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战略 高于欧盟2012年的油耗限值,而欧盟在2020年和2025年油耗限值更为严格。 五、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发展建议 随着汽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各种配套机械节能排放法规的实施,对内燃机 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内燃机整机和零部件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内 燃机企业积极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方针战略,充分调动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和科技 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在实施内燃机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等方 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总体上,中国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成果能够及时应用于发动机和零 部件产品,提升产品的技术性能水平,及时满足了法规升级和市场用户的需求 尤其是一批内燃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的成果也能及时转化成产品, 对内燃机节能产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决我国内燃机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 任务,政府应做的事、企业应做的事与高校应做的事应重点突出、有分有合。 1.着力解决提升内燃机能效水平共性关键问题 在汽油机方面,重点推广应用增压直喷技术,掌握燃烧和控制等核心技术, 推动直喷燃油系统、增压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在柴油机方面,重点是推广应 用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高效增压中冷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实现柴油及节 能技术的产业化。在船用柴油机方面,重点推进动力系统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提 高船舶柴油机能量的利用效率。力争到“十二五”末,使我国内燃机燃油消耗率 总体水平比“十一五”末降低6%~10%。 2.着力降低内燃机产品从生产到终端使用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 重点是抓好产品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的节能降耗,实现内燃机生产低能耗 节能节材的绿色制造。加快发展内燃机产品再制造,积极开展再制造技术研发, 完善再制造工艺流程,建立健全失效产品回收、再制造、市场使用管理体系,培育 批内燃机再制造重点企业。 3.着力推动替代能源内燃机产品发展 重点推广天然气单一燃料及双燃料燃烧技术在车船用发动机上的应用,汽 油/甲醇燃料技术在乘用车用汽油机上的应用,以及柴油/甲醇燃烧技术在重载 车用柴油机和双燃料技术在船用柴油机上的推广应用,解决燃料供应系统关键 零部件系统的可靠性和耐腐蚀问题。 4.着力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内燃机产业准人管理条例》。出台内燃机制造企业准入条件,解决抑 制产业低水平投资和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的问题。制订淘汰落后产品制度,加大
高于欧盟 2012年的油耗限值,而欧盟在 2020年和 2025年油耗限值更为严格。 五、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发展建议 随着汽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各种配套机械节能排放法规的实施,对内燃机 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内燃机整机和零部件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内 燃机企业积极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方针战略,充分调动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和科技、 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在实施内燃机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等方 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总体上,中国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成果能够及时应用于发动机和零 部件产品,提升产品的技术性能水平,及时满足了法规升级和市场用户的需求。 尤其是一批内燃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的成果也能及时转化成产品, 对内燃机节能产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决我国内燃机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 任务,政府应做的事、企业应做的事与高校应做的事应重点突出、有分有合。 1着力解决提升内燃机能效水平共性关键问题 在汽油机方面,重点推广应用增压直喷技术,掌握燃烧和控制等核心技术, 推动直喷燃油系统、增压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在柴油机方面,重点是推广应 用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高效增压中冷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实现柴油及节 能技术的产业化。在船用柴油机方面,重点推进动力系统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提 高船舶柴油机能量的利用效率。力争到“十二五”末,使我国内燃机燃油消耗率 总体水平比“十一五”末降低 6% ~10%。 2着力降低内燃机产品从生产到终端使用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 重点是抓好产品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的节能降耗,实现内燃机生产低能耗、 节能节材的绿色制造。加快发展内燃机产品再制造,积极开展再制造技术研发, 完善再制造工艺流程,建立健全失效产品回收、再制造、市场使用管理体系,培育 一批内燃机再制造重点企业。 3着力推动替代能源内燃机产品发展 重点推广天然气单一燃料及双燃料燃烧技术在车船用发动机上的应用,汽 油 /甲醇燃料技术在乘用车用汽油机上的应用,以及柴油 /甲醇燃烧技术在重载 车用柴油机和双燃料技术在船用柴油机上的推广应用,解决燃料供应系统关键 零部件系统的可靠性和耐腐蚀问题。 4着力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内燃机产业准入管理条例》。出台内燃机制造企业准入条件,解决抑 制产业低水平投资和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的问题。制订淘汰落后产品制度,加大 22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战略
