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应对 一以数学学院学生为例 PB20000296郑滕飞 摘要: 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克服是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会遇到的实际性问题,回答 这个问题也是想要更好适应大学生活的必经之路。对此问题的出现与解决, 同人有不同的观点与策略。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简单访谈了 部分科大数 学学院的学生,综合出了一些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并以社会心理学知识总结 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心理学、挫折 一、引言与调查方法 对几乎所有大学生来说,生活与学习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这 些挫折或大或小,也许会影响心情很久,或是影响到具体行为:又也许会被 笑而过,不会产生什么变化。但是,有些难以克服的挫折会成为生活中难以跨 越的障碍,让人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看到 同学们因挫折而痛苦、 述茫 令人感到十分受 由此 笔者进行 了这项关 挫折的研究,希望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挫折相关的情境,并得到行之有效 的合理应对方案。 调查中发现,学业压力是大学生产生挫折的重要原因,也是大学生活中的 主要立激瓶之 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柯小敏等, 2021)。由于数学学 院的课程较为困难, 在访谈中 几乎所 同学都提到了在数学学院的学习过程 中产生的挫败感。因此,本文的重心亦为学业上的挫折与相关的应对社会心 理学中,有诸多理论与此相关,而本文选取了研究中发现相关程度最大的两个 方面:社会态度与社会影陶,由此,本文以此两角度为主,浦以部分其他社会 心理学知识,结合具体事例与理论,对获得的结果进行整合与评述。 本文采取的最主要调查方式是访谈 访谈的问题主要分为三类:挫折的经 历与体会、挫折的对策与对所处 环境 如科大、 科大数学学院等)的想法。 访谈对象上,笔者选择了数学学院不同性别、学习情况、来源与方向选择的力 位大一学生,询问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经验与看法。除此之外,笔者还与更多同 学进行了并非正式访谈性质的对话,结合自身的观察,进行了一些总结。这些 对话也是文章重要的 篇息来源之 由于访谈问题的设计, 义的 主体也将分为挫折的经历、对策与所处环境 三个部分进行叙述,并利用社会心理学观点加以论证。 二、挫折的经历 在各位同学叙述的挫折经历中,经常出现的一点即为“落差感”。例如,访 谈中的同学B、C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交流生,而其在选择交流生时,是按熙 高考数学由高到低选择的:又如,同学D在高中时有过数学竞赛的经历,并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来到大学后,由于数学学院的数学课程本身的困难、或是
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应对 ——以数学学院学生为例 PB20000296 郑滕飞 摘要: 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克服是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会遇到的实际性问题,回答 这个问题也是想要更好适应大学生活的必经之路。对此问题的出现与解决,不 同人有不同的观点与策略。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简单访谈了部分科大数 学学院的学生,综合出了一些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并以社会心理学知识总结 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心理学、挫折 一、引言与调查方法 对几乎所有大学生来说,生活与学习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这 些挫折或大或小,也许会影响心情很久,或是影响到具体行为;又也许会被一 笑而过,不会产生什么变化。