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一面》教案及同步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其丰富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同学们好,第一单元的专题是人物风采 《童年的朋友》是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文章叙述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和 帮助。 《一面》回忆了鲁迅先生对一位进步青年的关心,他的鼓励成为这位青年前进的动力 《我的老师》通过七件小事表现了“我”童年时候的老师蔡芸芝先生对学生的挚爱和 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我们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技术 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 《赵普》通过两件事情,表现了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 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完成下面要求 1、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领略伟大人物的风采,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观察人物能力,学会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 出人物的个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篇课文《童年的朋友》和《一面》 《童年的朋友》 、了解作家作品: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列宁曾称其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 表”,他是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主要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他出生于伏尔加河 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十 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 自学,读了许多书。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 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童年的朋友》 《一面》教案及同步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其丰富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同学们好,第一单元的专题是人物风采。 《童年的朋友》是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文章叙述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和 帮助。 《一面》回忆了鲁迅先生对一位进步青年的关心,他的鼓励成为这位青年前进的动力。 《我的老师》通过七件小事表现了“我”童年时候的老师蔡芸芝先生对学生的挚爱和 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我们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技术 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 《赵普》通过两件事情,表现了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 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完成下面要求 1、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领略伟大人物的风采,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3、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观察人物能力,学会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 出人物的个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篇课文《童年的朋友》和《一面》 《童年的朋友》 一、了解作家作品: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列宁曾称其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 表”,他是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主要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他出生于伏尔加河 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十 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 自学,读了许多书。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 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1892年9月,他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俄国文坛上升起了一颗 光芒夺目的明星 高尔基一生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9世纪90年代是高尔基写作的探索时期。早期的创作有的侧重描写现实,有的侧重 表现理想,歌颂热爱自由、献身人民的精神。例如《伊则吉尔老婆婆》《马尔华》等等。 第二个时期——20世纪开始的20年间,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1917年 二月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命)。高尔基始终将自己的创作与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为苏联 文学奠定了基础。1901年发表了知名散文诗《海燕之歌》,用象征手法塑造出革命者勇猛 矫健的形象,激情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加猛烈些吧!”在1906年,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长 篇小说《母亲》,以史诗性的笔法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巴威尔和他的妈妈尼洛夫 娜的形象,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第一部典范性作品。高尔基的文学活动对各国的社会主义文 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高尔基还写过《意大利童话》(1911913)和《俄罗斯童话》 (1912-1917),自传体三部曲的头两部《童年》(1913)和《在人间》(1915)。第三部《我的大 学》完成于1922年。高尔基一生中写过20多个剧本,《底层》(1902)是他的戏剧代表作 是高尔基对沦落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将近20年观察的总结。 十月革命以后,是高尔基创作的第三个时期。高尔基以文化的眼光来思考社会变革和 民族未来等重大问题,主要作品有《不合时宜的思想》(1918),回忆录《列宁》(1924),长 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 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写的是童年的一天,“我”大病初愈,看护“我”的父亲却不幸染 病身亡。“我”跟随母亲坐船到外祖母的家乡尼日尼去生活。无忧无虑的日子很快结束了 人与人之间充满欺诈与争斗。外祖父是当地染坊行会的头子。“我”跟随母亲回去的时候 两个舅舅正在闹分家。雅科夫舅舅的孩子萨沙唆使“我”将过节用的白桌布染蓝,致使我被 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在外祖父家有个心地善良的伙计,外号叫“小茨冈”。他懂行能 干,外祖父很器重他。他常常在外祖父打“我”的时候,尽量地用自己的手臂挡着鞭子 次,两个舅舅和他一起搬运一个十分沉重的橡木大十字架。他绊了一跤,两个舅舅竟只 顾自己保命,听任他被砸死了。“我”惊愕地睁开懵懂的双眼,注视人世间的残酷与黑 暗,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 支持了“我”。布满阴霾的日子里,只有外祖母是“我”唯一的温暖。她给“我”讲上帝
