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86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第一代:8086/8088(1978年-1981年) 1978年-8086 采用了3μm工艺,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工作频率 为477MHz。它的寄存器和数据总线均为16位,地址 总线为20位,从而使寻址空间达MB。同时,CPU的 内部结构也有很大的改进,采用了流水线结构,并设 置了6字节的指令预取队列 1979年-8088 除了它的数据总线为8位以外,其余均与8086相同。 8088采用8位数据总线是为了利用当时现有的8位设备 控制芯片。由于8088内部支持16位运算,而与ⅣO之间 传输为8位,故8088称为准16位微处理器。 1981年8月,IBM公司推出以8088为CPU的世界上第一台 16位微型计算机BM515 Personal Computer,即著名的 IMB PO
第一代:8086/8088(1978年-1981年) •1978年--8086 采用了3m工艺,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工作频率 为4.77 MHz。它的寄存器和数据总线均为16位,地址 总线为20位,从而使寻址空间达1MB。同时,CPU的 内部结构也有很大的改进,采用了流水线结构,并设 置了6字节的指令预取队列 •1979年--8088 除了它的数据总线为8位以外,其余均与8086相同。 8088采用8位数据总线是为了利用当时现有的8位设备 控制芯片。由于8088内部支持16位运算,而与I/O之间 传输为8位,故8088称为准16位微处理器。 •1981年8月,IBM公司推出以8088为CPU的世界上第一台 16位微型计算机IBM 5150 Personal Computer,即著名的 IMB PC。 X86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X86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第二代:80286(1982年-1984年) 采用1.5um工艺,集成了134,000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 6MHz。80286的数据总线仍然为16位,但是地址总线增加 到24位,使存储器寻址空间达到16MB 1985年IBM公司推出以80286为CPU的微型计算机IBM PC/AT,并制定了一个新的开放系统总线结构,这就是的 工业标准结构(ISA)。该结构提供了一个16位、高性能 的ⅣO扩展总线。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80286一直是微型计算机的主流 CPU。在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芯片组 ( chipsets)
第二代:80286(1982年-1984年) •采用1.5m工艺,集成了134,000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 6MHz。80286的数据总线仍然为16位,但是地址总线增加 到24位,使存储器寻址空间达到16MB。 •1985年IBM公司推出以80286为CPU的微型计算机IBM PC/AT,并制定了一个新的开放系统总线结构,这就是的 工业标准结构(ISA)。该结构提供了一个16位、高性能 的I/O扩展总线。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80286一直是微型计算机的主流 CPU。在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芯片组 (chipsets)。 X86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