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图表中的数据,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对比图表中的数据,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成分占乡村人占有土地 口比例比例 地主 富农不足10%70-80% 贫农 雇农90%以上20-30% 中农
成分 占乡村人 口比例 占有土地 比例 地主 富农 不足10% 70-80% 贫农 雇农 中农 90%以上 20-30%
结论: 1农民缺少或无土地,深受地 主的剥削和压迫,矛盾冲突大, 不利于社会稳定 2、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 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怎样改变这种局面?
1、农民缺少或无土地,深受地 主的剥削和压迫,矛盾冲突大, 不利于社会稳定。 2、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 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怎样改变这种局面? 结论:
第3课 土地改革
年国史上三次地政 第一次: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 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 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 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 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 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 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保存富农,有步骤地有分 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 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 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政 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第一次: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 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 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 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 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 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 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保存富农,有步骤地有分 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 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 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政 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