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画出图示梁Q的影响线,并利用影响线求出给定荷载下的Q左与Q右的值。 kat。a2 218.任何静定结构的支座反力、内力的影响线,均由一段或数段直线所组成。 219。表示单位移动荷载作用下某指定截面的内力变化规律的图形称为内力影响线。 220.简支梁跨中截面弯矩的影响线与跨中有集中力P时的M图相同。 221.荷载处于某一最不利位置时,按梁内各截面的弯矩值竖标画出的图形,称为简支梁的弯矩包 络图。 222。机动法作静定结构内力影响线的理论基础是 A。刚体体系虚位移原理: B。功的互等定理: C。位移互等定理: D。反力互等定理 B。变形体的虚功原理: C。刚体体系的虚位移原理: D。变形体虚位移原理。 224.梁的绝对最大弯矩表示在一定移动荷载作用下 A。梁某一截面的最大弯矩: B。梁某一截面绝对值最大的弯矩: C。当移动荷载处于某一最不利位置时相应的截面弯矩: D。梁所有截面最大弯矩中的最大值。 225.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是在荷载作用下,简支梁内各截面的最大弯矩中的值。 226。多跨静定梁附属部分某量值影响线, 范围内必为零。在 范围内为 直线或折线 227.结点荷载作用下静定结构内力的影响线在 间必为一直线。 228.移动荷载的最不利位置是由比较所有位置而得到。 229.图a中P为静荷载,图b为a中截面C的弯矩影响线,则图a中 M=Py / () 6)© 230.单位荷载在结构AB上移动,试将M的影响线绘于图下方的基线上。 38
38 217.画出图示梁 QC 的影响线,并利用影响线求出给定荷载下的 QC 左与 QC 右的值。 A C a a a/2 20kN 8kN 218.任何静定结构的支座反力、内力的影响线,均由一段或数段直线所组成。 ( ) 219.表示单位移动荷载作用下某指定截面的内力变化规律的图形称为内力影响线。 ( ) 220.简支梁跨中截面弯矩的影响线与跨中有集中力 P 时的 M 图相同。 ( ) 221.荷载处于某一最不利位置时,按梁内各截面的弯矩值竖标画出的图形,称为简支梁的弯矩包 络图。 ( ) 222.机动法作静定结构内力影响线的理论基础是: A。刚体体系虚位移原理; B。功的互等定理; C。位移互等定理; D。反力互等定理。 ( ) 223.机动法作静定结构内力影响线的依据是: A。刚体体系虚力原理; B。变形体的虚功原理; C。刚体体系的虚位移原理; D。变形体虚位移原理。 ( ) 224.梁的绝对最大弯矩表示在一定移动荷载作用下: A。梁某一截面的最大弯矩; B。梁某一截面绝对值最大的弯矩; C。当移动荷载处于某一最不利位置时相应的截面弯矩; D。梁所有截面最大弯矩中的最大值。 ( ) 225.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是在荷载作用下,简支梁内各截面的最大弯矩中的值。 226.多跨静定梁附属部分某量值影响线,在____________范围内必为零。在__________范围内为 直线或折线。 227.结点荷载作用下静定结构内力的影响线在___________间必为一直线。 228.移动荷载的最不利位置是由比较所有位置而得到。 229.图 a 中 P 为静荷载,图 b 为 a 中截面 C 的弯矩影响线,则图 a 中 M Py D = D。 ( ) C ( b ) y + P D D l/3 ( a ) l/3 l/3 230.单位荷载在结构 AB 上移动,试将 MD 的影响线绘于图下方的基线上
231.确定移动集中荷载组的不利位置,只要试算各集中力在影响线的 处的那些情 况。 232.求图示梁中R4、Me的影响线。 2a 233.求图示结构中R4、Qe右的影响线。 B C D 234.求图示梁中R。、Qc影响线。 D 235.求图示梁中Mo、Qc影响线。 1P- 1Bt S 4m 236.求图示梁中R、0影响线。 P 237.单位荷载在DE范围内移动,求主梁Mc、Qe影响线 20802a2a 238.竖向单位力在图示折梁ACB上移动,求R、M影响线
39 P l l/2 =1 A C D B l /2 l /2 x D 231.确定移动集中荷载组的不利位置,只要试算各集中力在影响线的______________处的那些情 况。 232.求图示梁中 RA 、 ME 的影响线。 a a a 2 A B C D E a 233.求图示结构中 RA 、 QC 右的影响线。 l /2 l A B C D l 234.求图示梁中 RB 、 QC 影响线。 4m 2m 3m 1m A B C D 235.求图示梁中 MD 、 QC 影响线。 1m 2m 4m A B C D P =1 236.求图示梁中 RC 、 QA 影响线。 3m 2m P =1 A B C 237.单位荷载在 DE 范围内移动,求主梁 MC 、QC 影响线。 P =1 A B C D E 2a a a 2a 2a 238.竖向单位力在图示折梁 ACB 上移动,求 RB 、 MC 影响线