但是,有些难以克服的挫折会成为生活中难以跨 越的障碍,让人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看到 同学们因挫折而痛苦、迷茫,令人感到十分难受,由此,笔者进行了这项关于 挫折的研究,希望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挫折相关的情境,并得到行之有效 的合理应对方案。 调查中发现,学业压力是大学生产生挫折的重要原因,也是大学生活中的 主要应激源之一,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柯小敏等,2021)。由于数学学 院的课程较为困难,在访谈中,几乎所有同学都提到了在数学学院的学习过程 中产生的挫败感。因此,本文的重心亦为学业上的挫折与相关的应对。社会心 理学中,有诸多理论与此相关,而本文选取了研究中发现相关程度最大的两个 方面:社会态度与社会影响,由此,本文以此两角度为主,辅以部分其他社会 心理学知识,结合具体事例与理论,对获得的结果进行整合与评述。 本文采取的最主要调查方式是访谈,访谈的问题主要分为三类:挫折的经 历与体会、挫折的对策与对所处环境(如科大、科大数学学院等)的想法。在 访谈对象上,笔者选择了数学学院不同性别、学习情况、来源与方向选择的九 位大一学生,询问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经验与看法。除此之外,笔者还与更多同 学进行了并非正式访谈性质的对话,结合自身的观察,进行了一些总结。这些 对话也是文章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由于访谈问题的设计,本文的主体也将分为挫折的经历、对策与所处环境 三个部分进行叙述,并利用社会心理学观点加以论证。 二、挫折的经历 在各位同学叙述的挫折经历中,经常出现的一点即为“落差感”。例如,访 谈中的同学 B、C 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交流生,而其在选择交流生时,是按照 高考数学由高到低选择的;又如,同学 D 在高中时有过数学竞赛的经历,并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来到大学后,由于数学学院的数学课程本身的困难、或是
自身听课习惯等原因,导致原来学习较好的人学习情况不佳,在第一次考试后 便能感觉到严重的落差。 1、落差产生的两种模式 运用社会心理学观点,落差也就是态度与事实的不一致而产生的认知失 调。这里的态度,指的是对数学学习与自身实力的评价。正如态度改变理论中 所说,认知失调越大,引起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同学D在访谈中提及,“如 果只是有点差,那能会启示我们认真学习,但如果是考得非常差,反而会降低 学习的动力。 这也意味着 这种情况下的态度改变,可能存在不同的方向。如 果只是一般的落差,更容易引起的是对学习态度的改变,从而引发更加努力。 同学D同样也提及了,一般的落差更容易引起“向更好的人靠近”的心理,也 就是因为周围人产生社会促进的作用,实际上可能是有益的。但如果落差太 大,更容易改变对自身的态度,认为自身的情况正常,从而难以作出努力。 时,为了维护 自己甚至可能会做出其他的举 动 比如 学B 表示,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打游戏是一种“表面行为”,虽然展现出的是不认真, 其实有专注学习。这其实就对应了自我呈现中的自我妨碍策略, 一方面给他人 以印象,另一方面也给自己一个接受自我的借▣ 在学习上,相对夺成也是一个引起茨差的要原因。如果说前一种落美 的来源是“和自己比较”,这种落差的来源就是“和他人比较 同学H就在 谈中表示,在自己没有达成预期时,看到别人考得更高会加重挫败感。在学习 中,自己不清楚的东西发现他人很容易理解,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事实上, 同学H的成绩很不错,但仍然由于这种比较产生了挫败感。相对剥夺感作为通 过与参照群体进行比较而产生的消极认知和情绪体验,社会比较是其产生的重 而相对剥夺感的调节则常会依赖于对公正世界的信念(牛更枫等 2021)。但,在这个实例中 ,信念公正世界意味着 “认为他人与自己的所得都是 应得的”。反而可能更加强化对自我不足的过度认知,同学H就有这样的感受。 2、挫折经历的影响 二段中提到,挫败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而过大的挫败则很可 消极是 其 很关 的 为 更好成绩 的态度。例如,某以前成绩就不那么好的某同学分析: “现在的学习情况不佳 因为基础不足”,因此,这位同学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去补足自己的基础:但,情 况相似且做出了同样分析的另一位同学却表示,T因这样的分析,时常感到现 在的成绩是合理的,从而丧失努力的动机。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究竞是否认 为雨成《成至小是进步)县否 一个可以通过当前努力而实现的东西。