1892 年9月,他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俄国文坛上升起了一颗 光芒夺目的明星。 高尔基一生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9 世纪 90 年代是高尔基写作的探索时期。早期的创作有的侧重描写现实,有的侧重 表现理想,歌颂热爱自由、献身人民的精神。例如《伊则吉尔老婆婆》《马尔华》等等。 第二个时期——20 世纪开始的 20 年间,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1905 年革命,1917 年 二月革命和 1917 年十月革命)。高尔基始终将自己的创作与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为苏联 文学奠定了基础。1901 年发表了知名散文诗《海燕之歌》,用象征手法塑造出革命者勇猛 矫健的形象,激情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加猛烈些吧!”在 1906 年,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长 篇小说《母亲》,以史诗性的笔法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巴威尔和他的妈妈尼洛夫 娜的形象,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第一部典范性作品。高尔基的文学活动对各国的社会主义文 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高尔基还写过《意大利童话》(1911-1913)和《俄罗斯童话》 (1912-1917),自传体三部曲的头两部《童年》(1913)和《在人间》(1915)。第三部《我的大 学》完成于 1922 年。高尔基一生中写过 20 多个剧本,《底层》(1902)是他的戏剧代表作, 是高尔基对沦落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将近 20 年观察的总结。 十月革命以后,是高尔基创作的第三个时期。高尔基以文化的眼光来思考社会变革和 民族未来等重大问题,主要作品有《不合时宜的思想》(1918),回忆录《列宁》(1924),长 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 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写的是童年的一天,“我”大病初愈,看护“我”的父亲却不幸染 病身亡。“我”跟随母亲坐船到外祖母的家乡尼日尼去生活。 无忧无虑的日子很快结束了。 人与人之间充满欺诈与争斗。外祖父是当地染坊行会的头子。“我”跟随母亲回去的时候, 两个舅舅正在闹分家。雅科夫舅舅的孩子萨沙唆使“我”将过节用的白桌布染蓝,致使我被 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在外祖父家有个心地善良的伙计,外号叫“小茨冈”。他懂行能 干,外祖父很器重他。他常常在外祖父打“我”的时候,尽量地用自己的手臂挡着鞭子。 一次,两个舅舅和他一起搬运一个十分沉重的橡木大十字架。他绊了一跤,两个舅舅竟只 顾自己保命,听任他被砸死了。 “我”惊愕地睁开懵懂的双眼,注视人世间的残酷与黑 暗,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 支持了“我”。 布满阴霾的日子里,只有外祖母是“我”唯一的温暖。她给“我”讲上帝
的天堂、鬼娶媳妇的故事,又常常向“我”回忆起当年“我”的父母相恋、共同生活的情 景。一次,夜里突然失火,人们都手足无措。外祖母不顾自己的安全,冲进火里,抱出了 随时可能会爆炸的硫酸盐罐子。她又指挥闻讯而来的邻居,和家人一起扑灭了大火。她的 果敢能干,连外祖父都不能不叹服。她给“我”无限的安慰,将真、善、美的种子悄悄埋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上了一阵子学,后来母亲去世了。越老越吝啬的外祖父 不肯再养“我”,于是“我”就到人间自己“混饭”吃去了。在生活的奔流中,“我”在人 世间打拼 《童年》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π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 愚昧、污秽的令人室息的生活。阅读《童年》时,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 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 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节选的部分,文字不长,但作者用饱含深情而又十分细腻的笔调,把外祖母的形象刻 画得十分丰满而有艺术的魅力,把外祖母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影响写得十分深刻 二、请同学们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并整体感知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需要注意的字词有: 生字:绺鬃诅咒噗嗅颊咕哝 生词:诅咒一一原指祈祷鬼神嫁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丰润一一丰茂滋润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同义词:终身:一生(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一生(多就事业说)。 多音字:脯pu胸脯、脯子颤chon颤动提d提防 调iao调 f果脯、兔脯 zhan颤栗 t提东西 diao强调 形似字:皱hou皱纹 绉 绉纱 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对外祖母外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和影 响,抒发了自己对外祖母的热爱之情 、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外祖母的爱心?
的天堂、鬼娶媳妇的故事,又常常向“我”回忆起当年“我”的父母相恋、共同生活的情 景。一次,夜里突然失火,人们都手足无措。外祖母不顾自己的安全,冲进火里,抱出了 随时可能会爆炸的硫酸盐罐子。她又指挥闻讯而来的邻居,和家人一起扑灭了大火。她的 果敢能干,连外祖父都不能不叹服。她给“我”无限的安慰,将真、善、美的种子悄悄埋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我”上了一阵子学,后来母亲去世了。越老越吝啬的外祖父 不肯再养“我”,于是“我”就到人间自己“混饭”吃去了。在生活的奔流中,“我”在人 世间打拼。 《童年》真实地描写了 19 世纪 70—90 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 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阅读《童年》时,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 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 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节选的部分,文字不长,但作者用饱含深情而又十分细腻的笔调,把外祖母的形象刻 画得十分丰满而有艺术的魅力,把外祖母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影响写得十分深刻。 二、请同学们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并整体感知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需要注意的字词有: 生字:绺 鬃 诅咒 噗 嗅 颊 咕哝 生词: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嫁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丰润――丰茂滋润。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同义词:终身:一生(多就切身的事说)。 终生:一生(多就事业说)。 多音字:脯 pú 胸脯、脯子 颤 chàn 颤动 提 dī提防 调 tiáo 调 整 fǔ 果脯、兔脯 zhàn 颤栗 tí提东西 diào 强调 形似字:皱 zhòu 皱纹 绉 zhòu 绉纱 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对外祖母外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和影 响,抒发了自己对外祖母的热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外祖母的爱心?