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现状、问题和建议23 对内燃机高耗能落后产品的淘汰力度。建立健全内燃机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制 定内燃机节能产品技术标准、内燃机节能产品燃油消耗限值及其检测标准、替代 燃料内燃机产品技术标准、内燃机再制造产品标准等。硏究制订内燃机节能减 排的激励和优惠政策。 中国内燃机发展应致力于节能减排,并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 中国内燃机发展应致力于造就一个清洁、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中国 内燃机发展应致力于满足中国和世界大多数人的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中明确了节能减排 的具体目标:到2015年,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占全社会内燃机产品保有量的60%, 与010年相比,内燃机燃油消耗率降低6%~10%,实现节约商品燃油2000万t,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万t,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0%,采用替代燃料节约商品燃 油1500万t;培育一批汽车、工程机械用发动机等再制造重点企业;实现高效节 能环保型内燃机主机及其零部件生产制造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化;建立内燃机产 品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1.重点领域和任务 (1)乘用车用发动机 汽油机方面,重点推广应用增压直喷技术,掌握燃烧和电子控制等核心技 术,开发直喷燃油系统、增压器等关键零部件,鼓励2.0L以下排量特别是1.6L 以下小排量汽油机采用增压和直喷技术,推广轻量化技术。柴油机方面,重点推 动提高整机热效率,推广应用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高效增压中冷系统、排气 后处理系统以及电子控制技术,鼓励发展乘用车用柴油机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 统、高效增压中冷及排气后处理系统。 (2)轻微型车用柴油机 轻型商用车柴油机方面,重点推广应用高压共轨、电控单体泵等先进燃油喷 射系统,加快增压技术的应用普及,掌握整车标定和匹配技术。微型车用柴油机 方面,加快推广应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高效燃油滤清系统和増压系统,提 高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 (3)中重型商用车用柴油机 加快高效涡轮增压、余热利用、动力涡轮等技术应用。加强内燃机机械效率 提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开展低摩擦技术的开发应用,推进智能化、模块化 部件的产业化应用,实现部件的合理配置和动力总成的优化匹配。 (4)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 加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渔业船舶、排灌机械、发电杋组等非道路移动机械 用柴油机与配套装置之间的优化匹配,大力推广应用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推动
对内燃机高耗能落后产品的淘汰力度。建立健全内燃机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制 定内燃机节能产品技术标准、内燃机节能产品燃油消耗限值及其检测标准、替代 燃料内燃机产品技术标准、内燃机再制造产品标准等。研究制订内燃机节能减 排的激励和优惠政策。 中国内燃机发展应致力于节能减排,并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 中国内燃机发展应致力于造就一个清洁、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中国 内燃机发展应致力于满足中国和世界大多数人的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中明确了节能减排 的具体目标:到 2015年,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占全社会内燃机产品保有量的 60%, 与 2010年相比,内燃机燃油消耗率降低 6% ~10%,实现节约商品燃油2000万 t,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6200万 t,减少氮氧化物排放 10%,采用替代燃料节约商品燃 油 1500万 t;培育一批汽车、工程机械用发动机等再制造重点企业;实现高效节 能环保型内燃机主机及其零部件生产制造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化;建立内燃机产 品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1重点领域和任务 (1)乘用车用发动机 汽油机方面,重点推广应用增压直喷技术,掌握燃烧和电子控制等核心技 术,开发直喷燃油系统、增压器等关键零部件,鼓励 20L以下排量特别是 16L 以下小排量汽油机采用增压和直喷技术,推广轻量化技术。柴油机方面,重点推 动提高整机热效率,推广应用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高效增压中冷系统、排气 后处理系统以及电子控制技术,鼓励发展乘用车用柴油机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 统、高效增压中冷及排气后处理系统。 (2)轻微型车用柴油机 轻型商用车柴油机方面,重点推广应用高压共轨、电控单体泵等先进燃油喷 射系统,加快增压技术的应用普及,掌握整车标定和匹配技术。