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试题 作文(占总分50%,以50分为满分): 我的母亲 请注意: (1)不要写诗。 (2)序字要写清楚,要用标点符号。 (二) 、把下面一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占总分16%,在题下作答)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改正下面句子里用词不妥当或语法有错误的地方(改在原句上,不 必另写,占总分16%,每句2分): 1我由于锻炼身体,天天早晨起来跑步 2.有些人喜欢说漂亮话,而且不愿意做实际工作 3在数学里,几何对于我最感兴趣 4.大家都相信着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所以谁也没带雨伞 5他们介绍了先进的地质勘探方法和帮助我们解决了目前石油生产 中的许多困难。 6校长指使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帮助王老师整理图书 7经过许多名医诊治,他的肺病终于恢复了。 8不管铁比水重得多,多大的轮船放在水里也不会往下沉 回答下面的问题(占总分18%,第一、第二题每题5分,第三题8分, 在题下作答): 1鲁迅在《药》里用什么方法描写夏瑜?从夏瑜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 时的革命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和精神 2.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写的?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具体分析“孔雀东南飞”结尾一段(原文见下)的含义。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 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江苏大方教学测试实验室编
1957年试题 (一) 作文(占总分50%,以50分为满分): 我 的 母 亲 请注意: (1)不要写诗。 (2)字要写清楚,要用标点符号。 (二) 一、把下面一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占总分16%,在题下作答):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改正下面句子里用词不妥当或语法有错误的地方(改在原句上,不 必另写,占总分16%,每句2分): 1.我由于锻炼身体,天天早晨起来跑步。 2.有些人喜欢说漂亮话,而且不愿意做实际工作。 3.在数学里,几何对于我最感兴趣。 4.大家都相信着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所以谁也没带雨伞。 5.他们介绍了先进的地质勘探方法和帮助我们解决了目前石油生产 中的许多困难。 6.校长指使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帮助王老师整理图书。 7.经过许多名医诊治,他的肺病终于恢复了。 8.不管铁比水重得多,多大的轮船放在水里也不会往下沉。 三、回答下面的问题(占总分18%,第一、第二题每题5分,第三题8分, 在题下作答): 1.鲁迅在《药》里用什么方法描写夏瑜?从夏瑜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 时的革命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和精神? 2.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写的?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具体分析“孔雀东南飞”结尾一段(原文见下)的含义。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 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江苏大方教学测试实验室编
1959年试题 作文(占总分50%,以50分为满分) 记我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注意事项: 1内容要具体。 2要分段、标点 3.字迹要清楚。 4.不要用诗歌的形式写 (占总分50%,以50分为满分。) 把下列句子里加重点的词改换成妥当的词。(改在原句上,不必另写。 没有加重点的地方不要改动每小题2分): 1青年时代,是人的精力充分的时代,只要他方向对头,肯钻肯干, 是可以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的。 他们往往关于那些读书多年的教授学者们望而生畏,而不知道我们 对一切都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 3在整风运动中,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有力地推进 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二、找出下面句子里的比喻成分,并且说明它比喻什么(本题4分) 提高要有一个基础。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去提高,难道是从空中 去提高吗? 解释下列句子里加重点的成语(每小题4分): 1共产党员,是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还有最 切实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实际工作,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特点 2共产主义事业,真是如我们所说的“百年大业”,而决不能 蹴而就”的 四、用现代汉语把下面的文句翻译出来(本题6分):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 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五、把下面这篇寓言遗漏的标点符号完全补上;并且将全文划分段落(标 江苏大方教学测试实验室编
