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稿 课程名称:植物形态解剖学 学时:50学时 适用专业:植物科技学院本科专业 任课教师:张美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讲 稿 课程名称:植物形态解剖学 学时:50 学时 适用专业:植物科技学院本科专业 任课教师:张美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绪论 第一节植物与植物界 植物的多样性 1.种类多样性。在自然界中,现在已知道的植物种类多达五十余万种。包括:藻类,菌类 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它们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共同组成复杂的植 物界。也使人类社会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2.植物在地球上分布的多样性。热带—寒带,海洋陆地,平原—高山。其分布极 广,从平原,冰雪封闭的高山,严寒两极地带,炎热的赤道区域,江河湖海的水面合深处,千里的 沙漠和荒原,都有植物生活。几乎可以说自然界处处都有着植物 3.植物形态的多样性。个体大小千差万别,细菌02微米,病毒0.1微米。而最高的裸子植物 红杉高达115米,直径达11米,寿命达3500岁 4.植物体的内部结构简繁差别很大。最简单的由一个细胞组成,如小球藻、衣藻。随着植物 的长期进化,由单细胞植物——多细胞植物——最后形成有根茎叶器官的高等植物。 5.植物的营养方式不同。多数植物为绿色植物,自养植物,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制造 有机物,共自身生活和生长。包括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 有的为非绿色植物,为异养植物,不含叶绿素,不能制造有机物,从活的或死的绿色植物体上 吸收现成的养料,以维持生活和生长。 6.植物体寿命长短不同。木本植物较长,如松、柏能活千年以上,有的寿命较短,象草本植 物有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草本。有的细菌仅生活20-30分钟,既可分裂产生新个体 、植物界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界的划分 )植物共有的基本特征 1.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构成。 2.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行自养生活 3.多数植物在后天生活中,能不断产生新的植物体部分或新器官 4.植物对环境的变化一般不能作出运动反应,而在形态出现长期适应的变化。如仙人掌科 植物 (二)生物界的划分 1.二界系统:十八世纪,1753年,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把生物界划分成植物和动物界,建立两 界系统,其建立的依据如下 营养方式:植物是自养型,动物是异养型。 运动方式:植物的位置不能自身移动,动物可以。 细胞壁划分:植物具有而动物不具备,细菌除外 2.三界系统:1866年,德国海克尔提出: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具有色素体又能游动的单细胞低等植物。后来包括藻类、菌类。 3.四界系统:1938年,美国的柯柏兰提出: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细菌和蓝藻)、原核生物界(真核藻类、菌类、原生动物) 4.五界系统:1%69年,美国的惠特克提出: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 物界 5.六界系统:七十年代,1979年,我国学者陈世壤提出,在五界基础上单立类病毒和病毒为非 胞生物界。 第二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植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把简单的无机物(O2和HO)合成碳水 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因此,光合作用就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产物:不仅解决绿色植物自身的营养,同时也维持非绿色植物和动物和人类的生 命。所以,绿色植物对维持整个生物界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也就 占着主要的地位
绪 论 第一节植物与植物界 一、植物的多样性 1.种类多样性。在自然界中,现在已知道的植物种类多达五十余万种。包括 :藻类,菌类, 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它们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共同组成复杂的植 物界。也使人类社会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2.植物在地球上分布的多样性。热带——寒带,海洋——陆地,平原——高山。其分布极 广,从平原,冰雪封闭的高山,严寒两极地带,炎热的赤道区域,江河湖海的水面合深处,千里的 沙漠和荒原,都有植物生活。几乎可以说自然界处处都有着植物。 3.植物形态的多样性。个体大小千差万别,细菌 0.2 微米,病毒 0.1 微米。而最高的裸子植物 红杉高达 115 米,直径达 11 米,寿命达 3500 岁。 4.植物体的内部结构简繁差别很大。最简单的由一个细胞组成,如小球藻、衣藻。随着植物 的长期进化,由单细胞植物——多细胞植物——最后形成有根茎叶器官的高等植物。 5.植物的营养方式不同。多数植物为绿色植物,自养植物,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制造 有机物,共自身生活和生长。包括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 有的为非绿色植物,为异养植物,不含叶绿素,不能制造有机物,从活的或死的绿色植物体上 吸收现成的养料,以维持生活和生长。 6.植物体寿命长短不同。木本植物较长,如松、柏能活千年以上,有的寿命较短,象草本植 物有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草本。有的细菌仅生活 20—30 分钟,既可分裂产生新个体。 二、植物界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界的划分 (一)植物共有的基本特征 1.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构成。 2.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行自养生活。 3. 多数植物在后天生活中,能不断产生新的植物体部分或新器官。 4. 植物对环境的变化一般不能作出运动反应,而在形态出现长期适应的变化。如仙人掌科 植物。 (二)生物界的划分 1.二界系统:十八世纪,1753 年,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把生物界划分成植物和动物界,建立两 界系统,其建立的依据如下: 营养方式 :植物是自养型,动物是异养型。 运动方式 :植物的位置不能自身移动,动物可以。 细胞壁划分 :植物具有而动物不具备,细菌除外。 2.三界系统:1866 年,德国海克尔提出: 植物界、 动物界、 原生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具有色素体又能游动的单细胞低等植物。后来包括藻类、菌类。 3. 四界系统:1938 年,美国的柯柏兰提出: 植物界、 动物界、 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细菌和蓝藻)、原核生物界(真核藻类、菌类、原生动物) 4.五界系统:1969 年,美国的惠特克提出: 植物界、 动物界、 真菌界、 原生生物界 、 原核生 物界。 5.六界系统:七十年代,1979 年, 我国学者陈世壤提出,在五界基础上单立类病毒和病毒为非 胞生物界。 第二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植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把简单的无机物(CO2和 H2O)合成碳水 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因此,光合作用就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产物:不仅解决绿色植物自身的营养,同时也维持非绿色植物和动物和人类的生 命。所以,绿色植物对维持整个生物界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也就 占着主要的地位
