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土壤退化与质量评价 ●工士壤退化及其分类 ●工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 ●Ⅲ士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Ⅳ士壤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Ⅵ耕地质量评价与信息系统的建立 1.土壤退化及其分类 ●土壤退化 土壤(地)退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破坏性自 然灾害以及异常的成土因素是引起土壤自然退化(侵蚀、砂化、盐化 和酸化等)的基础,而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则是加剧土壤(地)退化的 根本原因。 土壤(地)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而固定的,但质量上却是可以改良培 肥的,只要利用合理,可保持“地力常新”。 ·耕地是土(壤)地的精华,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有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利用强度最高的壤资源,防治土壤退化首先要 重视耕地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退化与土地退化的区别与联系
第11章 土壤退化与质量评价 ⚫ Ⅰ.土壤退化及其分类 ⚫ Ⅱ.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 ⚫ Ⅲ.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 Ⅳ.土壤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 Ⅵ.耕地质量评价与信息系统的建立 Ⅰ.土壤退化及其分类 ⚫ 土壤退化 ⚫ 土壤(地)退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破坏性自 然灾害以及异常的成土因素是引起土壤自然退化(侵蚀、砂化、盐化 和酸化等)的基础,而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则是加剧土壤(地)退化的 根本原因。 ⚫ 土壤(地)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而固定的,但质量上却是可以改良培 肥的,只要利用合理,可保持“地力常新”。 ⚫ 耕地是土(壤)地的精华,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利用强度最高的土壤资源,防治土壤退化首先要 重视耕地土壤退化的防治。 ⚫ 土壤退化与土地退化的区别与联系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的士地质量下降 乃至荒芜的过程 ·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的组成部分,它是森林破不和衰亡、草地退化及 水资源恶化的重要起因之一,因此,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中最集中的 表现、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具有生态环境连锁效应的退化现象 ●土壤退化分类 ll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 ●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 土壤(地)资源短缺,人均占有率低 人均耕地、草地、林地仅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12和1/6。 土壤(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土地资源类型配置不协调,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 平原占12%。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90%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我国东 南部,50%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地区,80%以上的草地分布 在西北千旱和半千旱地区 ●我国土壤退化的基本态势 生态脆弱区范围大
⚫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的土地质量下降 乃至荒芜的过程。 ⚫ 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的组成部分,它是森林破坏和衰亡、草地退化及 水资源恶化的重要起因之一,因此,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中最集中的 表现、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具有生态环境连锁效应的退化现象。 ⚫ 土壤退化分类 Ⅱ.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 ⚫ 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 ⚫ 土壤(地)资源短缺,人均占有率低 ⚫ 人均耕地、草地、林地仅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1/2和1/6。 ⚫ 土壤(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 土地资源类型配置不协调,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 平原占12%。 ⚫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90%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我国东 南部,50%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地区,80%以上的草地分布 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 我国土壤退化的基本态势 ⚫ 生态脆弱区范围大
黄土高原、新疆绿洲西南岩溶区、东北西部以及内蒙地区均属生态 脆弱区,而这些区域又是我国农业的主要耕垦区。 西部五大生态警示河西走廊的风沙〔西北粮仓收缩)、祁连雪线上 升(冰川退,淡水资源危机)、莫高窟的忧患(月牙泉在消失)、 居延海的忧伤(干涸消失)和走西口的故事(生态难民)。 耕地土壤质量总体较差 全国低产耕地土壤占总面积的2/3。 人口及经济增长迅遠,土壤资源开发强度大 ·我国现人口13亿,粮食需求达2500亿吨,到003年人口将达16亿,期 望粮食需求达4500亿乙吨。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堿镇化的进程,而城镇化和非农建设对土壤资源 的占用必然加剧土壤资源紧缺的矛盾。 ●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壤的退化 ·长江流城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只占全国38%,径流量却占全国的82%, 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坷耕地占全国的4%,径流量却仅占6%。导致 新疆绿洲收缩、黄河断流。 水资源相对缺乏(水资源污染)加剧了土壤的染。 土壤退化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
