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案第一章 导论一、中医学发展史二、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教学目的】1.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起源。(约5分钟)(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2.各时期著名医家及其学说思想、代表性著作。(约10分钟)普代:《针灸甲乙经》、《脉经》。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宋代:《小儿药证直决》。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明代:《本草纲目》。清代:温病学派的叶、薛、吴、王。民国时期:中西汇通学派。3.阐述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15分钟)(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4,单述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约15分钟(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1
1 《中医学》教案 第一章 导论 一、中医学发展史 二、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1. 中医学的起源。(约 5 分钟)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 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 经》、《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2. 各时期著名医家及其学说思想、代表性著作。(约 10 分钟) 晋代:《针灸甲乙经》、《脉经》。 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 宋代:《小儿药证直诀》。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 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 阴派)。 明代:《本草纲目》。清代:温病学派的叶、薛、吴、王。 民国时期:中西汇通学派。 3. 阐述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 15 分钟)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 阐述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约 15 分钟)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
(4)“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2.难点: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教学目的】1.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4.掌握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5.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约45分钟)(1)阴阳概念的来源;(2)阴阳的基本概念;(3)阴阳属性特征;(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约25分钟)(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约20分钟)(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2
2 (4)“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2. 难点: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1. 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3. 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4. 掌握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5. 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约 45 分钟) (1)阴阳概念的来源; (2)阴阳的基本概念; (3)阴阳属性特征; (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约 25 分钟)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约 20 分钟)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2.难点:①阴阳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教学目的】1.理解五行的基本概念。2.掌握五行的特性。3.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悔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4.掌握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阐述五行的概念。(约5分钟)2.阐述五行的特性。(约10分钟)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爱稼稽:金日从革:水日润下。3.阐述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约30分钟)(1)依据:五行特性。(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木: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故目属木。(3)五行归类表。4.阐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约25分钟)(1)五行生克(2)五行制化(3)五行乘(4)五行母子相及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约20分钟)(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3
3 (5)用于疾病的防治。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2. 难点:①阴阳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1. 理解五行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五行的特性。 3. 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4. 掌握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述五行的概念。(约 5 分钟) 2. 阐述五行的特性。(约 10 分钟)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 阐述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约 30 分钟) (1)依据:五行特性。 (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木;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 目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 4. 阐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约 25 分钟) (1)五行生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乘侮 (4)五行母子相及 5.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约 20 分钟)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②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2难点:(1五行的内: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解释性模型。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 五脏藏象学说概论一、心【教学目的】1.掌握藏象的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3.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4.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5.了解心包络【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阐释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约3分钟)2.阐述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约5分钟)3.列表比较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约2分钟)4.阐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约15分钟)(2)藏神:(约15分钟)5.简述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5分钟)(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心在窍为舌。(3)心在志为喜;(4)心在液为汗;(5)心气通于夏。6.心包络。(自学)4
4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②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 2. 难点: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 系的解释性模型。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五脏 藏象学说概论 一、心 【教学目的】 1. 掌握藏象的概念。 2. 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 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4. 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5. 了解心包络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释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 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约 3 分钟) 2. 阐述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约 5 分钟) 3. 列表比较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约 2 分钟) 4. 阐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约 15 分钟) (2)藏神:(约 15 分钟) 5. 简述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 5 分钟)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心在窍为舌。 (3)心在志为喜; (4)心在液为汗; (5)心气通于夏。 6. 心包络。(自学)
【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②心藏神的概念。2.难点:①藏神的脏为何是心而不是脑;②心所藏之神的涵义,是人体广义之神,即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总体现,还是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③心在液为汗的机理,即汗出与心血和心神的关系。二、肺【教学目的】1.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2.掌握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阐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呼吸和气体的出入交换。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呼吸的关系。(约15分钟)(2)主行水: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有二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肺为水之上源;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约10分钟)(3)朝百脉,主治节:①朝百脉的涵义: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②主治节的涵义: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用。(约15分钟)2.简述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5分钟)(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肺在窍为鼻;(3)肺在志为悲;(4)肺在液为涕;(5)肺气通于秋。【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2.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三、脾5
5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②心藏神的概念。 2. 难点:①藏神的脏为何是心而不是脑;②心所藏之神的涵义,是人体广义之神, 即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总体现,还是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 ③心在液为汗的机理,即汗出与心血和心神的关系。 二、肺 【教学目的】 1. 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呼吸 和气体的出入交换。 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一身 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呼吸的关系。(约 15 分钟) (2)主行水: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有二方面:① 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肺为水之上源;提壶揭盖法治疗水 肿。(约 10 分钟) (3)朝百脉,主治节:①朝百脉的涵义: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 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②主治节的涵义: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 用。(约 15 分钟) 2. 简述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 5 分钟)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肺在窍为鼻; (3)肺在志为悲; (4)肺在液为涕; (5)肺气通于秋。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 2. 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三、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