光合作用也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而储积在有机物内的过程。除去作为自然界有机食物源泉 外,也为人类多方的利用,石油,煤,天然气。 光合作用进行过程中还可发出氧气,不断地补充大气中的氧,使大气中的氧含量保持相对的稳 这是植物的三项伟大的宇宙作用 在自然界中只有有机物的合成和储积是不行的。这样无机物都被冻结在生物体内,自然界将会 由于原料的缺乏而成为死的世界。自然界的物质,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一方面,是从无机物合 成有机物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从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矿化作用:非绿色植物(细 菌和真菌)把死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的过程。有机物分解,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动 植物的呼吸作用来进行;一是通过非绿色植物对死的有机物的分解,即矿化作用进行。矿化作用的 结果,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再被植物利用 (二)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碳循环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容量仅为0.03%。据估计,碳按重量计,大气中总含量为600亿吨 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加补充,按地球上每年绿色植物要用19亿吨碳酸态的碳计称,只要30余 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将被消耗殆尽,但事实却不然,自有绿色植物以来,在漫长的岁月中,二氧 化碳始终维持着相对的平衡,这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一直在不断的得到补充。这些补充,除 物质燃烧,火山爆发,动物呼吸,主要依靠非绿色植物的分解作用来实现 2,氮循环 吸 大气中的№2——固氮作用——含氮化合物——氨化作用——铵(硝化作用)——硝酸盐(反 硝化作用)—N2 总之,植物在自然界通过光合作用和矿化作用,也就是合成和分解作用,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往 复,保持相对平衡。这种合成分解永无止境 (三)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1,滞留粉尘,净化大 有毒气体粉尘(吸收吸附) 2,净化水域 吸收分解和富集 3,杀菌减少噪音 4,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称 5,保持水土 减少地表径流 据估计,黄河流水携带的泥沙每年十六亿吨,而长江的泥沙含量已占世界各大河流第四 6,调节气候 减免干旱 第三节:植物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 境建多种关系的科学。 它的早期主要是一们描述性的科学。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其他工程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新的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产生植物学才逐渐由观察描述的阶段进入试验阶段,着重对植物界的生 命活动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以新的技术和理论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二.分支科学: 1,植物形态学:研究植物体形态,内外形状和结构,器官的形成和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在 不同的环境中以及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基础学科之一包括植物细胞学 植物解剖学植物胚胎学
光合作用也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而储积在有机物内的过程。除去作为自然界有机食物源泉 外,也为人类多方的利用,石油,煤,天然气。 光合作用进行过程中还可发出氧气,不断地补充大气中的氧,使大气中的氧含量保持相对的稳 定。 这是植物的三项伟大的宇宙作用。 在自然界中只有有机物的合成和储积是不行的。这样无机物都被冻结在生物体内,自然界将会 由于原料的缺乏而成为死的世界。自然界的物质,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一方面,是从无机物合 成有机物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从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 矿化作用:非绿色植物(细 菌和真菌)把死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的过程。有机物分解,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动, 植物的呼吸作用来进行;一是通过非绿色植物对死的有机物的分解,即矿化作用进行。矿化作用的 结果,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再被植物利用。 (二)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碳循环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容量仅为 0.03%。据估计,碳按重量计,大气中总含量为 600 亿吨。 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加补充,按地球上每年绿色植物要用 19 亿吨碳酸态的碳计称,只要 30 余 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将被消耗殆尽,但事实却不然,自有绿色植物以来,在漫长的岁月中,二氧 化碳始终维持着相对的平衡,这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一直在不断的得到补充。这些补充,除 物质燃烧,火山爆发,动物呼吸,主要依靠非绿色植物的分解作用来实现。 