微型车用柴油机 方面,加快推广应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高效燃油滤清系统和增压系统,提 高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 (3)中重型商用车用柴油机 加快高效涡轮增压、余热利用、动力涡轮等技术应用。加强内燃机机械效率 提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开展低摩擦技术的开发应用,推进智能化、模块化 部件的产业化应用,实现部件的合理配置和动力总成的优化匹配。 (4)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 加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渔业船舶、排灌机械、发电机组等非道路移动机械 用柴油机与配套装置之间的优化匹配,大力推广应用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推动 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23
24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战略 以高效节能多缸小缸径直喷柴油机替代单缸大缸径柴油机。 (5)船用柴油机 重点推进船用中速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高压比增压 器、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内燃机、废气再循环技术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推进 船用低速柴油机动力系统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低速低负荷工况下燃用重油技术、 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先进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应用。 (6)通用小型汽油机及摩托车用汽油机 重点开展二冲程汽油机多气流协调导向性高速扫气道等先进技术产业化应 用研究,加快推广四冲程汽油机应用空燃比精确可控的电控技术,加强通用小型 汽油机及摩托车用汽油机高效传动和动力匹配、性能优化和排气后处理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 (7)关键部件产业化应用 重点开展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强和改善喷 油器总成、电控执行器、轨压传感器、进油计量阀、电控单元生产的质量控制。提 高增压器制造水平及其自主研发能力,掌握可变几何截面涡轮、可调多级增压、 汽油机增压器、增压器轻量化等关键技术。 (8)排气后处理装置 重点提升选择性催化还原器、颗粒捕集器、废气再循环系统、三元催化和氧 化催化转化器、在线诊断系统、关键气体传感器的技术水平,加强排气后处理装 置与整机的协调匹配,提高产品生产与使用的一致性和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 (9)内燃机制造过程节能 重点推广薄壁铸造、精密铸锻、热处理及表面加工等绿色制造工艺,实现内 燃机生产过程节能节材。鼓励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出厂试验环节使用具有高效 能量回收功能的交流电力测功器,回收利用内燃机测试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和电能。 (10)替代燃料内燃机产品研发 鼓励替代燃料发动机与现有发动机制造体系兼容。积极发展柴油/天然气 双燃料内燃机、生物柴油内燃机。开展汽油/甲醇双燃料点燃式内燃机、柴油/甲 醇双燃料压燃式内燃机的应用试点工作。加强内燃杋高效燃用替代燃料、有效 控制非常规排放等基础研究,重点掌握耐醇燃料供应系统、天然气供应系统、点 火及其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适于内燃机应用替代燃料专用润滑油和 排气后处理技术。 (11)内燃机产品再制造 制定实施内燃机产品再制造推进计划,积极开展内燃机产品再制造关键共 性技术研发,优选再制造技术路线,完善再制造工艺流程,支持采用表面修复等
以高效节能多缸小缸径直喷柴油机替代单缸大缸径柴油机。 (5)船用柴油机 重点推进船用中速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高压比增压 器、柴油 /天然气双燃料内燃机、废气再循环技术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推进 船用低速柴油机动力系统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低速低负荷工况下燃用重油技术、 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先进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应用。 (6)通用小型汽油机及摩托车用汽油机 重点开展二冲程汽油机多气流协调导向性高速扫气道等先进技术产业化应 用研究,加快推广四冲程汽油机应用空燃比精确可控的电控技术,加强通用小型 汽油机及摩托车用汽油机高效传动和动力匹配、性能优化和排气后处理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 (7)关键部件产业化应用 重点开展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强和改善喷 油器总成、电控执行器、轨压传感器、进油计量阀、电控单元生产的质量控制。提 高增压器制造水平及其自主研发能力,掌握可变几何截面涡轮、可调多级增压、 汽油机增压器、增压器轻量化等关键技术。 (8)排气后处理装置 重点提升选择性催化还原器、颗粒捕集器、废气再循环系统、三元催化和氧 化催化转化器、在线诊断系统、关键气体传感器的技术水平,加强排气后处理装 置与整机的协调匹配,提高产品生产与使用的一致性和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 (9)内燃机制造过程节能 重点推广薄壁铸造、精密铸锻、热处理及表面加工等绿色制造工艺,实现内 燃机生产过程节能节材。鼓励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出厂试验环节使用具有高效 能量回收功能的交流电力测功器,回收利用内燃机测试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和电能。 (10)替代燃料内燃机产品研发 鼓励替代燃料发动机与现有发动机制造体系兼容。积极发展柴油 /天然气 双燃料内燃机、生物柴油内燃机。开展汽油 /甲醇双燃料点燃式内燃机、柴油 /甲 醇双燃料压燃式内燃机的应用试点工作。加强内燃机高效燃用替代燃料、有效 控制非常规排放等基础研究,重点掌握耐醇燃料供应系统、天然气供应系统、点 火及其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适于内燃机应用替代燃料专用润滑油和 排气后处理技术。 (11)内燃机产品再制造 制定实施内燃机产品再制造推进计划,积极开展内燃机产品再制造关键共 性技术研发,优选再制造技术路线,完善再制造工艺流程,支持采用表面修复等 24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战略
