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抽搐相形见绌牲畜高高矗立 B.狙击含英咀华趑趄笑容可掬 C.洗濯卓尔不群桂棹文笔拙劣 D.亵渎不屑一顾解送歌台舞榭 解析A项加点字读音都读ch:B项加点字读音分别为:狙j,咀j,趄j,掬j C项中加点字读音分别为:洗濯zhuo,卓尔不群zhuo,桂棹zhao、文笔拙劣zhuo;D项加点 字读音分别为:亵渎xie,不屑一顾xie,解送jie,歌台舞榭xie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前扑后继捋触须深邃恪守 B.苦思冥想专心致至亵渎熨帖 C.死有余辜绰有余裕辐射坍圮 D.矫揉造作杀一儆百癖好宏亮 解析A项扑一仆;B项至一志:D项宏一洪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打开这本教科书,你会发现这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在这里,你能体会到“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 聆听到“杨 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 。徜徉在唐诗宋词这座美的 殿堂,你一定会目眩神迷,流连忘返 ①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 ②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③小桥流水,杏花春 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 A.①②③④ 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解析先唐诗,后宋词。既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又要注意和末句中“唐诗宋词”的照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津门两家企业同传捷报:在日本遭抢注的“狗不理”商标终于完璧归赵,回到了“狗
- 1 -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 4》第四单元检测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抽搐. 相形见绌. 牲畜. 高高矗.立 B.狙.击 含英咀.华 趑趄. 笑容可掬. C.洗濯. 卓.尔不群 桂棹. 文笔拙.劣 D.亵.渎 不屑.一顾 解.送 歌台舞榭. 解析 A 项加点字读音都读 chù;B 项加点字读音分别为:狙 jū,咀 jǔ,趄 jū,掬 jū; C 项中加点字读音分别为:洗濯 zhuó,卓尔不群 zhuó,桂棹 zhào、文笔拙劣 zhuō;D 项加点 字读音分别为:亵渎 xiè,不屑一顾 xiè,解送 jiè,歌台舞榭 xiè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前扑后继 捋触须 深邃 恪守 B.苦思冥想 专心致至 亵渎 熨帖 C.死有余辜 绰有余裕 辐射 坍圮 D.矫揉造作 杀一儆百 癖好 宏亮 解析 A 项扑—仆;B 项至—志;D 项宏—洪。 答案 C 3.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打开这本教科书,你会发现这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在这里,你能体会到“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聆听到“杨 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徜徉在唐诗宋词这座美的 殿堂,你一定会目眩神迷,流连忘返。 ①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 24 ②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 ③小桥流水,杏花春 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 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 m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A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H 解析 先唐诗,后宋词。既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又要注意和末句中“唐诗宋词”的照 应。g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x A.津门两家企业同传捷报:在日本遭抢注的“狗不理”商标终于完.璧.归.赵.,回到了“狗
不理”集团。 B.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的 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C.带兵打仗,要针对不同的对手,有不同的破敌之策,只知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 无法克敌制胜的。 D.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了惊心动魄的画面:电力工人爬上数十米高的结满冰的铁塔,手持 木棒、铁扳手或橡胶棒敲击电线上的冰坨。 解析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A.完璧归赵: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 本人。B.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C.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 不管对方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办法对付;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异种脏器的移植,除了技术问题外,还有伦理道德问题以及人畜共患疾病,特别是畜 间疾患在人间流行。 B.学校要健全保卫组织,充实保卫力量,确保师生生命安全;要加强教育,提高师生安 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C.玉树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于第一时间驰援灾区,为灾区群众搭建了数百顶 临时帐篷以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D.中国文化具有开放性和融合性,能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断探索自身不断吸纳、融 合外来文化。a 解析A句子成分残缺,在“特别是畜间疾患在人间流行”后加“等问题”。B“提高”和 意识”不搭配。C不合逻辑,余震发生不能“防止”只能“防备”。 答案D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项羽究竞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 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 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 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 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
- 2 - 不理”集团。U B.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的 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9 C.带兵打仗,要针对不同的对手,有不同的破敌之策,只知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 无法克敌制胜的。6 D.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了惊.心.动.魄.的画面:电力工人爬上数十米高的结满冰的铁塔,手持 木棒、铁扳手或橡胶棒敲击电线上的冰坨。w 解析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A.完璧归赵: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 本人。B.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C.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 不管对方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办法对付;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D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E A.异种脏器的移植,除了技术问题外,还有伦理道德问题以及人畜共患疾病,特别是畜 间疾患在人间流行。m B.学校要健全保卫组织,充实保卫力量,确保师生生命安全;要加强教育,提高师生安 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D C.玉树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于第一时间驰援灾区,为灾区群众搭建了数百顶 临时帐篷以防止余震再次发生。P D.中国文化具有开放性和融合性,能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断探索自身不断吸纳、融 合外来文化。Q 解析 A 句子成分残缺,在“特别是畜间疾患在人间流行”后加“等问题”。B“提高”和 “意识”不搭配。C 不合逻辑,余震发生不能“防止”只能“防备”。Q 答案 D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S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V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 约三百里)。j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 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 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 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t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
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 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 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 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 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 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 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 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 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 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 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 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 “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 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 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 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 的一条完整路线 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解析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答案D 7.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解析A、B、D三项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 项却没有。 答案C