2,氮循环 吸 大气中的 N2——固氮作用——含氮化合物——氨化作用——铵(硝化作用)——硝酸盐(反 硝化作用)——N2 总之,植物在自然界通过光合作用和矿化作用,也就是合成和分解作用,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往 复,保持相对平衡。这种合成分解永无止境。 (三)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1, 滞留粉尘,净化大气 有毒气体 粉尘 (吸收吸附) 2, 净化水域 吸收分解 和富集 3, 杀菌 减少噪音 4, 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称 5, 保持水土 减少地表径流 据估计,黄河流水携带的泥沙每年十六亿吨,而长江的泥沙含量已占世界各大河流第四 位。 6, 调节气候 减免干旱 第三节:植物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 境建多种关系的科学。 它的早期主要是一们描述性的科学。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其他工程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新的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产生植物学才逐渐由观察描述的阶段进入试验阶段,着重对植物界的生 命活动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以新的技术和理论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二.分支科学: 1,植物形态学:研究植物体形态,内外形状和结构,器官的形成和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在 不同的环境中以及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基础学科之一包括植物细胞学 植物解剖学 植物胚胎学
2,植物分类学:研究植物类群的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从而建立植物进化系统和鉴别植物 的科学 3,植物生理: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及机理的科学。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生殖作用等变化、规律的科学 4.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植物遗传学:研究遗传与变异、对立统一规律及人工选择的理论与实践 总之,植物学是这些分科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首先要学好植物学 三.植物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植物类群、植物分类等。介绍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细胞、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 系统发育:介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分类及生态、群落、植被介绍 第四节:植物学的发展简史 植物学的历史,反映了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历史。植物学的发展史和生产实践分不开的。早期 的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渔猎野生动物植物获取食物。如植物块根,嫩茎叶和果实是它们的采食对 象。如北京周口店出土的五十万年前的中国猿人洞中,有大量的朴树种子。在接触和采收野生植物 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有关植物的知识,但这一积累过程是艰辛的。《新语》中记载:“神农 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查酸苦之味,教民实五谷。”《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 百草之滋味,……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些古老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人民寻 求各种可食之物的努力,并从中也获得有关的植物知识和经验。随着生产的发展,是人类从事农 业生活后,对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惯,形态结构以及它们和外界环境的关系,有了进 步认识。植物学再生产活动中逐步成长和建立。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广大,地形复杂,气候特别。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最早 研究植物的国家之一,约在2000年前,即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诗经》就提到130多种植物(有 谷类,蔬菜,药材,染料等)《诗经》中虽然没有关于植物系统分类方面的记述,但有了作物品 种的概念。《大雅·生民》中有“诞降嘉种,维维,维维芑”之诗句。“和为黍的两个品 种,而和芑乃稷的两个品种。在植物形态描述上《韩非子·》记载:“树木有曼根,有直根 根者,书之所谓木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明确指出植物分 曼根”(虚根),“直根” (主根)两类。并且认识到曼根只有“持生”功能,直根有“生”功能 对于种类繁多的植物界,以在长期观察其形态异同的同时,认识到“以类聚,物以群分”以 及“同则同亡,异则异之”的道理。从而认识到,对这只是人们生活相关的植物给以“其名” 以及“别名”的重要性。因此,初是出现显得分类做法,最初把植物区分为草、木两类。木类中 开始有“乔,灌,檄区别”以“草木”连称,概括一切植物 在农业,林业,园艺方面,公元第六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概括了当时农,林果树 和野生植物的利用。提出豆科植物可以肥田,豆谷轮作可以增产。并叙述了接枝技术。明代徐光启 的《农政全书》共六十卷,总结过去的经验,并提到救荒植物。是这一方面集大成的著作。 在药用植物方面,汉代的《神农本草经》积累古代相传的药用植物知识。以后历代都有论药用 植物的“本草”问世。其中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最著,全书五十二卷,自第十二卷至 十五卷全属植物,共1173种,清代吴其《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篇》为我国植物学 又一巨著。记载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共1714种,是研究我国植物的重要文献。 国外学者对植物学发展也做出重大贡献,十六世纪,意大利西沙尔比诺《植物》以植物的生殖 器官作为分类基础,他的见解使植物学和使用本草区别开来,对以后植物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十 七世纪,英国虎克,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材料,推动以后对植物显微结构的研究。十八世纪,林奈 创立植物分类系统和双命名法,为现代分类学奠定了基础。十九世纪,德国施莱登,施旺提出“细 胞学说”,英国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他的进化观点大大推动了植物学的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李善兰于外人合作编译《植物学》一书是根据英国林德勒的《植物学纲要》中 的重要篇章编译而成,共八卷。为我国第一部植物学译本。对我国近代植物科学其积极作用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开始有了植物学专门研究机构
