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 虽然严格地说,三层水平介质的反射波时距 曲线已不是双曲线,但是能否用一条双曲线去近 似它呢?换句话说,能否用一种假想的均匀介质 来代替整套层状介质,使地震波在假想均匀介质 中的传播情况很接近于真实情况 如能做到这样,在前面讲的均匀介质情况的 套公式和办法就可以利用了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 虽然严格地说,三层水平介质的反射波时距 曲线已不是双曲线,但是能否用一条双曲线去近 似它呢?换句话说 ,能否用一种假想的均匀介质 来代替整套层状介质,使地震波在假想均匀介质 中的传播情况很接近于真实情况。 如能做到这样,在前面讲的均匀介质情况的 一套公式和办法就可以利用了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 显然,要使两层介质和多层介质情况下地震波传 播的全部特点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要抓住主 要特点,使某一方面的特点很接近甚至一样,其它次 要方面不同也没有关系。具体地说,在地震资料解释 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就是一条共炮点时距曲线的 t0值(激发点处的反射时间)。因为有了t0,如果又知 道地震波的速度,就可以估算反射界面的深度 根据这种情况,假想的均匀介质的厚度应当和水 平层状介质总厚度相等。同时,在两种情况下的t0相 等 按照这种要求,假想均匀介质的速度应当怎样来 确定呢?关键是怎徉来确定假想均匀介质的速度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 显然,要使两层介质和多层介质情况下地震波传 播的全部特点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要抓住主 要特点,使某一方面的特点很接近甚至一样,其它次 要方面不同也没有关系。具体地说,在地震资料解释 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就是一条共炮点时距曲线的 t0值(激发点处的反射时间)。因为有了t0,如果又知 道地震波的速度,就可以估算反射界面的深度。 根据这种情况,假想的均匀介质的厚度应当和水 平层状介质总厚度相等。同时,在两种情况下的t0相 等。 按照这种要求,假想均匀介质的速度应当怎样来 确定呢?关键是怎徉来确定假想均匀介质的速度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 我们先用一个具体例子来看看如何描述地震波 在层状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设有如图-4-5)、(b所示的两种介质结构:它 们都是三层水平个质,两个分界面。(R2界面上部 那两层的总厚度是:h1+h2=1700m,(bR2界面上部 两层的总厚度:h’1+h’2=1700m h1=600m h’1=800m v1=1500ms v1=1500m/s h2=1100m =900m v2=2000ms R2 h3 V3 图14-5三层层状介质平均速度
我们先用一个具体例子来看看如何描述地震波 在层状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设有如图l-4-5(a)、(b)所示的两种介质结构:它 们都是三层水平介质,两个分界面。(a) R2界面上部 那两层的总厚度是:h1+h2=1700m,(b)R2界面上部 两层的总厚度:h’1+h’2=l700m。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 可见这两个界面上部的覆盖介质的总 厚度是相同的,并且组成覆盖介质的两个 地层中的波速也是一样的。都是分别为 1500m和2000m1s。但是h1和h11不相等, h2和12也不相等。那么,地震波在这两组 地层中传播的情况有什么差别呢?
可见这两个界面上部的覆盖介质的总 厚度是相同的,并且组成覆盖介质的两个 地层中的波速也是一样的。都是分别为 1500m/s和2000m/s。但是h1和h'1不相等, h2和h'2也不相等。那么,地震波在这两组 地层中传播的情况有什么差别呢?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 层状介质中波传播的速度例子 我们可分析地震波在两组地层中的垂直旅行 间: h1,h2600,1100 0.95秒 h,h2800,900 ,15002000 V1500200008秒 这个计算表明,地震波在(b)组地层中传播得 慢一些,在(a)组地层中传播得快一些 也就是说,两组地层虽然都是由速度为V1,V2 的两种地层组成,但是由于在两组地层中每层厚度 不相同,显然,波在这两组地层中传播的情况就有 差别了。这种差别不仅与层的速度有关,还与各层 的厚度有关
层状介质中波传播的速度例子 我们可分析地震波在两组地层中的垂直旅行 时间: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 0.95秒 2000 1100 1500 600 2 2 1 1 0 V h V h t 0.98秒 2000 900 1500 800 2 2 1 1 0 V h V h t 这个计算表明,地震波在(b)组地层中传播得 慢一些,在(a)组地层中传播得快一些。 也就是说,两组地层虽然都是由速度为V1,V2 的两种地层组成,但是由于在两组地层中每层厚度 不相同,显然,波在这两组地层中传播的情况就有 差别了。这种差别不仅与层的速度有关,还与各层 的厚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