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波阻抗(2)地震界面(3)速度界面(4)地震子波 (5)振动图 (6)波剖面 (7)视速度 (8)正常时差 (9)倾角时差(10)地震排列(11)动校正 (12)均方根速度 (13)调谐振幅(14)调谐厚度(15)地震组合法(16)水平多次叠加法 说明下列公式的物理意义 K() (1+cos6) R P, -pn-Vm P,n+pr-Vn- A n=0,n=1,n= A 4=Aoe-cei(ar-k) 2h sin 8 cose cos a sin y 2t.V2 NANO bigao (A B △t)_ sin ny△x/ sunny△r 12.(r)nsnm△x/ nsin△M 三、证明题 1试证明介质的品质因数Q与介质的吸收系数a成反比关系。 2试证明地层厚度等于4时,调谐振幅达最大值 3试证明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转换到-P域内则变成椭圆形状。 4试证明倾斜地层时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按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作正常时差校正时 有剩余时差。 四、推导公式 1水平层状介质中以均方根速度表示的时距曲线方程 2推导单一倾斜界面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倾角时差。 3推导ⅤSP法中向上一次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4推导ⅤSP法中向下一次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5推导倾斜地层时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方程 五、叙述题 1试叙述 Kirchhoff积分公式的物理意义
1 地震勘探原理 练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波阻抗 (2)地震界面 (3)速度界面 (4)地震子波 (5)振动图 (6)波剖面 (7)视速度 (8)正常时差 (9)倾角时差 (10)地震排列 (11)动校正 (12)均方根速度 (13)调谐振幅 (14)调谐厚度 (15)地震组合法 (16)水平多次叠加法 二、说明下列公式的物理意义 1. (1 cos ) 2 ( ) i K 2. 1 1 1 1 n n n n n n n n n V V V V R 3. 2 1 0, 1, 2 1 1 2 n n n r r A A n 4. ( ) 0 z i wt kz A e e 5. e V V V sin cos * 6. V h t 2 0 7. sin sin cos 8. 2 0 2 2t V x t 9. 2 2 0 2 2 t V x t NMO 10. 2 0 2 2 0 ( sin ) 1 1 1 z tg x 11. ( ) 1 1 1 0 2 2 2 0 2 x z ch V t sh V t 12. n f t n f t n f x V n f x V T t sin sin sin / sin / * * 三、证明题 1.试证明介质的品质因数 Q 与介质的吸收系数α成反比关系。 2.试证明地层厚度等于 4 时,调谐振幅达最大值。 3.试证明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转换到 p 域内则变成椭圆形状。 4.试证明倾斜地层时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按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作正常时差校正时 有剩余时差。 四、推导公式 1.水平层状介质中以均方根速度表示的时距曲线方程。 2.推导单一倾斜界面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倾角时差。 3.推导 VSP 法中向上一次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4.推导 VSP 法中向下一次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5.推导倾斜地层时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方程。 五、叙述题 1.试叙述 Kirchhoff 积分公式的物理意义
2试叙述 Zoeppritz方程的物理意义。 3.试叙述粘滞弹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4试叙述地震组合法压制规则干扰波的方法原理。 5试叙述水平多次叠加法制压多次反射波的方法原理 6试叙述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7试叙述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 8试叙述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面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 六、简答题 1产生绕射波的条件是什么? 2产生折射波的条件是什么? 3.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征点若何? 4如何利用反射波时距曲线确定界面参数? 5利用折射波时距曲线的什么特征值确定界面参数? 6地震波沿什么方向传播能量最强?沿什么路径传播所需时间最短? 7地震波在韵律型、递变型薄层中传播呈现什么滤波特点? 8反映反射地震记录道形成物理机制的数学模型若何? 9低速带调查利用折射波法中的哪一类方法? 10水平多次叠加观测系统中,N、n、γ之间关系若何?每次放炮,排列应如何 移动? 11.共反射点道集中各叠加道遵循什么规律?(以单边放炮为例) 2地震组合法压制瑞雷面波类干扰利用了什么特性?压制随机干扰利用什么特 性 13地震测井方法可获得什么速度资料? 14.水平多次叠加振幅特性曲线与哪些参数有关? 15地震组合法方向特性曲线与哪些参数有关? 16为什么说大地对地震波有低通滤波作用? 七、分析题 1现有一束状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其中接收线Z的多项式为 G(Z)=Z3+Z7+z+z15 炮点线为S(2)=Z0+22+z8+z0+216+218 X(Z)=Z3+z3+Z7+z+2zl+2z3+2z15+2z7 反射点线为 +2Z9+2z2+2Z23+2Z23+Z1+Z31+Z 请分析接收线有多少条,炮点线有多少条,反射点线有多少条?覆盖数怎么分布 的?反射点线间距为几个地下距离单位。这是什么样的观测系统? 2.分析地震薄层中,调谐振幅曲线与调谐厚度曲线图的特点 3.分析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因素。 4分析反射系数与入射角、速度和介质密度关系的曲线图