相 对剥夺感的相关理论也提到,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前提之 一为:认为他人获得的 东西是自己有机会获得的,也是类似的含义。在受访者中,BCDEF对挫折的影 响持消极的态度,主要原因为挫折产生的落差和打击:AGH肛则呈现了积极的态 度:A与H肯定挫折能产生的督促效果,E认为挫折让自己更好认识到了当前情 况与自身水平,I则强调了克服挫折后所收获的成长 总结而言 学业方面的 挫败最容易产生) 面 的 而米的绝望 但有时, 绝望 因为引起了对自我态度的改变,也能起到正面的效果,这与心理学角度分析得 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除学业外,部分受访者与其他同学也提到了在人际交往上感到的挫败、在
自身听课习惯等原因,导致原来学习较好的人学习情况不佳,在第一次考试后 便能感觉到严重的落差。 1、落差产生的两种模式 运用社会心理学观点,落差也就是态度与事实的不一致而产生的认知失 调。这里的态度,指的是对数学学习与自身实力的评价。正如态度改变理论中 所说,认知失调越大,引起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同学 D 在访谈中提及,“如 果只是有点差,那能会启示我们认真学习,但如果是考得非常差,反而会降低 学习的动力。”这也意味着,这种情况下的态度改变,可能存在不同的方向。如 果只是一般的落差,更容易引起的是对学习态度的改变,从而引发更加努力。 同学 D 同样也提及了,一般的落差更容易引起“向更好的人靠近”的心理,也 就是因为周围人产生社会促进的作用,实际上可能是有益的。但如果落差太 大,更容易改变对自身的态度,认为自身的情况正常,从而难以作出努力。同 时,为了维护这样的“正常”,自己甚至可能会做出其他的举动。比如,同学 B 表示,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打游戏是一种“表面行为”,虽然展现出的是不认真, 其实有专注学习。这其实就对应了自我呈现中的自我妨碍策略,一方面给他人 以印象,另一方面也给自己一个接受自我的借口。 在学习上,相对剥夺感也是一个引起落差的重要原因。如果说前一种落差 的来源是“和自己比较”,这种落差的来源就是“和他人比较”。同学 H 就在访 谈中表示,在自己没有达成预期时,看到别人考得更高会加重挫败感。在学习 中,自己不清楚的东西发现他人很容易理解,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事实上, 同学 H 的成绩很不错,但仍然由于这种比较产生了挫败感。相对剥夺感作为通 过与参照群体进行比较而产生的消极认知和情绪体验,社会比较是其产生的重 要诱发因素,而相对剥夺感的调节则常会依赖于对公正世界的信念(牛更枫等, 2021)。但,在这个实例中,信念公正世界意味着“认为他人与自己的所得都是 应得的”。反而可能更加强化对自我不足的过度认知,同学 H 就有这样的感受。 2、挫折经历的影响 在本节第二段中提到,挫败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而过大的挫败则很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这其中,很关键的一点为对更好成绩 的态度。例如,某以前成绩就不那么好的某同学分析:“现在的学习情况不佳是 因为基础不足”,因此,这位同学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去补足自己的基础;但,情 况相似且做出了同样分析的另一位同学却表示,Ta 因这样的分析,时常感到现 在的成绩是合理的,从而丧失努力的动机。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究竟是否认 为更好成绩(或至少是进步)是否是一个可以通过当前努力而实现的东西。相 对剥夺感的相关理论也提到,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前提之一为:认为他人获得的 东西是自己有机会获得的,也是类似的含义。在受访者中,BCDEF 对挫折的影 响持消极的态度,主要原因为挫折产生的落差和打击;AGHI 则呈现了积极的态 度:A 与 H 肯定挫折能产生的督促效果,E 认为挫折让自己更好认识到了当前情 况与自身水平,I 则强调了克服挫折后所收获的成长。总结而言,学业方面的 挫败最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是由之而来的绝望感,但有时,这样的绝望感 因为引起了对自我态度的改变,也能起到正面的效果,这与心理学角度分析得 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除学业外,部分受访者与其他同学也提到了在人际交往上感到的挫败、在