c人a 4m 239.单位荷载在DE上移动,试求出主梁R,、Me、Q的影响线。 D 。五2 2m+2m+1+44J+2m 240.单位荷载在梁DE上移动,求梁AB中R、Mc的影响线。 20 241,竖向荷载在梁EF上移动,求梁DB中R、Mc的影响线。 a7a十a 242.求图示结构Me、Q的影响线。 P= 243.单位荷载在桁架上弦移动,求N的影响线。 244.单位荷载在桁架上弦移动,求N。的影响线
40 P=1 A B C x 2m 4m 239.单位荷载在 DE 上移动,试求出主梁 RA、 MC、QC 的影响线。 A C B D E P= m m 1 1 1 1 m 1 240.单位荷载在梁 DE 上移动,求梁 AB 中 RB 、 MC 的影响线。 P=1 a a 2a A B C D E 241.竖向荷载在梁 EF 上移动,求梁 DB 中 RA 、 MC 的影响线。 P=1 a a A B C D E 3a a x F 242.求图示结构 MC 、 QC 的影响线。 A B C a b P=1 x l 243.单位荷载在桁架上弦移动,求 Na 的影响线。 P=1 a x d d d d A C D B 244.单位荷载在桁架上弦移动,求 Na 的影响线
路 245.单位荷载在桁架下弦移动,求N,的影响线。 3d2 246.求桁架中杆a、b轴力影响线。 6d 247.在解超静定结构时不可以既采用多余约束力又采用结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 248.图示结构中虚线表示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则有4,=24。() 249.图示桁架,增加CD杆的截面积不能使C点挠度减小。() 个 250.图示结构a<b,C点一定是向右移动。() 251.图示结构,各杆E1为常数,从变形即可判断出(4,B均为杆的中点):
41 P=1 a x d d d d A B C 245.单位荷载在桁架下弦移动,求 Na 的影响线。 A B C P=1 x 3 /2 3 a a a 246.求桁架中杆 a、b 轴力影响线。 6d d 1 2 3 4 5 6 7 P=1 b a 247.在解超静定结构时不可以既采用多余约束力又采用结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 ) 248.图示结构中虚线表示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则有 2 = 21 。() P P h h 2 1 EI EI 1 1 EI 1 EI1 EI= Δ EI=∞ Δ ∞ 249.图示桁架,增加 CD 杆的截面积不能使 C 点挠度减小。( ) 4m 4m 4m A C B D 8kN 10kN 250.图示结构 a<b,C 点一定是向右移动。( ) I I I 1 2 1 C a b 251.图示结构,各杆 EI 为常数,从变形即可判断出(A,B 均为杆的中点):
A.M4为外侧受拉,Mg为上侧受拉: B.M,为外侧受拉,Mn为下侧受拉: CM,为内侧受拉,M为下侧受拉: D.M,为内侧受拉 M为上侧受拉。() B 252.图示结构,E=常数,E1=0,则有M4= A.-3P/16 B.0 C.-PI2: D.-P/8。 () / 日 253.图a与图b都不考虑杆件分布质量和杆件轴向变形,图a的自振频率为0。,图b的水平振动 须率为⊙。,则有: A.,=0 B.o。>0 C.0。<o6 D.0。/06比值不定,取决于1/山2。 254.图示结构,各杆E1为常数,从变形即可判断出(A,B均为杆的中点): AM,为外侧受拉,M,为上侧受拉: B.M,为外侧受拉,Ma为下侧受拉: CM,为内侧受拉,M。为下侧受拉】 D.M,为内侧受拉,M为上侧受拉 () A B
42 A. MA 为外侧受拉, MB 为上侧受拉; B. MA 为外侧受拉, MB 为下侧受拉; C. MA 为内侧受拉, MB 为下侧受拉; D. MA 为内侧受拉, MB 为上侧受拉。( ) A B P 252.图示结构,EI=常数, EI1 = ,则有 MA =: A.-3Pl/16; B.0; C.-Pl/2; D.-Pl/8。 ( ) P l l EI EI 1 /2 /2 A B 253.图 a 与图 b 都不考虑杆件分布质量和杆件轴向变形,图 a 的自振频率为 a ,图 b 的水平振动 频率为 b ,则有: A. a = b ; B. a > b ; C. a < b ; D. a / b 比值不定,取决于 1 / 2 。 ( ) h m m I 1 I1 /2 I /2 EA=∞ a b 2 254.图示结构,各杆 EI 为常数,从变形即可判断出(A,B 均为杆的中点): A. MA 为外侧受拉, MB 为上侧受拉; B. MA 为外侧受拉, MB 为下侧受拉; C. MA 为内侧受拉, MB 为下侧受拉; D. MA 为内侧受拉, MB 为上侧受拉。 ( ) A B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