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难点 难点 对进化计时器的理解 突破方法: 反复重现与提示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科等): 教材:《微生物学》,李阜棣胡正嘉主编第六版 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1、报刊及网上与徽生物学相关的科技新闻 中国微生物学会网站 美国微生物学会网站 2、参考书: ()《微生物学》,沈萍,第二版 (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有出版社,第二版 (3)《现代微生物学》刘志恒 (4)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9TH.Michael T.Madigan John M.Martinko Jack Park Prentice Hall,1999 (5)Microbiology,Lansing M.Prescott,Donald Klein,John Harley,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0 3、参考杂志 微生物学通报 微生物学杂志 科学 生命的科学 微生物学报 病毒学报 菌物学报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引言 微生物分类学是微生物的分枝学科,现代分类学又采纳了相关学科的技术 包括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十多年来采用分子技术对生物进行系统发育和 分类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二、教学内容正文(讲课内容、提问设计、讲解要点等) 微生物分类学:taxonomy,有3方面的内容。分类、鉴定、命名。 一、生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计时 蛋白等某些大分子,象时钟一样记录着生物进化的信息和历史,可作为进化计 教 时器和进化尺子 可作为进化计时器的标准:该分子广泛分布于所有研究对象的细胞中:它在每种生物中的 学 功能是相同的,因为功能不同的分子不具有序列相似性:分子中既有保守序列,又有可变 序列用于比较不同进化程度微生物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该分子序列变化缓慢,变化过程应 过 覆盖整个进化历史,测得的序列变化率应与进货距离相一致: 该分子大小适中,所含信息
16 教学 难点 难点: 对进化计时器的理解。 突破方法: 反复重现与提示。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教材:《微生物学》,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 第六版 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1、报刊及网上与微生物学相关的科技新闻 中国微生物学会网站 美国微生物学会网站 2、参考书: (1) 《微生物学》,沈萍,第二版 (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3)《现代微生物学》 刘志恒 (4)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9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1999 (5)Microbiology,Lansing M.Prescott,Donald Klein, John Harley,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0 3、参考杂志 微生物学通报 微生物学杂志 科学 生命的科学 微生物学报 病毒学报 菌物学报 教 学 过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引言 微生物分类学是微生物的分枝学科,现代分类学又采纳了相关学科的技术, 包括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十多年来采用分子技术对生物进行系统发育和 分类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二、教学内容正文(讲课内容、提问设计、讲解要点等) 微生物分类学:taxonomy,有 3 方面的内容。 分类、鉴定、命名。 一、生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计时 核酸、蛋白等某些大分子,象时钟一样记录着生物进化的信息和历史,可作为进化计 时器和进化尺子。 可作为进化计时器的标准: 该分子广泛分布于所有研究对象的细胞中;它在每种生物中的 功能是相同的,因为功能不同的分子不具有序列相似性;分子中既有保守序列,又有可变 序列用于比较不同进化程度微生物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该分子序列变化缓慢,变化过程应 覆盖整个进化历史,测得的序列变化率应与进货距离相一致;该分子大小适中,所含信息
既能提供足够的统计学信息,又使于测序。 程 原核生物的16 SrRNA(1.5kb),真核的18 SrRNA(2.9kb)是最合适的进化计时器 分米单元和金名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域(domain、门(phylum) ,刚(clas、目(order)、小family) 属(genus)、小种(species). 种:sp,l6 S rRNA序列相似性大于97%,DNA-DNA杂交率在70%或以上。△Tm<=5℃ 菌株:strain,由一个细胞或孢子在培养基上繁殖而来的后代。 命名法 二名法: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在定名人姓氏+现名定名 年份 三、原核生物的鉴定和分类方法 传统分类、分子分类、多相分类。常规法、数值法。 传统分类:以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及生化特征等表型性状为依据的分类方法。 分子分类:主要采用核酸分子的信息讲行分类。G+Cm0l%、DNA-DNA杂交、名相分 教 四、原核生物分类系线 学 《伯杰氏细菌鉴定学手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提问设计: 过 L.原核生物的16 SrRNA(1.5kb),真核的18 S TRNA(2.9kb)为什么是最合适的进化 时器?让学生加对作为进化计时器分子标准的理解。 程 2各种分类依据中有没有一个金标准? 为什么?让学生明白,无论哪一种分类依据都 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不足之处。 讲课要点: 原核生物的16 S rRNA(1.5kb),真核的18 S rRNA是最合适的进化计时器,根据各种 生物的上术分子的序列,可物建生物的系统发有树。生物通用树就是W。邓依据该标准津 立起来的生物的系统发育树。微生物分类的方法 传统方法和分子方法。传统方法包括常规 方法和数值分类,分子分类方法主要依据核酸分子的信息进行分类 三、总结与巩固 1.小 本节主要阐述生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计时器、微生物分类单元、原核生物 的分类方法、原核生物分类系统 学习本章在理论上要了解什么是进化计时器 利用进化计时器建立起的生物系统发育关系、原核生物的分类单元、原核生物 的分类方法、原核生物分类系统。在实践上在原核生物分类鉴定中能加以应用。 2.考核知识点 2.1生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计时器 2.2微生物分类单元 23原核生物的分类方法 2.4原核生物分类系统 3.考核要求 3.1生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计时器 理解和记忆:进化计时器及作为进化计时器的标准、16 SrRNA的特点、生物通用树 3.2微生物分类单元 理解和记忆:微生物分类的各类分类等级及细菌的“种”和定义 3.3原核生物的分类方法