自身健康情况上感到的挫败等其他挫折情况。无一例外地,这些挫败在有较大 改善希切,成是己经由千对策的洗取得到了部分改善的情况下,都能立生较为 积极的影响,积极影响不但包含对挫折 ,对自身情况的认知 还包括了增强遇 到挫折时的韧性, 更 容易被 倒:相对地 信况 看起 难以 前采取的对策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时,挫败就更倾向于产生 负面的效果。关于料 败所立生的具体影响的大小,同学D举了 ·个例子:根据同学D的观察,即使 是小学中,入学时成绩更好的人也倾向于毕业时成绩更好。除了智力因素外, 很大程度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这个例子里为对自己学习情况的 定位)产生了差异 而如 果身边的 家长强化了 种拳 结果 更加明 显。由此可见,这样的不同想法其实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决定之后的 学习生活中的状态,从而影响到更多事情。这同样也揭示了,下一部分关于挫 折对策的研究的重要性。 三、挫折的对策 受访同学们关于挫折自身对策的选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躲避型与面对 型。这两种想法有各自的考虑与道理。这里仍然从最常见的学业上说起。 1、躲避型策略的相关分析 躲避型, 或是用同学A的玩笑话说 “逃避型 代表着放下挫折与其所 应的后果,这其中又分两种。 一类是例如同学A,选择放松自已,从而找回男 好的状态。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基本可以对应减轻失调的方式中的“回避不一 致”。当感到这样的失调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时,回避不一致会成 为较为常用的成轻失调方式 对A来说 具体的方式包括看电影、旅游等等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可 「首 看风景 也成 选的 式 这些方 式的共同点在于,提供了挫折面前分心的可能,使自己不要过度集中于挫折, 从而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它。另一类,则是例如同学E和F,在经历学习上的 打击后后,发现,可能以当前情况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再加上本来就志不在数 学,决定转院到白己感兴的专业。在访谈中,下表示, 现在的课程已经明 显感到 更不用说后期更加困难的课程了 因出 既然本身就不那 么喜欢数学 不如尽 去到更喜欢的管理学 而对参加了强基计划的 G来说,由于政策原因,无法做到转院,但是因为强基计划只有保研的选择, 对GPA并无高要求,因此可以花申名时间在白己克欢的车桔上,事何况,数学 专业本身的经济前景也未必好。Ta表示,希望将来有机会时可以辅修经济学 或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既能拓展自己的兴趣,也能给自己更多选择。 实后 这也是 避失调的 的原因。但是,经过访读发现, 不过更为彻 直接规避掉了 可能引起失调 几乎所有选择躲避方式的同学都具有 个共 特点,也就是内心最希望的选择并不是数学。他们原本的希望可能是物理、生 物、医学、金融,又因为高考分数或是其他原因来到了数学专业。由此, 成结如何,他们对千学好数学本身并不会立生太大的妆今,因出更容易钙时或 是永久性从这样的挫败中离开 而事实上,他们取得很好成绩的概率确实并不 高,但由于并没有太大失调的存在,他们的心态基本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而 反之,对于学好数学执念很强的人,这样的认知失调就成为了一定要解决的问 题,由此也只能采取面对型的策略
自身健康情况上感到的挫败等其他挫折情况。无一例外地,这些挫败在有较大 改善希望,或是已经由于对策的选取得到了部分改善的情况下,都能产生较为 积极的影响,积极影响不但包含对挫折、对自身情况的认知,还包括了增强遇 到挫折时的韧性,更不容易被击倒;相对地,当情况看起来难以改善,或是当 前采取的对策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时,挫败就更倾向于产生负面的效果。关于挫 败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的大小,同学 D 举了一个例子:根据同学 D 的观察,即使 是小学中,入学时成绩更好的人也倾向于毕业时成绩更好。除了智力因素外, 很大程度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这个例子里为对自己学习情况的 定位)产生了差异。而如果身边的老师、家长强化了这种差异,结果会更加明 显。由此可见,这样的不同想法其实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决定之后的 学习生活中的状态,从而影响到更多事情。这同样也揭示了,下一部分关于挫 折对策的研究的重要性。 