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代 第一节考古学中的夏文化与夏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从启到桀:夏王朝的兴亡 第三节二里头遗址所反映的夏代社会生活
第二章 夏代 • 第一节 考古学中的夏文化与夏王朝的建立 • 第二节 从启到桀:夏王朝的兴亡 • 第三节 二里头遗址所反映的夏代社会生活
第一节考古学中的夏文化与夏朝的建立 ·1、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 2、禹传子与夏朝的建立
第一节 考古学中的夏文化与夏朝的建立 • 1、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 • 2、禹传子与夏朝的建立
2、禹传子与夏朝的建立 文献记载夏族为姒姓,是居住在黄河中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 原始部落。传说尧、舜时期,九州发生重大水患,夏族的首 领鲧和禹父子两代人治理洪水,后来由大禹治水成功,舜因 此将帝位禅让给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在其末年, 也是按照传统制度将东夷族的一个首领益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但当时的诸侯不去朝拜益而去朝拜禹的儿子启,启、益之间 发生严重冲突,启将益杀死,取得了帝位,启即位之后便将 禅让制废除,所谓“禹传子,家天下”,从此王位世袭制度 代替了原始民主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 变革,它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已经存在的标志, 所以《礼记·礼运》把夏禹作为“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 别于禹以前的“大同之世”,所谓大同之世就是“天下为公” 的史前社会,而所谓小康之世就是“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
2、禹传子与夏朝的建立 • 文献记载夏族为姒姓,是居住在黄河中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 原始部落。传说尧、舜时期,九州发生重大水患,夏族的首 领鲧和禹父子两代人治理洪水,后来由大禹治水成功,舜因 此将帝位禅让给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在其末年, 也是按照传统制度将东夷族的一个首领益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但当时的诸侯不去朝拜益而去朝拜禹的儿子启,启、益之间 发生严重冲突,启将益杀死,取得了帝位,启即位之后便将 禅让制废除,所谓“禹传子,家天下”,从此王位世袭制度 代替了原始民主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 变革,它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已经存在的标志, 所以《礼记·礼运》把夏禹作为“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 别于禹以前的“大同之世”,所谓大同之世就是“天下为公” 的史前社会,而所谓小康之世就是“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南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 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 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 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 殃。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南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 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 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 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 殃。是为小康
九 州 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但古籍记载不一 《尚书·禹贡》认为指冀州、豫州、雍州 扬州、兖州、徐州、梁州、青州、荆州九州 《尔雅·释地》则无青州、梁州而有幽州 营州;《周礼·夏官·职方氏》则无徐州 梁州而有幽州和并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九 州 • 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但古籍记载不一: 《尚书·禹贡》认为指冀州、豫州、雍州、 扬州、兖州、徐州、梁州、青州、荆州九州; 《尔雅·释地》则无青州、梁州而有幽州、 营州;《周礼·夏官·职方氏》则无徐州、 梁州而有幽州和并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