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原则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匹配并有明确的目标; 要有系统工程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要有工程经济观点,讲究实际效益、综合效益 要有群众观点 ■要注意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 ■要增加城市的总体活力、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要进行多方案评价和优化 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滚动性
四、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原则 ◼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匹配并有明确的目标; ◼ 要有系统工程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 要有工程经济观点,讲究实际效益、综合效益 ◼ 要有群众观点 ◼ 要注意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 ◼ 要增加城市的总体活力、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 要进行多方案评价和优化 ◼ 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滚动性
五、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 L日标与任务 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比较方案轮廓规划 用地布局 布局 功能 运输网络 人口分布 ●结构 ●就业分布 ●政策 简化的需求模型 交通需求 交通供应 走廊分析 杜会影响一比较方案的评份[系统费用 建议对策 方案实施 政府方针 图7.1远景期战略交通规划基本框架
五、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预测 预测内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宏观指标的分析 预测、城市人口、就业岗位规模、结构及空间 分布预测等 预测方法: 社会经济宏观指标可按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 定的指标值,或参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 市场经济的规律分析预测。方法有:计量经济法、回 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 人口预测—比例趋势法、伴生法、经济基础法 顺时逆推法、带眷系数法、劳动平衡法 就业岗位——趋势外推法、就业平衡法、经济基 础法、投入产出法 空间分布—密度容量估算法、劳瑞模型法、密 度梯度法、分类士地使用法、交通位势法、人口系数 法
第三节 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预测 ◼ 预测内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宏观指标的分析 预测、城市人口、就业岗位规模、结构及空间 分布预测等 ◼ 预测方法: 社会经济宏观指标——可按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 定的指标值,或参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 市场经济的规律分析预测。方法有:计量经济法、回 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 人口预测——比例趋势法、伴生法、经济基础法、 顺时逆推法、带眷系数法、劳动平衡法 就业岗位——趋势外推法、就业平衡法、经济基 础法、投入产出法 空间分布——密度容量估算法、劳瑞模型法、密 度梯度法、分类土地使用法、交通位势法、人口系数 法
第四节城市远期交通供需分析预测 、城市远期客货需求总量预测 (一)城市客运需求总量预测 1、总体预测法: Q=(1+)a.BP 居民平均日出行次数 β大于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n流动人口修正系数,n为流动人口百分率 P建成区常住人口(万人) Q城市一日客流总量
第四节 城市远期交通供需分析预测 一、城市远期客货需求总量预测 (一)城市客运需求总量预测 1、 总体预测法: α—居民平均日出行次数 β—大于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η—流动人口修正系数, η为流动人口百分率 P—建成区常住人口(万人) Q—城市一日客流总量 Q = (1+) P
2、仿真法 预测总客流量时,可以对建成区进行仿真, 研究各种用地的单位面积或单位产值会产生多 少客流量,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每人每天会 产生多少出行等,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 指标或发展指标进行预测。 如: Q=1.253x+4633x2-12888 x1在业人数,x2非在业人数,Q客流量
2、仿真法 预测总客流量时,可以对建成区进行仿真, 研究各种用地的单位面积或单位产值会产生多 少客流量,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每人每天会 产生多少出行等,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 指标或发展指标进行预测。 如: x1—在业人数,x2—非在业人数,Q—客流量 Q =1.253x1 + 4.633x2 −1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