2 2.试叙述 Zoeppritz 方程的物理意义。 3.试叙述粘滞弹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4.试叙述地震组合法压制规则干扰波的方法原理。 5.试叙述水平多次叠加法制压多次反射波的方法原理。 6.试叙述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7.试叙述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 8.试叙述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面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 六、简答题 1.产生绕射波的条件是什么? 2.产生折射波的条件是什么? 3.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征点若何? 4.如何利用反射波时距曲线确定界面参数? 5.利用折射波时距曲线的什么特征值确定界面参数? 6.地震波沿什么方向传播能量最强?沿什么路径传播所需时间最短? 7.地震波在韵律型、递变型薄层中传播呈现什么滤波特点? 8.反映反射地震记录道形成物理机制的数学模型若何? 9.低速带调查利用折射波法中的哪一类方法? 10.水平多次叠加观测系统中,N、n、γ之间关系若何?每次放炮,排列应如何 移动? 11.共反射点道集中各叠加道遵循什么规律?(以单边放炮为例) 12.地震组合法压制瑞雷面波类干扰利用了什么特性?压制随机干扰利用什么特 性? 13.地震测井方法可获得什么速度资料? 14.水平多次叠加振幅特性曲线与哪些参数有关? 15.地震组合法方向特性曲线与哪些参数有关? 16.为什么说大地对地震波有低通滤波作用? 七、分析题 1.现有一束状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其中接收线 Z 的多项式为 3 7 11 15 G(Z) Z Z Z Z 炮点线为 0 2 8 10 16 18 S(Z) Z Z Z Z Z Z 反射点线为 19 21 23 25 27 31 33 3 5 7 9 11 13 15 17 2 2 2 2 ( ) 2 2 2 2 Z Z Z Z Z Z Z X Z Z Z Z Z Z Z Z Z 请分析接收线有多少条,炮点线有多少条,反射点线有多少条?覆盖数怎么分布 的?反射点线间距为几个地下距离单位。这是什么样的观测系统? 2.分析地震薄层中,调谐振幅曲线与调谐厚度曲线图的特点。 3.分析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因素。 4.分析反射系数与入射角、速度和介质密度关系的曲线图
地震勘探原理练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地震子波(2)地震界面 (3)波阻抗 (4)振动图 (5)正常时差(6)地震排列 (7)均方根速度(8)平均速度 (9)波剖面 (10)水平多次叠加法(11)视速度定理(12)t时间 、说明物理意义 J cose cos a Sin y +12(其中Vn=V/cosq) △t 6 三、回答问题 1地震勘探方法的应用领域若何? 2试写出地震波运动学基本方程,并说明其适用条件。 3.产生反射波的条件是什么? 4产生折射波的条件是什么? 5试述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6试述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7地震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征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8绕射波时距曲线的特征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9试述反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界面的关系? 10试述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地震界面的关系。 11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若何? 12如何区分同1时间的多次波与一次波? 13绕射波时距曲线与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关系? 14试写出V(Z)=V(1+BZ)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方程和波前方程 15试说明V(Z)=V(1+BZ)连续介质中地震波射线方程和波前方程的物理 意义 16试画图说明共炮点的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时距曲线间的关系。 17如何布置地震测线 8.试述水平多次叠加方法的基本原理。 19.水平多次叠加观测系统都有哪些参数?N、n、γ之间关系若何? 20地震勘探在进行水平多次叠加法观测时,每放完一炮,排列应如何移动?
3 地震勘探原理 练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地震子波 (2)地震界面 (3)波阻抗 (4)振动图 (5)正常时差 (6)地震排列 (7)均方根速度 (8)平均速度 (9)波剖面 (10)水平多次叠加法 (11)视速度定理 (12)t0时间 二、说明物理意义 1. cos sin * V e V V 2. V h t 2 0 3. sin sin cos 4. 2 0 2 2t V x t 5. ( / cos ) 2 2 0 2 2 t V V V x t M 其中 6. 2 1 1 1 2 n i K nK RMS K K V t V t 三、回答问题 1.地震勘探方法的应用领域若何? 2.试写出地震波运动学基本方程,并说明其适用条件。 3.产生反射波的条件是什么? 4.产生折射波的条件是什么? 5.试述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6.试述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7.地震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征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8.绕射波时距曲线的特征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9.试述反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界面的关系? 10.试述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地震界面的关系。 11.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若何? 12.如何区分同 t0时间的多次波与一次波? 13.绕射波时距曲线与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关系? 14.试写出 V(Z)=V0(1+βZ)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方程和波前方程。 15.试说明 V(Z)=V0(1+βZ)连续介质中地震波射线方程和波前方程的物理 意义。 16.试画图说明共炮点的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时距曲线间的关系。 17.如何布置地震测线? 18.试述水平多次叠加方法的基本原理。 19.水平多次叠加观测系统都有哪些参数?N、n、γ之间关系若何? 20.地震勘探在进行水平多次叠加法观测时,每放完一炮,排列应如何移动?