2,植物分类学:研究植物类群的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从而建立植物进化系统和鉴别植物 的科学。 3,植物生理: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及机理的科学。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生殖作用等变化、规律的科学。 4.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 植物遗传学:研究遗传与变异、对立统一规律及人工选择的理论与实践。 总之,植物学是这些分科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首先要学好植物学。 三.植物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植物类群、植物分类等。介绍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细胞、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 系统发育:介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分类及生态、群落、植被介绍。 第四节:植物学的发展简史 植物学的历史,反映了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历史。植物学的发展史和生产实践分不开的。早期 的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渔猎野生动物植物获取食物。如植物块根,嫩茎叶和果实是它们的采食对 象。如北京周口店出土的五十万年前的中国猿人洞中,有大量的朴树种子。在接触和采收野生植物 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有关植物的知识,但这一积累过程是艰辛的。《新语 》中记载:“神农…… 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查酸苦之味,教民实五谷。”《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 百草之滋味,……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些古老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人民寻 求各种可食之物的努力,并从中也获得有关的植物知识和经验。随着生产的发展,是人类从事农 业生活后,对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惯,形态结构以及它们和外界环境的关系,有了进一 步认识。植物学再生产活动中逐步成长和建立。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广大,地形复杂,气候特别。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最早 研究植物的国家之一,约在 2000 年前,即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诗经》就提到 130 多种植物(有 谷类,蔬菜,药材,染料 等)《诗经》中虽然没有关于植物系统分类方面的记述,但有了作物品 种的概念。《大雅·生民》中有“诞降嘉种,维 维 ,维 维芑”之诗句。“ 和 为黍的两个品 种,而 和芑乃稷的两个品种。在植物形态描述上《韩非子· 》记载:“树木有曼根,有直根。 根者,书之所谓木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 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明确指出植物分 “曼根”(虚根),“直根” (主根)两类。并且认识到曼根只有“持生”功能,直根有“ 生”功能。 对于种类繁多的植物界,以在长期观察其形态异同的同时,认识到“ 以类聚,物以群分”以 及“同则同亡,异则异之”的道理。从而认识到,对这只是人们生活 相关的植物给以“其名” 以及“别名”的重要性。因此,初是出现 显得分类做法,最初把植物区分为草、木两类。木类中 开始有“乔,灌,檄区别”以“草木”连称,概括一切植物。 在农业,林业,园艺方面,公元第六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概括了当时农,林果树 和野生植物的利用。提出豆科植物可以肥田,豆谷轮作可以增产。并叙述了接枝技术。明代徐光启 的《农政全书》共六十卷,总结过去的经验,并提到救荒植物。是这一方面集大成的著作。 在药用植物方面,汉代的《神农本草经》积累古代相传的药用植物知识。以后历代都有论药用 植物的“本草”问世。其中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最著,全书五十二卷,自第十二卷至三 十五卷全属植物,共 1173 种,清代吴其 《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篇》为我国植物学 又一巨著。记载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共 1714 种,是研究我国植物的重要文献。 国外学者对植物学发展也做出重大贡献,十六世纪,意大利西沙尔比诺《植物》以植物的生殖 器官作为分类基础,他的见解使植物学和使用本草区别开来,对以后植物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十 七世纪,英国虎克,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材料,推动以后对植物显微结构的研究。十八世纪,林奈 创立植物分类系统和双命名法,为现代分类学奠定了基础。十九世纪,德国施莱登,施旺提出“细 胞学说”,英国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他的进化观点大大推动了植物学的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李善兰于外人合作编译《植物学》一书是根据英国林德勒的《植物学纲要》中 的重要篇章编译而成,共八卷。为我国第一部植物学译本。对我国近代植物科学其积极作用。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开始有了植物学专门研究机构