1959年试题 一 作文(占总分50%,以50分为满分): 记我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注意事项: 1.内容要具体。 2.要分段、标点。 3.字迹要清楚。 4.不要用诗歌的形式写。 二 (占总分50%,以50分为满分。) 一、把下列句子里加重点的词改换成妥当的词。(改在原句上,不必另写。 没有加重点的地方不要改动每小题2分): 是可以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的。 对一切都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 二、找出下面句子里的比喻成分,并且说明它比喻什么(本题4分): 提高要有一个基础。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去提高,难道是从空中 去提高吗? 三、解释下列句子里加重点的成语(每小题4分): 1.共产党员,是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还有最 四、用现代汉语把下面的文句翻译出来(本题6分):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 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五、把下面这篇寓言遗漏的标点符号完全补上;并且将全文划分段落(标 江苏大方教学测试实验室编
点符号加在原句下,不必另写原句。划分段落只要在你认为应该分段的地 方,画一条竖线将文句间隔开来,注明是第几段就行了,不要另抄原文。 本题6分):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我的盾呀,顶 牢顶牢的,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戳不穿它!说完,又举起他的矛夸口说 我的矛呀,十分锋利无论怎样牢固的盾,一碰上,就能戳进去!”站在旁 边的人听了,暗暗地发笑,就问他:“照你这样说来,你的矛是顶锋利的 无论怎样牢固的盾都戳得进去你的盾又是那么的牢固,无论怎样锋利的 矛,也别想戳得进去。那么,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该怎样呢”那人 就窘得答不上话来了 六、解答下面的问题(每小题10分)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毛译东同志怎样驳斥了所谓“过 分”的谬论? 2.分析《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后一节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附:《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后一节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 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 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 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 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959年试题答案 作文(无答案) 、参考答案 本题“精力”跟“充分”搭配起来不妥当,不妥当的词是“充分”, 答案可以是“充沛”、“充足”“饱满”或其他适当的词。 2本题不妥当的词是“关于”,答案可以是“对”或“对于”。 3.本题“推行”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搭配起来不妥当, 不妥当的词是“推行”,答案可以是“推动”、“推进”、“促进”或其他适 当的词 评分标准 1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每小题给2分: ①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同 ②答案与参考答案不同,但改换后意思通顺。 2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每小题给1分 ①一题列举两种以上的答案,其中只有一种是对的; ②加重点的词改对了,别处也改了,但意思还通顺 3符号以下情况之一的,不给分: ①原句加重点的词根本没改
点符号加在原句下,不必另写原句。划分段落只要在你认为应该分段的地 方,画一条竖线将文句间隔开来,注明是第几段就行了,不要另抄原文。 本题6分):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我的盾呀,顶 牢顶牢的,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戳不穿它!说完,又举起他的矛夸口说: 我的矛呀,十分锋利无论怎样牢固的盾,一碰上,就能戳进去!”站在旁 边的人听了,暗暗地发笑,就问他:“照你这样说来,你的矛是顶锋利的, 无论怎样牢固的盾都戳得进去你的盾又是那么的牢固,无论怎样锋利的 矛,也别想戳得进去。那么,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该怎样呢”那人 就窘得答不上话来了。 六、解答下面的问题(每小题10分): 1.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毛译东同志怎样驳斥了所谓“过 分”的谬论? 2.分析《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后一节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附:《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后一节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 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 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 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 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959年试题答案 作文(无答案) 二 一、参考答案 1.本题“精力”跟“充分”搭配起来不妥当,不妥当的词是“充分”, 答案可以是“充沛”、“充足”、“饱满”或其他适当的词。 2.本题不妥当的词是“关于”,答案可以是“对”或“对于”。 3.本题“推行”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搭配起来不妥当, 不妥当的词是“推行”,答案可以是“推动”、“推进”、“促进”或其他适 当的词。 评分标准 1.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每小题给2分: ①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同; ②答案与参考答案不同,但改换后意思通顺。 2.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每小题给1分: ①一题列举两种以上的答案,其中只有一种是对的; ②加重点的词改对了,别处也改了,但意思还通顺。 3.符号以下情况之一的,不给分: ①原句加重点的词根本没改;