地震勘探原理练习题三 1试叙述无限理想弹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2试述 Kirchhoff积分公式的物理意义。 3试写出 Kirchho积分公式三种可能的情况表达式 4.为什么说地震波传播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射线方向上?沿何路径传播是时间最 短路径? 5粘滞弹性介质中应力与应变间遵循什么规律? 6阐述地震波在粘滞弹性介质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7试证明介质的品质因数Q值与吸收系数a间的反比关系。 8试阐述地震波倾斜入射到层状介质中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波动现象。若波垂直入 射时情况又如何。 9.试说明 Zoeppritz方程的物理意义 10群速度与相速度的关系若何? 11反射系数与什么参数有关? 12.试证明地层厚度等于4时,调谐振幅达最大值。 13地震波在韵律型、渐变型薄层中传播时,其动力学特点若何? 14.请示意画出薄层中地震波相对振幅随厚度变化的关系曲线。 15试阐述影响地震波反射振幅的因素有哪些? 16地震记录道的数学模型若何,并解释其含义。 17试说明速度随深度呈线性连续变化介质中地震波射线与波前的特点。 18试比较速度为常数介质与V(Z)=V(1+BZ)介质中地震波运动学特点。 19试说明多次波运动学特点。 20试比较反射波与绕射波时距曲线之间有何异同之处。 21试推导上、下行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22利用ⅤSP法中的什么波可求取层速度和平均速度。 23试说明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面波在tx域和r-P域中运动学特点。 24试证明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双曲线)转换到x-P域中变为椭圆形状。 25检波器组合方向特性曲线的特点如何,组合参数的选取对组合效果有何影 26为什么检波器组合能压制随机干扰波? 27检波器组合的缺点是什么? 28为什么水平多次叠加法对多次波有较好的压制效果? 29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0试比较地震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法有何异同之处。 31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2几种速度间的关系若何?
4 地震勘探原理 练习题三 1.试叙述无限理想弹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2.试述 Kirchhoff 积分公式的物理意义。 3.试写出 Kirchhoff 积分公式三种可能的情况表达式。 4.为什么说地震波传播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射线方向上?沿何路径传播是时间最 短路径? 5.粘滞弹性介质中应力与应变间遵循什么规律? 6.阐述地震波在粘滞弹性介质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7.试证明介质的品质因数 Q 值与吸收系数α间的反比关系。 8.试阐述地震波倾斜入射到层状介质中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波动现象。若波垂直入 射时情况又如何。 9.试说明 Zoeppritz 方程的物理意义。 10.群速度与相速度的关系若何? 11.反射系数与什么参数有关? 12.试证明地层厚度等于 4 时,调谐振幅达最大值。 13.地震波在韵律型、渐变型薄层中传播时,其动力学特点若何? 14.请示意画出薄层中地震波相对振幅随厚度变化的关系曲线。 15.试阐述影响地震波反射振幅的因素有哪些? 16.地震记录道的数学模型若何,并解释其含义。 17.试说明速度随深度呈线性连续变化介质中地震波射线与波前的特点。 18.试比较速度为常数介质与 V(Z)=V0(1+βZ)介质中地震波运动学特点。 19.试说明多次波运动学特点。 20.试比较反射波与绕射波时距曲线之间有何异同之处。 21.试推导上、下行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22.利用 VSP 法中的什么波可求取层速度和平均速度。 23.试说明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面波在 t-x 域和 p 域中运动学特点。 24.试证明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双曲线)转换到 p 域中变为椭圆形状。 25.检波器组合方向特性曲线的特点如何,组合参数的选取对组合效果有何影 响? 26.为什么检波器组合能压制随机干扰波? 27.检波器组合的缺点是什么? 28.为什么水平多次叠加法对多次波有较好的压制效果? 29.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0.试比较地震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法有何异同之处。 31.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2.几种速度间的关系若何?
地震勘探原理练习题四 、叙述地震波在均匀介质中、水平层状介质中、连续介质中传播的运动学特点。 二、在地面地震勘探中,影响反射地震波振幅的因素是什么? 三、试述 Huygens-Fresnel原理及其波场计算公式推导主要的步骤。 四、阐述地震波在薄层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五、简答题 地震波沿什么方向传播时,能量最强?沿此方向传播时旅行时间呈何特点? 如何计算双相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3.品质因素的物理意义若何? 4说明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面波在-P域中的运动学特点,引入-P变 换有何意义? 5AVO技术基于什么方程引出的?该方程有何意义?
5 地震勘探原理 练习题四 一、叙述地震波在均匀介质中、水平层状介质中、连续介质中传播的运动学特点。 二、在地面地震勘探中,影响反射地震波振幅的因素是什么? 三、试述 Huygens-Fresnel 原理及其波场计算公式推导主要的步骤。 四、阐述地震波在薄层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五、简答题 1.地震波沿什么方向传播时,能量最强?沿此方向传播时旅行时间呈何特点? 2.如何计算双相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3.品质因素的物理意义若何? 4.说明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面波在 p 域中的运动学特点,引入 p 变 换有何意义? 5.AVO 技术基于什么方程引出的?该方程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