉积的概念,水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 性、纤维素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病理性钙化等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和形态变化。细胞 死亡的表现形式:坏死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及其发病机制,各型坏死的病 理变化,坏死的结局。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与坏死的区别。 3.细胞损伤的原因和基本机制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各类细胞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 局;掌握瘢痕组织的形态,熟悉其对机体的作用;皮肤创伤愈合的类型。 2.熟悉再生的方式;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再生)的再生能 力和过程;骨折愈合过程。 3.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细胞的再生与分化调控的分子机制。 二、主要内容 1.修复的概念;再生的概念、类型;各类细胞的再生能力;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肌组 织、血管和神经组织的再生过程和机制。 2,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态及其作用。 3,伤口愈合的过程及创伤愈合的类型。 4.骨折愈合基本过程。 5.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局部充血、淤血、出血的概念;血栓及血栓形成概念、血栓形成基本条件和血栓对 机体的影响;栓塞的基本概念,栓塞的主要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产生的 条件、类型和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血栓形成过程;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及透明血栓的形态学特点及好发部 位;血栓的结局、对机体的影响;栓子的种类、来源及运行途径;血栓形成与栓塞、梗死 相互联系。 3.了解出血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 1.动脉性充血的原因、病变及其意义。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和后果。肝慢性淤血、肺急 性、慢性淤血的病理特征。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机制、过程,血栓的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 影响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各类细胞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 局;掌握瘢痕组织的形态,熟悉其对机体的作用;皮肤创伤愈合的类型。 2.熟悉再生的方式;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再生)的再生能 力和过程;骨折愈合过程。 3.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细胞的再生与分化调控的分子机制。 二、主要内容 1.修复的概念;再生的概念、类型;各类细胞的再生能力;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肌组 织、血管和神经组织的再生过程和机制。 2.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态及其作用。 3.伤口愈合的过程及创伤愈合的类型。 4.骨折愈合基本过程。 5.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局部充血、淤血、出血的概念;血栓及血栓形成概念、血栓形成基本条件和血栓对 机体的影响;栓塞的基本概念,栓塞的主要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产生的 条件、类型和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血栓形成过程;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及透明血栓的形态学特点及好发部 位;血栓的结局、对机体的影响;栓子的种类、来源及运行途径;血栓形成与栓塞、梗死 相互联系。 3.了解出血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 1.动脉性充血的原因、病变及其意义。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和后果。肝慢性淤血、肺急 性、慢性淤血的病理特征。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机制、过程,血栓的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 影响
4栓塞及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栓塞的类型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 塞、羊水栓塞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概念、原因、类型及各型的病变特点、产生条件、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 响。 第四章炎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概念和意义、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 透性升高的机制;各种炎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在炎症中出现的意义;炎症介质的概念;急性 炎症的类型包括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炎的病理特点;慢性炎症分类及其病 变特点;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2.熟悉炎症的原因;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熟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的过程;熟 悉炎症介质的种类及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3.了解炎症的临床分类;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二、主要内容 1.炎症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2急性炎症渗出反应过程中液体渗出及白细胞的渗出过程;机制和作用。 3炎症介质的概念、来源、作用。炎症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4.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 5.炎症的临床分类。 6急性炎症的病变特征,病变类型(浆液性炎走、纤维素性炎症、化脓性炎症和出血性炎 症)及其病理特点。 7急性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8.慢性炎症的概念、病变特征和类型。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征
4.栓塞及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栓塞的类型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 塞、羊水栓塞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概念、原因、类型及各型的病变特点、产生条件、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 响。 第四章炎 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概念和意义、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 透性升高的机制;各种炎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在炎症中出现的意义;炎症介质的概念;急性 炎症的类型包括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炎的病理特点;慢性炎症分类及其病 变特点;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2.熟悉炎症的原因;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熟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的过程;熟 悉炎症介质的种类及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3.了解炎症的临床分类;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二、主要内容 1.炎症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2.急性炎症渗出反应过程中液体渗出及白细胞的渗出过程;机制和作用。 3.炎症介质的概念、来源、作用。炎症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4.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 5.炎症的临床分类。 6.急性炎症的病变特征,病变类型(浆液性炎走、纤维素性炎症、化脓性炎症和出血性炎 症)及其病理特点。 7.急性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8.慢性炎症的概念、病变特征和类型。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