三、挫折的对策 受访同学们关于挫折自身对策的选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躲避型与面对 型。这两种想法有各自的考虑与道理。这里仍然从最常见的学业上说起。 1、躲避型策略的相关分析 躲避型,或是用同学 A 的玩笑话说,“逃避型”,代表着放下挫折与其所对 应的后果,这其中又分两种。一类是例如同学 A,选择放松自己,从而找回更 好的状态。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基本可以对应减轻失调的方式中的“回避不一 致”。当感到这样的失调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时,回避不一致会成 为较为常用的减轻失调方式。对 A 来说,具体的方式包括看电影、旅游等等。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听音乐、运动、看风景也成为了备选的方式。这些方 式的共同点在于,提供了挫折面前分心的可能,使自己不要过度集中于挫折, 从而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它。另一类,则是例如同学 E 和 F,在经历学习上的 打击后后,发现,可能以当前情况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再加上本来就志不在数 学,决定转院到自己更感兴趣的专业。在访谈中,E 表示,现在的课程已经明 显感到了难以学习,更不用说后期更加困难的课程了,因此,既然本身就不那 么喜欢数学,不如尽早去到更喜欢的管理学院专业去。而对参加了强基计划的 G 来说,由于政策原因,无法做到转院,但是因为强基计划只有保研的选择, 对 GPA 并无高要求,因此可以花更多时间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更何况,数学 专业本身的经济前景也未必好 。Ta 表示,希望将来有机会时可以辅修经济学 或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既能拓展自己的兴趣,也能给自己更多选择。实质 上,这也是一种回避失调的策略,不过更为彻底,直接规避掉了可能引起失调 的原因。但是,经过访谈发现,几乎所有选择躲避方式的同学都具有一个共同 特点,也就是内心最希望的选择并不是数学。他们原本的希望可能是物理、生 物、医学、金融,又因为高考分数或是其他原因来到了数学专业。由此,无论 成绩如何,他们对于学好数学本身并不会产生太大的执念,因此更容易暂时或 是永久性从这样的挫败中离开。而事实上,他们取得很好成绩的概率确实并不 高,但由于并没有太大失调的存在,他们的心态基本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而 反之,对于学好数学执念很强的人,这样的认知失调就成为了一定要解决的问 题,由此也只能采取面对型的策略
2、关于自我的面对型策略 于面对型的策略 方者们表达了很多不同的观点。 基本成为共识的 个很艰难的过程, 甚至想要调整到 ·个积极的状态本身 就十分困难。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人对学习都产生过“我应该好好学习”的 态度,但能因为这种态度真的进行持续性的努力的人并不算多。下面,笔者将 根据这些观点展开论述: ,同学C、D都提到了设定一个目标或是寄托的策略。不少 同学也认为,大学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很大程度来源于失去了努力的目标。同学 C在他人向Ta求助时建议他人先试着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方向,因为这些能带来 充实感。同学D认为,寄托或是目标生效的很大程度原因是改变了对自己的态 度,不再敷衍“混日子”,而是开始认真为了什么而努力。某种程度来说,这些 管略的目的是增器“要好解受习”这样 一个较为虚幻的态度与具体的努力行为 之间的联系 所谓设立目标 可 对应社会心理学中增强态 度的可得性 明确的人能更加明确地感受到对具体学习的态度,也能说出每个学科具体需要 达到怎样的程度,而不是过于模糊的“好好学习”。这个策略总体很有道理,但 实现难点在于,如何设立一个合理且鬼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目标。如果目标本身 难以找到,也很难对应地找到期望。同学B在这 一块上也提出了想法:先行设 一些较容易达成的小目标 Ta就开玩笑称自己“把均分当作满分 就是先将均分作为努力目标, 收获了不错甚至高于预期的效果,接下来,将这 样的效果保特下去,自然就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第二,同学D与H亦指出,如果在挫败中感到自己接受了现实,则更容易 失去努力的动力。这个观点与第一部分的研究相符, 由此,应该尽力避免白已 的态度改变向负面的方向发展。