②加重点的词改对了,别处也改了,但意思不通 ③改得完全不对 参考答案 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去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是比喻; 这个比喻是说明提高要有一个基础(这里谈的是文艺的普及提高,如果考 生一般地谈普及提高也可以)。 评分标准 1本题共两问,每一问给2分,共4分。 2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每问给2分: ①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同 ②答案与参考答案词句虽不尽同,但基本意思相同 3.答案基本正确,但不完整的,每问给1分。 4答案错误的,不给分。(这个比喻是用具体事物说明道理,因此第 问如只答“一桶水”,不答从“一桶水”到“提髙吗”的,也算错误, 不给分。) 三、参考答案 1.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实事’就是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见毛译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 2.一蹴而就——用脚一踢就把事情办成。意思是说,很容易地成功。 评分标准 只要求解释句中加重点的成语。 2基本意思符合参考答案的每题给4分,不符合的不给分。 3.解释不够完善,但没有什么大毛病的,每题给2分。 4.一题列举两种以上的答案,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每题给2分。 四、参考答案 事情有的不应该忘掉,也有的不应该不忘掉。别人对公子有好处,公 子是不应该忘掉的;公子对别人有好处,希望公子忘掉它 评分标准 1译文只要求意思正确,不要求直译。 2本题共6分;按三个评分单位(①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②夫 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③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给分, 每单位2分,每单位意思不完全正确的给1分,意思完全错误的不给分 五参考答案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①“我的盾呀, 顶牢顶牢的,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戳不穿它!”②说完,又举起他的矛 夸口说:“③我的矛呀,十分锋利,④无论怎样牢固的盾,一碰上,就能 戳进去!”|(以上第一段)站在旁边的人听了,暗暗地发笑,就问他: 照你这样说来,你的矛是顶锋利的,无论怎样牢固的盾都戳得进去;⑤ 你的盾又是那么的牢固,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别想戳得进去。⑥那么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该怎样呢?⑦”那人就窘得答不上话来了。⑧ (以上第二段) 评分标准
②加重点的词改对了,别处也改了,但意思不通; ③改得完全不对。 二、参考答案 “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去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是比喻; 这个比喻是说明提高要有一个基础(这里谈的是文艺的普及提高,如果考 生一般地谈普及提高也可以)。 评分标准 1.本题共两问,每一问给2分,共4分。 2.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每问给2分: ①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同; ②答案与参考答案词句虽不尽同,但基本意思相同。 3.答案基本正确,但不完整的,每问给1分。 4.答案错误的,不给分。(这个比喻是用具体事物说明道理,因此第 一问如只答“一桶水”,不答从“一桶水”到“提高吗”的,也算错误, 不给分。) 三、参考答案 1.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实事’就是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见毛译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 2.一蹴而就——用脚一踢就把事情办成。意思是说,很容易地成功。 评分标准 1.只要求解释句中加重点的成语。 2.基本意思符合参考答案的每题给4分,不符合的不给分。 3.解释不够完善,但没有什么大毛病的,每题给2分。 4.一题列举两种以上的答案,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每题给2分。 四、参考答案 事情有的不应该忘掉,也有的不应该不忘掉。别人对公子有好处,公 子是不应该忘掉的;公子对别人有好处,希望公子忘掉它。 评分标准 1.译文只要求意思正确,不要求直译。 2.本题共6分;按三个评分单位(①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②夫 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③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给分, 每单位2分,每单位意思不完全正确的给1分,意思完全错误的不给分。 五 参考答案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①“我的盾呀, 顶牢顶牢的,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戳不穿它!”②说完,又举起他的矛 夸口说:“③我的矛呀,十分锋利,④无论怎样牢固的盾,一碰上,就能 戳进去!”│(以上第一段)站在旁边的人听了,暗暗地发笑,就问他: “照你这样说来,你的矛是顶锋利的,无论怎样牢固的盾都戳得进去;⑤ 你的盾又是那么的牢固,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别想戳得进去。⑥那么,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该怎样呢?⑦”那人就窘得答不上话来了。⑧ │(以上第二段) 评分标准
