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扩展有多种机制与表现,如产生保卫素杀 死或抑制病原物,钝化病原物外酶,中和致病病 毒,木栓化反应封锁病原物,限制病原物所需营养 物质供应等机制,这种抗病性表现为 ①病斑小 ②病斑扩展慢 ③病斑数少等 其中最典型的是过敏性坏死反应,这也是抗病 育种中利用和研究最多的一种抗性,由于过敏性坏 死反应的强度和速度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抗病 等级:免疫、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
抗扩展有多种机制与表现,如产生保卫素杀 死或抑制病原物,钝化病原物外酶,中和致病病 毒,木栓化反应封锁病原物,限制病原物所需营养 物质供应等机制,这种抗病性表现为: ①病斑小 ②病斑扩展慢 ③ 病斑数少等 其中最典型的是过敏性坏死反应,这也是抗病 育种中利用和研究最多的一种抗性,由于过敏性坏 死反应的强度和速度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抗病 等级:免疫、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
(3)耐病耐病是指某品种植株与其它品种植株 受等量的病原物感染,虽然都出现感病症状,但该 品种受害较轻,产量和质量损失较少。耐病性可能 带来严重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作为潜在的病源, 尽管它本身是安全的,但可能对其它品种造成严重 危害。 (4避病从严格意义上讲,避病不是真正的抗 病,避病的植物本身可能是感病的,仅由于作物生 育阶段与病原物的发生发展不遇,而使作物免受病 原菌侵害造成损失。例如,苹果、葡萄及大樱桃等 果树的一些早熟或特早熟品种,很少发生果实病 害,即属于避病
⑶耐病 耐病是指某品种植株与其它品种植株 受等量的病原物感染,虽然都出现感病症状,但该 品种受害较轻,产量和质量损失较少。耐病性可能 带来严重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作为潜在的病源, 尽管它本身是安全的,但可能对其它品种造成严重 危害。 ⑷避病 从严格意义上讲,避病不是真正的抗 病,避病的植物本身可能是感病的,仅由于作物生 育阶段与病原物的发生发展不遇,而使作物免受病 原菌侵害造成损失。例如 ,苹果、葡萄及大樱桃等 果树的一些早熟或特早熟品种,很少发生果实病 害,即属于避病
(二)病原物的遗传变异 致病性病原物的致病性经常发生两个方面 的变异,即毒性(Ⅴ Virulence)和侵袭力 ( Aggressivity)变异 “毒性”是指病原物克服某一专化抗病基因而能 侵染该寄主品种的能力,它决定着能否侵染哪一个 或哪几个品种,是质量性状。 “侵袭力”是指病原物在能侵染寄主的前提下, 病原物在寄主中生长、繁殖速度、强度等多种特性 的综合体,它决定着侵染寄主的难易和生长旺盛程 度,是一种数量性状,如病原菌的潜育期及产孢能 力等特性
(二)病原物的遗传变异 1. 致病性 病原物的致病性经常发生两个方面 的变异,即毒性( Virulence )和侵袭力 (Aggressivity)的变异。 “毒性 ”是指病原物克服某一专化抗病基因而能 侵染该寄主品种的能力,它决定着能否侵染哪一个 或哪几个品种,是质量性状。 “侵袭力 ”是指病原物在能侵染寄主的前提下, 病原物在寄主中生长、繁殖速度、强度等多种特性 的综合体,它决定着侵染寄主的难易和生长旺盛程 度,是一种数量性状,如病原菌的潜育期及产孢能 力等特性
2.生理小种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与病原物是遗 传上多样的异质群体,双方在长期共同进化 过程中,植物逐渐形成了类型多种多样,程 度强弱不同的抗病性,而得以生存和繁衍种 族。 相应地,在同一个病原菌的种或变种 内,通过有性杂交、无性杂交(异核体作 用)及基因突变等过程,不断地分化出致病 力不同的生理类型,叫做生理小种 ( Physiologic race)
2.生理小种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与病原物是遗 传上多样的异质群体,双方在长期共同进化 过程中,植物逐渐形成了类型多种多样,程 度强弱不同的抗病性,而得以生存和繁衍种 族。 相应地,在同一个病原菌的种或变种 内,通过有性杂交、无性杂交(异核体作 用)及基因突变等过程,不断地分化出致病 力不同的生理类型,叫做生理小种 (Physiologic race)
在气候特别有利于病原物流行的年份,病害严 重发生,寄主抗病性受到选择,而当寄主群体抗病 力提髙后,又促使病原物致病性的选择,这样就形 成了一种动态平衡。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这种协同进化问题得 到了Flor(1955提出的基因对基因理论( gene fore gene theory)的支持和验证。 根据基因对基因的理论,对应于寄主的每一个 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 基因。寄主—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 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应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 出来。这就是寄主与病原物关系的基本模式
在气候特别有利于病原物流行的年份,病害严 重发生,寄主抗病性受到选择,而当寄主群体抗病 力提高后,又促使病原物致病性的选择,这样就形 成了一种动态平衡。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这种协同进化问题得 到了Flor(1955)提出的基因对基因理论(gene fore gene theory)的支持和验证。 根据基因对基因的理论,对应于寄主的每一个 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 基因。寄主——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 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应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 出来。这就是寄主与病原物关系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