无论当前情况怎样 至少应该给自己 一个能变 得更好的期望,方可获得努力的基本 动力 第三,同学I提出,有 ·个很重要的策略是做好心理预期和准备。当对 些东西的困难程度或复杂程度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后,便能找到分配时间的方 式,并且不容易受到太大的打击。从认知失调的理论来说,这是通过调整自己 的认知来适应新的情况。从态度转化为行为的角度来说 是审洁渐地认识泰 从而能产生更进 值得注意的 亦有可 产生更大的挫败感。因此,同学I也提出,除了做好准备 外,也应确定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注意“及时止损”与“以退为进”的重要 性。这其实避免了过大落差的产生,也是属于降低认知失调的方式。这两种方 方法结合,保证了心理的稳定状态,从而维持局面不至于落入不可控的境地。】 也提到,在逆境中可以获取经验增强内心 从而对以后产生帮助。这些看法与 心理弹性的理论是相符的 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更容易获得积极的结 果,而评估逆境可以更好实现心理弹性的过程(阳红,2015)。 第四,根据笔者个人的经验与交流中产生的观点,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策 略,即先以设定日程等方式强行驱动一些行动,再从这些行动出发慢慢对自己 做出改变。对笔者来说,在设定了日程后,效率有显著的提升,并且在一段时 间后, 不用再标注具体日程, 要将每个任务的截止日期写在日程表上 就自 自己规划出一个合理的节奏完成这些任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利 用行动所产生的认知失调反过来改变自身的态度。由于态度中本就含有一定行 为成分,在具体行为的促进下,更容易扭转之前的负面态度
2、关于自我的面对型策略选取 关于面对型的策略,受访者们表达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基本成为共识的 是,想要做出改变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甚至想要调整到一个积极的状态本身 就十分困难。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人对学习都产生过“我应该好好学习”的 态度,但能因为这种态度真的进行持续性的努力的人并不算多。下面,笔者将 根据这些观点展开论述: 第一,在访谈中,同学 C、D 都提到了设定一个目标或是寄托的策略。不少 同学也认为,大学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很大程度来源于失去了努力的目标。同学 C 在他人向 Ta 求助时建议他人先试着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方向,因为这些能带来 充实感。同学 D 认为,寄托或是目标生效的很大程度原因是改变了对自己的态 度,不再敷衍“混日子”,而是开始认真为了什么而努力。某种程度来说,这些 策略的目的是增强“要好好学习”这样一个较为虚幻的态度与具体的努力行为 之间的联系。所谓设立目标,可以对应社会心理学中增强态度的可得性。目标 明确的人能更加明确地感受到对具体学习的态度,也能说出每个学科具体需要 达到怎样的程度,而不是过于模糊的“好好学习”。这个策略总体很有道理,但 实现难点在于,如何设立一个合理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目标。如果目标本身 难以找到,也很难对应地找到期望。同学 B 在这一块上也提出了想法:先行设 定一些较容易达成的小目标,例如 Ta 就开玩笑称自己“把均分当作满分”,也 就是先将均分作为努力目标,收获了不错甚至高于预期的效果,接下来,将这 样的效果保持下去,自然就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第二,同学 D 与 H 亦指出,如果在挫败中感到自己接受了现实,则更容易 失去努力的动力。这个观点与第一部分的研究相符,由此,应该尽力避免自己 的态度改变向负面的方向发展。无论当前情况怎样,至少应该给自己一个能变 得更好的期望,方可获得努力的基本动力。 第三,同学 I 提出,有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是做好心理预期和准备。当对一 些东西的困难程度或复杂程度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后,便能找到分配时间的方 式,并且不容易受到太大的打击。从认知失调的理论来说,这是通过调整自己 的认知来适应新的情况。从态度转化为行为的角度来说,这是更清晰地认识态 度目标,从而能产生更进一步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做心理准备时,亦有可 能随着了解的加深,产生更大的挫败感。