17 程 教 学 过 程 既能提供足够的统计学信息,又便于测序。 原核生物的 16S rRNA(1.5kb),真核的 18S rRNA (2.9kb)是最合适的进化计时器。 二、分类单元和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域(domain)、门(phylum) 、刚(class)、目(order)、科(family)、 属(genus)、种(species)。 种:sp.,16S rRNA 序列相似性大于 97%,DNA-DNA 杂交率在 70%或以上。ΔTm<=5℃。 菌株:strain,由一个细胞或孢子在培养基上繁殖而来的后代。 命名法:二名法:属名 + 种名+( 首次定名人)+现在定名人姓氏+ 现名定名 年份 三、原核生物的鉴定和分类方法 传统分类、分子分类、多相分类。常规法、数值法。 传统分类:以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及生化特征等表型性状为依据的分类方法。 分子分类:主要采用核酸分子的信息进行分类。G+Cmol%、DNA-DNA 杂交、多相分 类。 四、原核生物分类系统 《伯杰氏细菌鉴定学手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提问设计: 1.原核生物的 16S rRNA(1.5kb),真核的 18S rRNA (2.9kb)为什么是最合适的进化计 时器?让学生加对作为进化计时器分子标准的理解。 2.各种分类依据中有没有一个金标准?为什么?让学生明白,无论哪一种分类依据都 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不足之处。 讲课要点: 原核生物的 16S rRNA(1.5kb),真核的 18S rRNA 是最合适的进化计时器,根据各种 生物的上述分子的序列,可构建生物的系统发育树。生物通用树就是 Woese 依据该标准建 立起来的生物的系统发育树。微生物分类的方法传统方法和分子方法。传统方法包括常规 方法和数值分类,分子分类方法主要依据核酸分子的信息进行分类。 三、总结与巩固 1.小结 本节主要阐述生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计时器、微生物分类单元、原核生物 的分类方法、原核生物分类系统。学习本章在理论上要了解什么是进化计时器、 利用进化计时器建立起的生物系统发育关系、原核生物的分类单元、原核生物 的分类方法、原核生物分类系统。在实践上在原核生物分类鉴定中能加以应用。 2.考核知识点 2.1 生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计时器 2.2 微生物分类单元 2.3 原核生物的分类方法 2.4 原核生物分类系统 3.考核要求 3.1 生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计时器 理解和记忆:进化计时器及作为进化计时器的标准、16S rRNA 的特点、生物通用树 3.2 微生物分类单元 理解和记忆:微生物分类的各类分类等级及细菌的“种”和定义 3.3 原核生物的分类方法
理解和记忆:传统分类中的常规分类、数值分类,分子分类中的G+Cmol%、DNA-DNA 杂交、16 S IRNA序列以及多相分类。 3.4原核生物分类系统 理解和记忆:《伯杰氏细菌鉴定学手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4思考 全是进化时器?可作为进化计时器 分子应具 备哪些特征? 43原核生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有味些?分字分类法有球些? 4.4影响较大的两部原核生物分类著作是哪两部? 教学 本节教学内容可采用理论阐述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但由于缺乏 后记 分子方法的实验设备和条件, 无法进行实验操作。但通过细致的讲解也能达到 教学目标要求。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 课时 2 节 第一节真菌的一般形态 散学 1,掌握真菌的特点及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目的 2掌握真菌的形态和细胞结构: 2.掌握真菌的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 教学 重点: 重点 真菌的形态 、繁殖方式 突出方法: 反复重现与提示: 教学 难点: 难点 区分准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突破方法: 把二者进行对比,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教材:《微生物学》,李阜棣胡正嘉主编第六版 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网生物学相关的科技新闲 生物学会网 物学会网站 物学》,沈萍,第二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4)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9TH,Michael T.Madigan John M.Martinko Jack Prescott,Donald Klein,John Harley,McGraw-Hill Highe
18 理解和记忆:传统分类中的常规分类、数值分类,分子分类中的 G+Cmol%、DNA-DNA 杂交、16S rRNA 序列以及多相分类。 3.4 原核生物分类系统 理解和记忆:《伯杰氏细菌鉴定学手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4.思考题 4.1 什么是进化计时器?可作为进化计时器的分子应具备哪些特征? 4.2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有哪些?微生物的种是怎么定义的? 4.3 原核生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有哪些?分子分类法有哪些? 4.4 影响较大的两部原核生物分类著作是哪两部? 教 学 后记 本节教学内容可采用理论阐述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但由于缺乏 分子方法的实验设备和条件,无法进行实验操作。但通过细致的讲解也能达到 教学目标要求。 章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课时 2 节 第一节 真菌的一般形态 教学 目的 1.掌握真菌的特点及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2.掌握真菌的形态和细胞结构; 2.掌握真菌的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 教学 重点 重点: 真菌的形态、繁殖方式。 突出方法: 反复重现与提示; 教学 难点 难点: 区分准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突破方法: 把二者进行对比,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教材:《微生物学》,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 第六版 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1、报刊及网上与微生物学相关的科技新闻 中国微生物学会网站 美国微生物学会网站 2、参考书: (1) 《微生物学》,沈萍,第二版 (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3)《现代微生物学》 刘志恒 (4)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9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1999 (5)Microbiology,Lansing M.Prescott,Donald Klein, John Harley,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0