1要补上的标点符号共8处,能完全补上正确无误的给4分,即补对两 个标点符号算1分,补对一个以0.5分计算。划分段落正确无误的给2分 本题全对,共给6分。 2全文应补标点符号处全补“,”或“、”号的不给分。 3应补标点符号处补上的标点符号不正确,不给分。例如①处该用冒 号“:”,如用逗号“,”,就不给分 4④处如用句号“。”或分号“;”,⑤处如用句号“。”或逗号“,”, 也算对 5不应加标点符号处乱加标点符号,或将原有正确的标点符号改错 只有一处的不扣分,超出一处以上,连同原有一处计算,每两处扣一分。 6分段落正确无误,但未注明第几段的,不扣分 7将对话部分,即引号内语句划分开来另起一行的,不做分段错误论, 不扣分。 8应分段落处虽然分对了,但在另一处分错了,不给分。分错两处以 上的,不给分也不扣分 六、参考答案 1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毛泽东同志用下述三条理由,驳 斥了所谓“过分”的谬论: ①中派所谓的农民的行动“太过分”,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自己逼 出来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历来凭借势力称霸,践踏农民,农民才有 这种很大的反抗。农民的眼睛,全然没有错,罚不当罪的极少。 ②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农民若不用极大的 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 短时期的恐怖现象,非如此决不能镇压农村反革命派的活动,决不能打倒 绅权。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③所谓“过分”的议论,是拥护特权阶级的地主理论。这种理论,阻 碍农民运动的兴起,其结果破坏了革命,所以必须坚决地反对。 评分标准 ①三条都说得比较完备,而且没有错误,给10分。 ②三条都提到,但说明过于简单,可酌给5至7分 ③每漏答或答错一条,扣3分 ④三条都答错,不给分。 2.《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最后一节,作者概括地表现了他在这篇记念 文章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这一节文章可以分做两部分,前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沉痛 悼念和对国民党反对统治的强烈憎恨;后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 坚定信心。 前一部分“……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 呼吸……”这句话,主要的是表现了作者对革命者被杀害的悲愤。同时, 在这句话里,还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杀害革命者的痛恨。后面又加上“这 是怎样的世界呢”这句话,更强烈地对当时的白色恐怖表示抗议。 后一部分“夜正长,路也正长”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中国和 中国人民革命的深刻认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极其黑暗残酷的:中国人 民革命斗争要经历的道路是艰辛漫长的。正确认识客观现实,可以更勇猛
1.要补上的标点符号共8处,能完全补上正确无误的给4分,即补对两 个标点符号算1分,补对一个以0.5分计算。划分段落正确无误的给2分。 本题全对,共给6分。 2.全文应补标点符号处全补“,”或“、”号的不给分。 3.应补标点符号处补上的标点符号不正确,不给分。例如①处该用冒 号“:”,如用逗号“,”,就不给分。 4.④处如用句号“。”或分号“;”,⑤处如用句号“。”或逗号“,”, 也算对。 5.不应加标点符号处乱加标点符号,或将原有正确的标点符号改错, 只有一处的不扣分,超出一处以上,连同原有一处计算,每两处扣一分。 6.分段落正确无误,但未注明第几段的,不扣分。 7.将对话部分,即引号内语句划分开来另起一行的,不做分段错误论, 不扣分。 8.应分段落处虽然分对了,但在另一处分错了,不给分。分错两处以 上的,不给分也不扣分。 六、参考答案 1.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毛泽东同志用下述三条理由,驳 斥了所谓“过分”的谬论: ①中派所谓的农民的行动“太过分”,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自己逼 出来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历来凭借势力称霸,践踏农民,农民才有 这种很大的反抗。农民的眼睛,全然没有错,罚不当罪的极少。 ②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农民若不用极大的 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 短时期的恐怖现象,非如此决不能镇压农村反革命派的活动,决不能打倒 绅权。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③所谓“过分”的议论,是拥护特权阶级的地主理论。这种理论,阻 碍农民运动的兴起,其结果破坏了革命,所以必须坚决地反对。 评分标准 ①三条都说得比较完备,而且没有错误,给10分。 ②三条都提到,但说明过于简单,可酌给5至7分。 ③每漏答或答错一条,扣3分。 ④三条都答错,不给分。 2.《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最后一节,作者概括地表现了他在这篇记念 文章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这一节文章可以分做两部分,前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沉痛 悼念和对国民党反对统治的强烈憎恨;后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 坚定信心。 前一部分“……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 呼吸……”这句话,主要的是表现了作者对革命者被杀害的悲愤。同时, 在这句话里,还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杀害革命者的痛恨。后面又加上“这 是怎样的世界呢”这句话,更强烈地对当时的白色恐怖表示抗议。 后一部分“夜正长,路也正长”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中国和 中国人民革命的深刻认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极其黑暗残酷的;中国人 民革命斗争要经历的道路是艰辛漫长的。正确认识客观现实,可以更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