因此,同学 I 也提出,除了做好准备 外,也应确定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注意“及时止损”与“以退为进”的重要 性。这其实避免了过大落差的产生,也是属于降低认知失调的方式。这两种方 方法结合,保证了心理的稳定状态,从而维持局面不至于落入不可控的境地。I 也提到,在逆境中可以获取经验增强内心,从而对以后产生帮助。这些看法与 心理弹性的理论是相符的,在逆境中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更容易获得积极的结 果,而评估逆境可以更好实现心理弹性的过程(阳红,2015)。 第四,根据笔者个人的经验与交流中产生的观点,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策 略,即先以设定日程等方式强行驱动一些行动,再从这些行动出发慢慢对自己 做出改变。对笔者来说,在设定了日程后,效率有显著的提升,并且在一段时 间后,不用再标注具体日程,只要将每个任务的截止日期写在日程表上,就能 自己规划出一个合理的节奏完成这些任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利 用行动所产生的认知失调反过来改变自身的态度。由于态度中本就含有一定行 为成分,在具体行为的促进下,更容易扭转之前的负面态度
3、关于他人的面对型策略选取 之前四点的重心都在于自我做出的对策,而接下来的三点则主要将目光投 向了他人,例如长 同学等所能起到的 第一,社会支持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访谈过程中,不少同学都觉得,社 会支持所能起到的影响十分有限。同学D就认为,由于只有个人的改变才能带 来真正的作用,外界的影响必须作用于个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但,个人态度 的改变本就困难的,外界作用就更难起到效果。因此,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 持的比例其实很低 前人的调查也支持了这个结论 大学生在遇到烦恼时 有1山,02%的人主动寻求帮助,84.4%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4.58%的人根本 不寻求帮助(程虹娟,004)。旧是,大部分的调查又显示,社会支特在不少方 面都能起到切实的帮助,例如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提升(黎志华等,2015)。在 访谈中,笔者注意到,这样的偏差有一个很重要的产牛原因.一些同学表示 获得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支持确实能让自己感觉舒服不少 但是,这样的支持却 难以直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能起到的主要 意义在于维护心理状态的稳定上,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同时,也能为其他的 具体方案储备一些能量。不过总体而言,笔者认为,社会支持在挫折的应对上 起到的仍然是偏铺助型的作用,无论是情感上的培伴坏是提供切实律议,最终 还是要落到个人的执行上 同学B 是供了 个很有意思的思路。由于同学B是交流生 交流生 内部也存在 一定的比较、竞争。而对同学B来说,这样的比较与竞争恰恰成为 了T努力的动机之一。虽然,同学B表示,其实他们几个人的成绩放在整体来 看都在中等偏下的位置,但这样的竞争还是能让自己在现有基础上进步。这就 与社会促进的理论相对应。在这个例子上,当有他人在场时,由于社会比较的 压力,能更好地 完成原本的工作 社会促进的效应在这个 题上也有其他的应 用,例如,在选择一起自习或独立自习的问题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经验 而这很大程度就取决于对个人来说发生的究竞是社会促进还是社会抑制。对笔 者而言,社会促进的成分更高,因此笔者更倾向于选择找同伴共同自习。在访 谈中,也有其他同学倾向于独立自习,认为自己在独立自习时完成任务效率更 高 第三,很重要的 点是 防范 人有时 到的负面影响, 同学B就尖锐地 指出,有些时候,去图书馆自习等行为实质上是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只是由 于心里产生的“既然其他人去了,我也应该去,因为我学习的时间不能少于周 围人”之类的想法。这种情况下,实际的效率仍然是非常低下的,甚至还不如 兴地玩耍。这也启示若, 当采取进行去图书馆自习等学习方式时,最好先定 每次的具体目的与预期完成的任务 样才目 限度地保证自己的 而避免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访谈中也发现,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来自很 多方面,也许是相对剥夺感,也许是竞争心理引起的负面效果,又或许是从 众。由此,母个人有不同的摆脱这些负面影明的策路。最常见的策略即为,规 辟可能立牛这些负面影响的因素,并及时提醒白己原本的目的 4、策略总结 虽然在考虑学习上遇到的挫折时,笔者将策略分为了躲避型与面对型,但 实际的情况下,有效的应对往往是策略综合应用的结果。躲避型策略的意义在
