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6、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7、曲牌名题目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 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 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 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 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 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 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 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l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 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 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 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 前来 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 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黔之驴同步训练 基础知识及运用:
1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6、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7、曲牌名 题目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 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 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 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 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 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 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 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 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 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 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 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 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 前来 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 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黔之驴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词注音。 黔之驴( )窥之( )虎大骇( )远遁(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②至则无可用则 ③庞然大物也庞: ④稍出近之稍 ⑤虎大骇,远遁骇: 遁 ⑥以为且噬已也且: ⑦益习其声益: ⑧益狎狎: ⑨技止此耳止: ⑩乃去乃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跳踉大嘀”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7、填空 本文作者 是我国 代文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 之列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②因:虎因喜() 因跳踉大() ③去:乃去() 西蜀之去南海() ④耳:技止此耳() 无丝竹之乱耳()
1、给加点词注音。 黔之驴( ) 窥之( ) 虎大骇( ) 远遁(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 ②至则无可用 则: ③庞然大物也 庞: ④稍出近之 稍: ⑤虎大骇,远遁 骇: 遁: ⑥以为且噬已也 且: ⑦益习其声 益: ⑧益狎 狎: ⑨技止此耳 止: ⑩乃去 乃: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跳踉大 ”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 7、填空: 本文作者 ,是我国 代文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 之列。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 ) 然往来视之( ) ②因:虎因喜( ) 因跳踉大( ) ③去:乃去( ) 西蜀之去南海( ) ④耳:技止此耳( ) 无丝竹之乱耳( )
9、成语黔驴技穷形容 0、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l1、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黔之驴》片段,完成第1-4题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 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远遁( (2)且噬己( (3)蹄之( (4)尽其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译 3、本片段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刻画了虎的心理。“驴一鸣”时,作者描写了 虎的什么动作和心理?(用文中原话作答。) 答:(1)动作 (2)心理 4、写出含“虎”“驴”的成语各一个。并用它们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 答:(1)含“虎”的成语 (2)含“驴”的成语 (3)写话: 三:课内迁移探究 学习了本文从中你还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拓展阅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 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1)未穷青之技穷: (2)秦青弗止弗: (3)自谓尽之谓: (4)乃谢求反谢 (5)于: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②饯于郊衢( (6)之:①未穷青之枝( ②自谓尽之( 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9、成语黔驴技穷形容 。 10、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1、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黔之驴》片段,完成第 1—4 题。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 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远遁 ( ) (2)且噬己 ( ) (3)蹄之 ( ) (4)尽其肉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译: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译: 3、本片段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刻画了虎的心理。“驴一鸣”时,作者描写了 虎的什么动作和心理?(用文中原话作答。) 答:(1)动作: (2)心理: 4、写出含“虎”“驴”的成语各一个。并用它们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 答:(1)含“虎”的成语 (2)含“驴”的成语 (3)写话: 三:课内迁移探究 学习了本文从中你还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拓展阅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 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 穷: ⑵秦青弗止 弗: ⑶自谓尽之 谓: ⑷乃谢求反 谢: ⑸于: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 ②饯于郊衢( ) ⑹之:①未穷青之枝( ) ②自谓尽之( ) 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3、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1)遂辞()归(2)饯()于郊衢 (3)()抚节悲歌(4)薛谭乃谢()求反 4、填空 (1)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2)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中考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处之不易① 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 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 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选自刘义庆《世 说新语》) 注解: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④率物:为人表率。⑤ 素:朴素。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⑦豁:抛弃。⑧尔曹:你们。⑨存:谨记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辄拾以啖之 盘外无余肴: 缘其性真素: 勿以我受任方州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3.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 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六、片段作文 放飞想象的翅膀 如果你是一只侥幸逃离虎口的驴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你会何去何从?是直面惨淡的“人” 生,超越旧我,还是听天由命,坐以待毙? 请你展开想像的羽翼,以《黔之驴后传》为题为故事再续一个结局,300字左右。 《黔之驴》答案 、基础知识及运用:1、略2、①用船②却③大④渐渐⑤惊惧;逃走⑥将⑦更加⑧亲近而 不庄重⑨只,不过⑩才3、C4、B5、B6、黔驴技穷7、柳宗元:唐:唐宋八大 家8、(1)…的样子;然而(2)于是;于是(3)离开;距离(4)罢了:耳朵9、略10、看问题 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实质。11、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 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 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二、课内语段阅读 1、(1)逃跑(2)将要(3)用蹄子踢(4)吃光2、(1)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 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2)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
3、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辞( )归 ⑵饯( )于郊衢 ⑶( )抚节悲歌 ⑷薛谭乃谢( )求反 4、填空。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中考题 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 处之不易① 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 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 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选自刘义庆《世 说新语》) 注解: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④率物:为人表率。⑤ 素:朴素。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⑦豁:抛弃。⑧尔曹:你们。⑨存:谨记。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辄拾以啖之: 盘外无余肴: 亦 缘其性真素: 勿以我受任方州: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3.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 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六、片段作文 放飞想象的翅膀 如果你是一只侥幸逃离虎口的驴,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你会何去何从?是直面惨淡的“人” 生,超越旧我,还是听天由命,坐以待毙? 请你展开想像的羽翼,以《黔之驴后传》为题为故事再续一个结局,300 字左右。 《黔之驴》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略 2、①用船②却③大④渐渐⑤惊惧;逃走⑥将⑦更加⑧亲近而 不庄重⑨只,不过⑩才 3、C 4、B 5、B 6、黔驴技穷 7、柳宗元;唐;唐宋八大 家 8、⑴……的样子;然而⑵于是;于是⑶离开;距离⑷罢了;耳朵 9、略 10、看问题 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实质。 11、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 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 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二、课内语段阅读 1、(1)逃跑 (2)将要 (3)用蹄子踢 (4)吃光 2、(1)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 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2)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
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3、动作描写:“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大骇”“远 循 往来视之”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乃去”心理变化:“以为神”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一一“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三、课内迁移探究参考答案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 对手等。 四、课外拓展阅读 1、(1)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2)弗止:不挽留。(3)谓:认为,以为。(4)谢:谢罪, 道歉。(5①向,跟着:②在。(6)①的:②代技艺。2、“反”通“返”,归,回去。3、(1) 青,或秦青(2)薛谭(3)秦青(4)于秦青4、(1)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2)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 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③3)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 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 五、中考题 1.啖:吃。肴:莱。其:他。以:因为。 2.翻译: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 3.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意思对即可)。陋室铭练习 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 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1)水不在深 (2) ,草色入帘青。 (3)斯是陋室, 4.《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解释句子中加括号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 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B.忘路之远近()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3、动作描写:“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大骇”“远 循”——“往来视之”——“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乃去”心理变化:“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4、略 三、课内迁移探究 参考答案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 对手等。 四、课外拓展阅读 1、⑴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⑵弗止:不挽留。⑶谓:认为,以为。⑷谢:谢罪, 道歉。⑸①向,跟着;②在。⑹①的;②代技艺。 2、“反”通“返”,归,回去。 3、⑴ 青,或秦青⑵薛谭⑶秦青⑷于秦青 4、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⑵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 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⑶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 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 五、中考题 1.啖:吃。肴:莱。其:他。以:因为。 2.翻译: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 3.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意 思对即可)。陋室铭练习 一.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字__,是__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_____的文体。 这种文体有____的特点。 3.(1)水不在深,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草色入帘青。 (3)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 。 4.《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使用的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二.解释句子中加括号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三.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 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近( ) C.渔人甚异之( )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