⚫ 黄土高原、新疆绿洲、西南岩溶区、东北西部以及内蒙地区均属生态 脆弱区,而这些区域又是我国农业的主要耕垦区。 ⚫ 西部五大生态警示—河西走廊的风沙(西北粮仓收缩)、祁连雪线上 升(冰川后退,淡水资源危机)、莫高窟的忧患(月牙泉在消失)、 居延海的忧伤(干涸消失)和走西口的故事(生态难民)。 ⚫ 耕地土壤质量总体较差 ⚫ 全国低产耕地土壤占总面积的2/3。 ⚫ 人口及经济增长迅速,土壤资源开发强度大 ⚫ 我国现人口13亿,粮食需求达2500亿吨,到2003年人口将达16亿,期 望粮食需求达4500亿吨。 ⚫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而城镇化和非农建设对土壤资源 的占用必然加剧土壤资源紧缺的矛盾。 ⚫ 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壤的退化 ⚫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只占全国38%,径流量却占全国的82%, 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耕地占全国的40%,径流量却仅占6%。导致 新疆绿洲收缩、黄河断流。 ⚫ 水资源相对缺乏(水资源污染)加剧了土壤的污染。 ⚫ 土壤退化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
·华北地区盐碱化,西北地区一沙漠化,黄高原和长江上、中湔地 区—水土流失,西南地区—石质化,东部发达地区肥力退化和土壤 环境污染 土壤退化已影响我国60%以上皊地土壤。 土壤退化发展快,影响深远 耕地占用发展速度15万公顷年,耕地剥离10万公顷年,土壤流失30 40万公顷年,土壤砂化490万公顷年,草地退化130万公顷年 Ⅲ.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Ⅳ.土壤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土壤质量 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 康行为的能力( Doran& Parkin,1994)。 ·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的持续性,保 持和提高水、气质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美国农学会, 1995)。 ·与士壤利用和土壤功能有关的土壤内在属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 委员会,1998)。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华北地区—盐碱化,西北地区—沙漠化,黄土高原和长江上、中游地 区—水土流失,西南地区—石质化,东部发达地区—肥力退化和土壤 环境污染。 ⚫ 土壤退化已影响我国60%以上的耕地土壤。 ⚫ 土壤退化发展快,影响深远 ⚫ 耕地占用发展速度15万公顷/年,耕地剥离10万公顷/年,土壤流失30~ 40万公顷/年,土壤砂化490万公顷/年,草地退化130万公顷/年。 Ⅲ.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Ⅳ.土壤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 土壤质量 ⚫ 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 康行为的能力(Doran & Parkin,1994)。 ⚫ 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的持续性,保 持和提高水、气质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美国农学会, 1995)。 ⚫ 与土壤利用和土壤功能有关的土壤内在属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 委员会,1998)。 ⚫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Ⅵ.耕地质量评价与信息系统的建立 ●一、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1.1耕地质量评价的类 ●根据耕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耕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 定,划分耕地的等别和级别。(《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 部,2001) ●主要根据耕地内在的地力要素,针对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目标,对耕 地的质量和限制性进行评价,划分耕地的级别和限制型。(《中国耕 地基础地力与土壤改良》,王蓉芳等,1996 1.2耕地质量评价的区别 项目 综合质量等级评价 基础地力等级评价 评价目的1)提高耕地管理水平 1)地力建设 2)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2)土壤改良 衡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3)理顺土地价格体系, 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 开展土地整理、征用补
⚫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Ⅵ.耕地质量评价与信息系统的建立 ⚫ 一、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 1.1 耕地质量评价的种类 ⚫根据耕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耕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 定,划分耕地的等别和级别。(《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 部,2001) ⚫ 主要根据耕地内在的地力要素,针对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目标,对耕 地的质量和限制性进行评价,划分耕地的级别和限制型。(《中国耕 地基础地力与土壤改良》,王蓉芳等,1996 ⚫ 1.2 耕地质量评价的区别 项 目 综合质量等级评价 基础地力等级评价 评价目的 1)提高耕地管理水平 1)地力建设 2)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 2)土壤改良 衡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3)理顺土地价格体系, 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 开展土地整理、征用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