解放以后,植物学发展很快,在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引种驯化,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得到很大 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高科技的发展,植物学研究进入新阶段 世界上六大社会问题: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平衡,人口,无一不与植物学有关。 第五节:学习本门课程目的要求 该课程分三部分 子植物形态解剖 植物界的类群分类 植物生态。群和植被 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为后续课程,如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农作学原 理打下基础 (二)要求 1,形态解剖部分:要 A1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显微结构。2细胞的分裂类型和过程:3组织的起源 和类型。4营养器官和生理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B1通过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2识别细胞、组织的特征和结构,器官的主要外部形 态和内部结构。3徒手切开以及染色和装片方法和技术 2,植物类群和分类部分 A对孢子植物中各大类群和门的特征,以及代表植物的结构、生活史、亲缘关系等有基本 认识,建立起植物发展演化的概念 B分类部分1掌握一部分重要科、属、种的特征,亲缘关系,分布,经济价值等知识。2 掌握植物识别方法,包括熟悉检索表和重要工具书的使用。3通过实验,掌握繁殖器官和 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较熟悉地应用检索表,能鉴别出常见植物的科属。4通过野外实 习,接触自然、扩大眼界、认识和记录常见的植物。以及它们生态和分布,并学会采集和 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 第一章植物细胞 §1.1细胞的概述 细胞的概念:细胞是构成植物和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植物和动物种类很多,但都是由单个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单细胞植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如细菌、小球藻,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都由1个 细胞来完成 多细胞植物:由亿万个形态,结构不同的细胞,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植物体正常的生活,例一 些低等植物和所有高等植物,要了解植物的生活,生长,发育规律必须 从研究细胞开始,十六世纪中叶,发明了显微镜。 二.细胞的发现:人们对细胞的认识,追溯到十七世纪,与显微技术发明与改建是分不开的。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藻片,第一次发现并了细胞。实际上 他并未看到完整的生活细胞,只看到的是失去生活死木栓细胞的细胞壁,随后, 们对细胞言听计从越深入,逐渐形成了一切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概念。 ②.1838年一1839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内容:a. 植物和动物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所有细胞都是由细胞分裂成融合而来。c.卵和精子 都是细胞。d.一个细胞可以分裂而形成组织。 意义在于证明了植物和动物有着细胞这一共同起源。细胞学说确定了细胞是生物有机 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把“细胞学说”作为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之 (牛顿)“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解放以后,植物学发展很快,在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引种驯化,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得到很大 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高科技的发展,植物学研究进入新阶段。 世界上六大社会问题: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平衡,人口,无一不与植物学有关。 第五节:学习本门课程目的要求 该课程分三部分 子植物形态解剖 植物界的类群分类 植物生态。群 和植被 (一)目的 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为后续课程,如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农作学原 理打下基础 (二)要求 1, 形态解剖部分:要 A 1 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显微结构。2 细胞的分裂类型和过程;3 组织的起源 和类型。4 营养器官和生理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B 1 通过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2 识别细胞、组织的特征和结构,器官的主要外部形 态和内部结构。3 徒手切开以及染色和装片方法和技术 2, 植物类群和分类部分 A 对孢子植物中各大类群和门的特征,以及代表植物的结构、生活史、亲缘关系等有基本 认识,建立起植物发展演化的概念。 B 分类部分 1 掌握一部分重要科、属、种的特征,亲缘关系,分布,经济价值等知识。2 掌握植物识别方法,包括熟悉检索表和重要工具书的使用。3 通过实验,掌握繁殖器官和 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较熟悉地应用检索表,能鉴别出常见植物的科属。4 通过野外实 习,接触自然、扩大眼界、认识和记录常见的植物。以及它们生态和分布,并学会采集和 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 第一章 植物细胞 §1.1 细胞的概述 一.细胞的概念:细胞是构成植物和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植物和动物种类很多,但都是由单个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单细胞植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如细菌、小球藻,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都由 1 个 细胞来完成。 多细胞植物:由亿万个形态,结构不同的细胞,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植物体正常的生活,例一 些低等植物和所有高等植物,要了解植物的生活,生长,发育规律必须 从研究细胞开始,十六世纪中叶,发明了显微镜。 二.细胞的发现:人们对细胞的认识,追溯到十七世纪,与显微技术发明与改建是分不开的。 ①.1665 年,英国物理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藻片,第一次发现并了细胞。实际上 他并未看到完整的生活细胞,只看到的是失去生活死木栓细胞的细胞壁,随后, 们对细胞言听计从越深入,逐渐形成了一切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概念。 ②.1838 年—1839 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内容:a. 植物和动物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所有细胞都是由细胞分裂成融合而来。c.卵和精子 都是细胞。d.一个细胞可以分裂而形成组织。 意义在于证明了植物和动物有着细胞这一共同起源。细胞学说确定了细胞是生物有机 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把“细胞学说”作为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牛顿)“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