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特定起止、部位经脉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十二经别:从肘膝上下正经分出,循行深部,出于颈项浅部。别络:经脉中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12+任脉+督脉+脾之大络=15络脉浮络:人体浅表部位络脉,分布广,无定位,沟通经脉、输达肌表。孙络:最细小的络脉,分布全身,难以计数。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外连连属部分」十二皮部:以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范围,全身分为12部分内属一五脏六腑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特定起止、部位 经脉 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十二经别:从肘膝上下正经分出,循行深部,出于颈项浅部。 别络:经脉中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12+任脉+督脉+脾之大络=15 络脉 浮络:人体浅表部位络脉,分布广,无定位,沟通经脉、输达肌表。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分布全身,难以计数。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 外连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以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范围,全身分为12部分 内属—五脏六腑
第二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表单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名称 •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一)命名原则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2.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 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 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 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前一手太阴肺经内侧一手三阴经中一手厥阴心包经上肢——手后一手少阴心经前一手阳明大肠经外侧中一手少阳三焦经手三阳经后一手太阳小肠经前一足太阴脾经内侧中一足厥阴肝经足三阴经下肢——足后一足少阴肾经前一足阳明胃经外侧中一足少阳胆经足三阳经后一足太阳膀胱经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二)具体名称 前—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上肢——手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下肢——足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一)走向规律头 (面)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从头胸★手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腹至胸,交手三阴经。足足三阴经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 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至胸,交手三阴经。 头(面)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