3、关于他人的面对型策略选取 之前四点的重心都在于自我做出的对策,而接下来的三点则主要将目光投 向了他人,例如长辈、老师、同学等所能起到的作用。 第一,社会支持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访谈过程中,不少同学都觉得,社 会支持所能起到的影响十分有限。同学 D 就认为,由于只有个人的改变才能带 来真正的作用,外界的影响必须作用于个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但,个人态度 的改变本就困难的,外界作用就更难起到效果。因此,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 持的比例其实很低,前人的调查也支持了这个结论:大学生在遇到烦恼时, 只 有 11.02%的人主动寻求帮助, 84.4%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 4.58%的人根本 不寻求帮助(程虹娟,2004)。但是,大部分的调查又显示,社会支持在不少方 面都能起到切实的帮助,例如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提升(黎志华等,2015)。在 访谈中,笔者注意到,这样的偏差有一个很重要的产生原因:一些同学表示, 获得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支持确实能让自己感觉舒服不少,但是,这样的支持却 难以直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能起到的主要 意义在于维护心理状态的稳定上,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同时,也能为其他的 具体方案储备一些能量。不过总体而言,笔者认为,社会支持在挫折的应对上 起到的仍然是偏辅助型的作用,无论是情感上的陪伴还是提供切实建议,最终 还是要落到个人的执行上。 第二,同学 B 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路。由于同学 B 是交流生,交流生 内部也存在一定的比较、竞争。而对同学 B 来说,这样的比较与竞争恰恰成为 了 Ta 努力的动机之一。虽然,同学 B 表示,其实他们几个人的成绩放在整体来 看都在中等偏下的位置,但这样的竞争还是能让自己在现有基础上进步。这就 与社会促进的理论相对应。在这个例子上,当有他人在场时,由于社会比较的 压力,能更好地完成原本的工作。社会促进的效应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其他的应 用,例如,在选择一起自习或独立自习的问题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经验, 而这很大程度就取决于对个人来说发生的究竟是社会促进还是社会抑制。对笔 者而言,社会促进的成分更高,因此笔者更倾向于选择找同伴共同自习。在访 谈中,也有其他同学倾向于独立自习,认为自己在独立自习时完成任务效率更 高。 第三,很重要的一点是,防范他人有时起到的负面影响。同学 B 就尖锐地 指出,有些时候,去图书馆自习等行为实质上是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只是由 于心里产生的“既然其他人去了,我也应该去,因为我学习的时间不能少于周 围人”之类的想法。这种情况下,实际的效率仍然是非常低下的,甚至还不如 尽兴地玩耍。这也启示着,当采取进行去图书馆自习等学习方式时,最好先定 下每次的具体目的与预期完成的任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效率, 而避免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访谈中也发现,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来自很 多方面,也许是相对剥夺感,也许是竞争心理引起的负面效果,又或许是从 众。由此,每个人有不同的摆脱这些负面影响的策略。最常见的策略即为,规 避可能产生这些负面影响的因素,并及时提醒自己原本的目的。 4、策略总结 虽然在考虑学习上遇到的挫折时,笔者将策略分为了躲避型与面对型,但 实际的情况下,有效的应对往往是策略综合应用的结果。躲避型策略的意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