3、参考杂志 微生物学通报 微生物学杂志 科学 生命的科学 微生物学报 病声学报 菌物学报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引言 真菌是微生物中种类最多的,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以下将详细介绍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形态、细胞结构、培养特征、繁殖方式等 、教学内容正文(讲课内容、提问设计、讲解要点等) 真菌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现已记载的真菌约12万余种。 真菌特点:具有细胞核膜,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 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营养 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异养)、好氧: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种 教 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酵母南和丝状真菌。 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霉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士壤、水、空气和动植物体均有 学 其存在:酵母菌多分布在含糖的偏酸性环境,也称为糖菌”。 食物、工农业制品的霉变:有用物品的生产:引起动植物疾病:腐生型霉菌在自然界物质 转化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重要的微生物资源:重要的科研模式微生物:有些酵母菌具 有信害性。 程 真菌的一般形态 (一入丝状真菌一菌丝和菌丝体 丝状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hyphae) 菌丝:是由细胞壁包被的一种管状细胞构成,大都无色透明,宽度一般为3一10u 出细菌的窗度大几倍到几十倍。菌丝有分枝」 菌丝体 (mycelium 菌丝有分枝,分枝的菌丝相互交错而成的群体称为菌丝体。 菌丝有无隔、有隔、营养、气生、繁殖菌丝之分。 菌丝的特异化:假根、吸器、菌核、子实体 子实体:由真茵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的产孢结构。 (二)、酵母菌酵母状细胞 酵母是是真菌的特殊形态。单细胞,圆形或卵圆形,也有假茵丝状 、真菌的菌落 酵母菌落:单个酵母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一般呈蜡脂状,表面光滑,有的粉泣状, 相糙或皱褶,边缘整齐或带丝状。 丝状真菌菌落:少量菌丝或孢子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绒状、絮状、毛状、毡状,绳 索状或皮革状,干燥,疏松,有鲜艳的颜色 真菌的繁殖 。一、 无性繁殖 分裂繁殖、出芽繁殖、无性孢子繁殖(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等)。 19
19 3、参考杂志 微生物学通报 微生物学杂志 科学 生命的科学 微生物学报 病毒学报 菌物学报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引言 真菌是微生物中种类最多的,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以下将详细介绍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形态、细胞结构、培养特征、繁殖方式等。 二、教学内容正文(讲课内容、提问设计、讲解要点等) 一、真菌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现已记载的真菌约12万余种。 真菌特点:具有细胞核膜,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 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营养 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异养)、好氧;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 1-2 根鞭毛);种 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酵母菌和丝状真菌。 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霉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土壤、水、空气和动植物体均有 其存在;酵母菌多分布在含糖的偏酸性环境,也称为“糖菌”。 食物、工农业制品的霉变;有用物品的生产;引起动植物疾病;腐生型霉菌在自然界物质 转化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重要的微生物资源;重要的科研模式微生物;有些酵母菌具 有危害性。 二、真菌的一般形态 (一)、丝状真菌-菌丝和菌丝体 丝状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hyphae) 菌丝:是由细胞壁包被的一种管状细胞构成,大都无色透明,宽度一般为3-10um , 比细菌的宽度大几倍到几十倍。菌丝有分枝。 菌丝体(mycelium) :菌丝有分枝,分枝的菌丝相互交错而成的群体称为菌丝体。 菌丝有无隔、有隔、营养、气生、繁殖菌丝之分。 菌丝的特异化:假根、吸器、菌核、子实体 子实体: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的产孢结构。 (二)、酵母菌-酵母状细胞 酵母是是真菌的特殊形态。单细胞,圆形或卵圆形,也有假菌丝状。 (三)、真菌的菌落 酵母菌落:单个酵母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一般呈蜡脂状,表面光滑,有的粉泣状, 粗糙或皱褶,边缘整齐或带丝状。 丝状真菌菌落:少量菌丝或孢子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绒状、絮状、毛状、毡状,绳 索状或皮革状,干燥,疏松,有鲜艳的颜色。 三、真菌的繁殖 (一)、 无性繁殖 分裂繁殖、出芽繁殖、无性孢子繁殖(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