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电源的等效变换方法 、电阻串并联的值变换 2、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值变换(戴维南定狸及诺顿 定理) ◆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1、支路电流法 2、节点电压法 3、鱼加原理 4、图解法(适用与非线性电阻电路以及一般电路)
主要内容: ◆电源的等效变换方法 1、电阻串并联的等值变换 2、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值变换(戴维南定理及 诺顿 定理) ◆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1、支路电流法 2、节点电压法 3、叠加原理 4、图解法(适用与非线性电阻电路以及一般电路)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1、电阻的串联 两个或更多个电阻一个接一个地顺序连接,这些电阻通过 同一电流,这样就称为电阻的串联。 电路特点: R R=RI R2 1用一个等效 U=U1+ U2 电阻代替后 UR I相等 U1=R1I=R1/(R1+R2)·U U2=R2I=R2/(R1+R2)·U 2
§2.1 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1、电阻的串联 两个或更多个电阻一个接一个地顺序连接,这些电阻通过 同一电流,这样就称为电阻的串联。 I U1 U2 U R1 R2 U I R 用一个等效 电阻代替后 电路特点: R = R1 + R2 U = U1 + U2 I相等 U1=R1I=R1/(R1+R2)·U U2=R2I=R2/(R1+R2)·U
2、电阻的并联 两个或更多个电阻联接在两个公共的节点之间,这些电阻 两端的电压相等,这种联接方法称为电阻的并联。 U⊥R1 用一个等效电阻代替后 R R 电路特点 R 或G=G1+ (其中G为电导,为相应电阻倒数) U相等 I1=U/R1=R2/(R1+R2)·I I2=U/R2R1/(R1+R2)·I
两个或更多个电阻联接在两个公共的节点之间,这些电阻 两端的电压相等,这种联接方法称为电阻的并联。 2、电阻的并联 I I2 U I1 R1 R2 R U I 用一个等效电阻代替后 (其中G为电导,为相应电阻倒数) U相等 I1=U/R1=R2/(R1+R2)·I I2=U/R2=R1/(R1+R2)·I 1 2 1 1 1 R R R = + 或 G = G1 +G2 电路特点:
3、对于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关系,可用橛点法简化,即可求解。 4Q 将未标点的 4 49 各个多条线49 4o Q 的交集点标 449 上序号 2Q 29 2Q a 4o 49 原电路转化为 4 Rab=2 4Q 49
3、对于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关系,可用标点法简化,即可求解。 a 4 4 4 4 4 4 b 2 将未标点的 各个多条线 的交集点标 上序号 4 4 4 4 4 4 2 a b c d 原电路转化为 4 4 4 4 4 4 a c d 2 b Rab=2
§2.3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1、电源的两种模型 ◆理翘电压源(恒压源):即内阻R=0时的电压源 b E E b 理想电压源模型 外特性曲 物点 (1)输出电压不变,其值恒普于电动势,即Uab=B; (2)电源中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外电路的改变,会引 起Ⅰ的变化,Ⅰ可能是大小变化,也可能是方向变化
§2.3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1、电源的两种模型 ◆ 理想电压源(恒压源):即内阻R0=0时的电压源 I E + _ a b Uab 理想电压源模型 Uab 外特性曲线 I E 特点: (1)输出电压不变,其值恒等于电动势,即 Uab E; (2)电源中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外电路的改变,会引 起 I 的变化,I可能是大小变化,也可能是方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