答:外祖母的外貌和语言。例如 正面: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 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 她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侧面: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在她没来以前… 2、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并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 样的内心世界 答:A、“黑眼珠闪耀着气愤的光芒……” B、“黑的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C、“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这些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外祖母丰富的情感,刻画了她平易朴实、慈爱善良的形象 3、外祖母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祖母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 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答:A、外祖母不仅像一般的长辈那样爱“我”,而且和“我”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友 外祖母能像朋友一样尊重“我”,平等地对待“我”。 C、外祖母是“我”最知心的人,“我”内心的话都能和外祖母交流。 D、外祖母是“终身”的朋友,是因为外祖母的“我”,把“我”的心灵从黑暗中带到了 “光明的地方”,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外祖母的乐观、坚 毅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四、总结 文章的线索、中心和结构 全文以外祖母对“我”的爱为线索。 通过叙述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表达了我对外祖母的无限感激之情。 全文可以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答:外祖母的外貌和语言。例如 正面: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 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 她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 侧面: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在她没来以前…… 2、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并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 样的内心世界。 答:A、“黑眼珠闪耀着气愤的光芒……” B、“黑的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C、“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这些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外祖母丰富的情感,刻画了她平易朴实、慈爱善良的形象。 3、外祖母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祖母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 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答:A、外祖母不仅像一般的长辈那样爱“我”,而且和“我”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友 情。 B、外祖母能像朋友一样尊重“我”,平等地对待“我”。 C、外祖母是“我”最知心的人,“我”内心的话都能和外祖母交流。 D、外祖母是“终身”的朋友,是因为外祖母的“我”,把“我”的心灵从黑暗中带到了 “光明的地方”,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外祖母的乐观、坚 毅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四、总结: 文章的线索、中心和结构 全文以外祖母对“我”的爱为线索。 通过叙述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表达了我对外祖母的无限感激之情。 全文可以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第一层(1):着重描写了外祖母的长发,揭示了外祖母慈祥、可爱的性格特征 第二层(2-5):写了外祖母的语言,突出了外祖母对“我”的疼爱和关心 第三层(6):写外祖母的外貌和动作,表现了她年轻、仁慈、善良和可爱。 第二部分(7):点题,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我 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一面》 、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 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 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 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 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了新四军,一直在部队和文教做行政工作。解放后, 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1983年离休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 只见过一面,但鲁迅的音容笑貌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鲁迅逝世之际,作者 以满怀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四年前的这件往事 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并理清文章结构。 困窘摩挲颓唐打眼恣情不能自己 踱步地窖赫然镶嵌捻断抖擞 陡然 词语 踱步:慢步行走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殷勤:热情而周到。 优遇:优待。 莽撞:鲁莽冒失。 窘:难为情,尴尬 摩挲:用手抚摸 颓唐:精神萎靡
第一层(1):着重描写了外祖母的长发,揭示了外祖母慈祥、可爱的性格特征。 第二层(2-5):写了外祖母的语言,突出了外祖母对“我”的疼爱和关心。 第三层(6):写外祖母的外貌和动作,表现了她年轻、仁慈、善良和可爱。 第二部分(7):点题,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我 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一面》 一、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 年 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 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 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 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 年经人保释出狱,旋 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 年复返上海,从事 写作和翻译。1937 年抗战开始,参加了新四军,一直在部队和文教做行政工作。解放后, 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1983 年离休。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 只见过一面,但鲁迅的音容笑貌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鲁迅逝世之际,作者 以满怀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四年前的这件往事。 二、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并理清文章结构。 困窘 摩挲 颓唐 打眼 恣情 不能自已 踱步 地窖 赫然 镶嵌 捻断 抖擞 陡然 词语 踱步:慢步行走。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殷勤:热情而周到。 优遇:优待。 莽撞:鲁莽冒失。 窘:难为情,尴尬。 摩挲:用手抚摸。 颓唐:精神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