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现状、问题和建议25 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有利于旧件回收的市场体系,推广符合标准的内燃机再制造 产品,鼓励对汽车、工程机械用发动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展再制造。 2.重点工程 (1)压燃式内燃机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示范工程 加快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在车用柴油机上的推广应用,加强电子控制系统、高 动态响应执行器和超高压运动偶件关键制造技术和工艺研发,开展先进制造工 艺和加工装备技术改造。到2015年,新生产的车用柴油机全部应用高压燃油喷 射系统,燃油消耗率比2010年降低5%~8%。 (2)点燃式内燃机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示范工程 加快缸内直喷燃油系统在车用汽油机上的推广应用,重点推进缸内直喷汽 油机燃烧系统及其高压喷油器总成等关键部件的生产制造,开展燃油喷射泵、电 控喷油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和加工设备技术改造。到2015年,30%~40% 新生产的车用汽油机产品应用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燃油消耗率比2010年降低 (3)内燃机高效增压系统应用示范工程 加快高效增压系统在内燃机上的推广应用,重点掌握汽油机废气涡轮增压 器材料和制造工艺、轻型车用柴油机可变截面增压器生产制造技术和中重型车 用柴油机复合增压匹配标定等技术。到2015年,多缸柴油机增压技术普及率达 90%以上,高效增压技术在车用柴油机上的应用比例达100%,在车用汽油机上 的应用比例达30%以上。 (4)节能节材型小缸径多缸柴油机应用示范工程 推广应用小缸径多缸柴油机,重点研发缸径小于80mm的多缸柴油机电控 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制造技术、微型车用燃油供应系统关键部件及排气后处理装 置制造技术。到2015年,20%以上新生产的多功能型(微型)乘用车配套使用小 缸径多缸柴油机,替代高耗能大缸径单缸柴油机50万台。 (5)替代燃料内燃机应用示范工程 开展天然气单一燃料及天然气/柴油双燃料燃烧技术在车船用发动机上的 推广应用,汽油/甲醇双燃料燃烧技术在乘用车用汽油机上的应用,柴油/甲醇双 燃料燃烧技术在载重车、船舶、机车、固定柴油发电机组用重型柴油机上的应用, 提高燃料供应系统关键零部件的耐腐蚀性和可靠性。到2015年,通过推广应用 天然气单一燃料、双燃料及生物柴油内燃机,实现替代商品燃油1000万t;通过 推广应用甲醇燃料内燃机,实现替代商品燃油500万t。 (6)船舶柴油机能量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重点推动大型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船推广应用船舶柴油机机内净化、排气
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有利于旧件回收的市场体系,推广符合标准的内燃机再制造 产品,鼓励对汽车、工程机械用发动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展再制造。 2重点工程 (1)压燃式内燃机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示范工程 加快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在车用柴油机上的推广应用,加强电子控制系统、高 动态响应执行器和超高压运动偶件关键制造技术和工艺研发,开展先进制造工 艺和加工装备技术改造。到 2015年,新生产的车用柴油机全部应用高压燃油喷 射系统,燃油消耗率比 2010年降低 5% ~8%。 (2)点燃式内燃机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示范工程 加快缸内直喷燃油系统在车用汽油机上的推广应用,重点推进缸内直喷汽 油机燃烧系统及其高压喷油器总成等关键部件的生产制造,开展燃油喷射泵、电 控喷油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和加工设备技术改造。到 2015年,30% ~40% 新生产的车用汽油机产品应用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燃油消耗率比 2010年降低 8% ~10%。 (3)内燃机高效增压系统应用示范工程 加快高效增压系统在内燃机上的推广应用,重点掌握汽油机废气涡轮增压 器材料和制造工艺、轻型车用柴油机可变截面增压器生产制造技术和中重型车 用柴油机复合增压匹配标定等技术。到 2015年,多缸柴油机增压技术普及率达 90%以上,高效增压技术在车用柴油机上的应用比例达 100%,在车用汽油机上 的应用比例达 30%以上。 (4)节能节材型小缸径多缸柴油机应用示范工程 推广应用小缸径多缸柴油机,重点研发缸径小于 80mm的多缸柴油机电控 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制造技术、微型车用燃油供应系统关键部件及排气后处理装 置制造技术。到 2015年,20%以上新生产的多功能型(微型)乘用车配套使用小 缸径多缸柴油机,替代高耗能大缸径单缸柴油机 50万台。 (5)替代燃料内燃机应用示范工程 开展天然气单一燃料及天然气 /柴油双燃料燃烧技术在车船用发动机上的 推广应用,汽油 /甲醇双燃料燃烧技术在乘用车用汽油机上的应用,柴油 /甲醇双 燃料燃烧技术在载重车、船舶、机车、固定柴油发电机组用重型柴油机上的应用, 提高燃料供应系统关键零部件的耐腐蚀性和可靠性。到 2015年,通过推广应用 天然气单一燃料、双燃料及生物柴油内燃机,实现替代商品燃油 1000万 t;通过 推广应用甲醇燃料内燃机,实现替代商品燃油 500万 t。 (6)船舶柴油机能量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重点推动大型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船推广应用船舶柴油机机内净化、排气 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25