- 3 - 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 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 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 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 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 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 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 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 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 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 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g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 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 “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 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 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 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 的一条完整路线。= 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解析 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答案 D 7.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解析 A、B、D 三项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 C 项却没有。 答案 C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解析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答案B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祖膺期,晋太中大夫。父虔之,宋乐安令。麟士幼而俊 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 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 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同作者谓曰:“此不足 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 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 深相接,尝谓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①之流也,岂可澄清淆浊邪?汝师之。” 麟士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 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 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 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 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请麟士入郡。 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必欲饰浑沌以蛾 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升明末, 太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十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 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 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 卒于家,年八十五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略有改动) 【注】①黄叔度:名宪,东汉著名贤士。《汉书·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 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解析 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答案 B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祖膺期,晋太中大夫。父虔之,宋乐安令。麟士幼而俊 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 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 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同作者谓曰:“此不足 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 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 深相接,尝谓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①之流也,岂可澄清淆浊邪?汝师之。” 麟士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 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 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 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 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请麟士入郡。 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必欲饰浑沌以蛾 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升明末, 太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 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 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 卒于家,年八十五。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略有改动) 【注】 ①黄叔度:名宪,东汉著名贤士。《汉书•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 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游都下 游:游学, B.左率勃来候之 候:等候。 C.依止其侧 止:居住。 D.有蹈东海死耳 蹈:踏入。 解析B项候:看望,问候 答案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即跣而反弃甲曳兵而走 C言无所遗失如姬父为人所杀 D乃作《玄散赋》以绝世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解析B连词,表方式或状态。A语气副词,大概:人称代词,自己。C结构助词,构成 所”字结构:与“为”一起表被动。D目的连词,来;介词,用 答案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沈麟士隐逸性格的一组是( ①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②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③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 可澄清淆浊邪?④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⑤守操终老,读书不倦 ⑥与何点同征,又不就 A.①②③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①言其孝;③是何尚之评价的话,不属于“直接表现”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居错认穿了沈麟士的鞋,后来邻居找到了自己的鞋,送还时,沈麟士“笑而受之”, 这一“笑”表现了他宽厚待人的特点。 B.宋元嘉末年,县里举荐沈麟士到京都担任抄撰五经的学士,他虽然不情愿,却有机会 饱览四部书籍,慨叹自己远不及古人 C.“以笃学为务”的精神追求与“并日而食”的物质需要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沈麟 士安贫乐道的形象。 D.沈麟士年过八十,仍然耳聪目明,书籍被大火烧毁后,他又重抄了二三千卷,当时的 人们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修身养性 解析D项对“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理解误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 5 - A.因游.都下 游:游学。 B.左率勃来候.之 候:等候。 C.依止.其侧 止:居住。 D.有蹈.东海死耳 蹈:踏入。 解析 B 项候:看望,问候。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即跣而反弃甲曳兵而走 C.言无所遗失如姬父为人所杀 D.乃作《玄散赋》以绝世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解析 B 连词,表方式或状态。A 语气副词,大概;人称代词,自己。C 结构助词,构成 “所”字结构;与“为”一起表被动。D 目的连词,来;介词,用。 答案 B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沈麟士隐逸性格的一组是( ) ①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 ②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 ③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岂 可澄清淆浊邪? ④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 ⑤守操终老,读书不倦 ⑥与何点同征,又不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 ①言其孝;③是何尚之评价的话,不属于“直接表现”。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居错认穿了沈麟士的鞋,后来邻居找到了自己的鞋,送还时,沈麟士“笑而受之”, 这一“笑”表现了他宽厚待人的特点。 B.宋元嘉末年,县里举荐沈麟士到京都担任抄撰五经的学士,他虽然不情愿,却有机会 饱览四部书籍,慨叹自己远不及古人。 C.“以笃学为务”的精神追求与“并日而食”的物质需要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沈麟 士安贫乐道的形象。 D.沈麟士年过八十,仍然耳聪目明,书籍被大火烧毁后,他又重抄了二三千卷,当时的 人们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修身养性。 解析 D 项对“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理解误。 答案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14 分) 四、(2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