26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战略 余热梯级利用及后处理技术,加强设备、系统优化组合和智能控制。到2015年 实现单船综合能效比2010年提高5%。 日前,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 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 1)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5)严格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提高准入门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限 制在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建设“两高”行业项目; 6)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7)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8)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 9)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应对重污 染天气; 10)明确各方责任,动员全民参与,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为了紧密结合内燃机节能减排、加速推进基础件产业发展,我们应该 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坚持科技创新;二是推进内燃机整机与基础件协同开 发;三是坚持开发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促使重视技术的关键手段是油耗排放法规,企业的任务是尽快、尽多地盈 利,以便生存发展。政府和公众单纯用“提倡”、“鼓励”,是无法改变企业的任务 和思维,使之重视研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国外厂商其实也并不愿意大量投入 研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他们只是由于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才不得不投入 研发,以满足对油耗排放的要求。我国政府也应当承担起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 保护环境的责任,通过制定严格的油耗排放法规,要求生产厂家的产品在平均油 耗和排放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 有人提出如果油耗排放法规与国际接轨,自主企业没能力,要破产了。那么 企业为什么长期忽视节能减排核心技术的创新研发?还想继续生产高油耗、高 排放产品吗?有人提出内燃机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我国企业已经掌握了,已无发 展潜力。既然如此,为什么国产内燃机的油耗排放一直高于国外水平,不尽快赶 上去呢? 企业是否自觉成为创新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所在和关键之一。 我国企业不愿成为创新主体是因从国外购买较旧产品技术进行生产就可满足现 行国家法规,成本低。对产品油耗排放提出要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才能把企业的
余热梯级利用及后处理技术,加强设备、系统优化组合和智能控制。到 2015年, 实现单船综合能效比 2010年提高 5%。 日前,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 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 1)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5)严格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提高准入门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限 制在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建设“两高”行业项目; 6)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7)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8)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 9)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应对重污 染天气; 10)明确各方责任,动员全民参与,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为了紧密结合内燃机节能减排、加速推进基础件产业发展,我们应该 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坚持科技创新;二是推进内燃机整机与基础件协同开 发;三是坚持开发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促使重视技术的关键手段是油耗排放法规,企业的任务是尽快、尽多地盈 利,以便生存发展。政府和公众单纯用“提倡”、“鼓励”,是无法改变企业的任务 和思维,使之重视研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国外厂商其实也并不愿意大量投入 研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他们只是由于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才不得不投入 研发,以满足对油耗排放的要求。我国政府也应当承担起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 保护环境的责任,通过制定严格的油耗排放法规,要求生产厂家的产品在平均油 耗和排放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 有人提出如果油耗排放法规与国际接轨,自主企业没能力,要破产了。那么 企业为什么长期忽视节能减排核心技术的创新研发?还想继续生产高油耗、高 排放产品吗?有人提出内燃机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我国企业已经掌握了,已无发 展潜力。既然如此,为什么国产内燃机的油耗排放一直高于国外水平,不尽快赶 上去呢? 企业是否自觉成为创新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所在和关键之一。 我国企业不愿成为创新主体是因从国外购买较旧产品技术进行生产就可满足现 行国家法规,成本低。对产品油耗排放提出要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才能把企业的 26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