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了解人生三步骤的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理解课文所述观点的现实意义 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文分析指导 课文是钱穆先生于1978年11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所作的演讲。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当时 的社会现实,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严谨的逻辑通俗地表达出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自有一种大家风 范。课文将人生分为三个步骤或三个阶段:其一为“生活”,即物质文明;其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即人文精神:其三为“德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三十多年过去了,也许今天的我们 读来会觉得有些“古董”气,但慢慢品味,静静思索,对我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有裨益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初步感知作着的基本观点 按人生步骤划分,本文自然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阐述人生第一步骤的内容。文章开篇破题—一人生三步骤实际上是指每个人生命发展 过程中的三个层次或阶段。然后明确指出,第一阶段为生活。人们要生活就离不开衣食住行,衣食住行的 意义仅仅在于维持生命的存在,因此,衣食住行不论多少,不分优劣,豪华也好,简陋也罢,无论是古人 还是今人,其意义和价值都是差不多的,都只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和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生活层 次与动植物的生活层次也差不多,比较接近自然。接下来,作者又进一步论述了生命与生活的关系,认为 生命是主,生活是从,生命是目的,生活是手段。然后自然引出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步骤——人的行 为,即人的生命价值应该表现在事业上 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人生第二步骤的内容。紧承上文而来,作者首先为人生的第二步骤定下基调,即 人生的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主体所在。既然是主体,就不能像衣食住行一样求最低限度的满足,而应该 无限地发展它。然后,作者将人生行为分为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为“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谋的职业
教学要求 一、了解人生三步骤的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二、理解课文所述观点的现实意义。 三、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文分析指导 课文是钱穆先生于 1978 年 11 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所作的演讲。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当时 的社会现实,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严谨的逻辑通俗地表达出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自有一种大家风 范。课文将人生分为三个步骤或三个阶段:其一为“生活”,即物质文明;其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即人文精神;其三为“德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三十多年过去了,也许今天的我们 读来会觉得有些“古董”气,但慢慢品味,静静思索,对我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有裨益。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初步感知作者的基本观点 按人生步骤划分,本文自然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阐述人生第一步骤的内容。文章开篇破题──人生三步骤实际上是指每个人生命发展 过程中的三个层次或阶段。然后明确指出,第一阶段为生活。人们要生活就离不开衣食住行,衣食住行的 意义仅仅在于维持生命的存在,因此,衣食住行不论多少,不分优劣,豪华也好,简陋也罢,无论是古人 还是今人,其意义和价值都是差不多的,都只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和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生活层 次与动植物的生活层次也差不多,比较接近自然。接下来,作者又进一步论述了生命与生活的关系,认为 生命是主,生活是从,生命是目的,生活是手段。然后自然引出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步骤──人的行 为,即人的生命价值应该表现在事业上。 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人生第二步骤的内容。紧承上文而来,作者首先为人生的第二步骤定下基调,即 人生的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主体所在。既然是主体,就不能像衣食住行一样求最低限度的满足,而应该 无限地发展它。然后,作者将人生行为分为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为“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谋的职业
二是超乎职业之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接下来分别阐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修身是一种 个人的行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以自己的行为来齐家,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好 合,这才是人生有意义的生活。身已修,家已齐,一旦有机会,我们就可以出来治国平天下,因为个人 家庭、国家、天下,是一体相通的 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人生第三步骤的内容。作者首先用三个问句引出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 其次,通过比较、举例得出一个结论:人的行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然后论述,只有人的天性得到满足 才能心安,才会快乐,“安”是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字,安了才会乐。而真正符合人的天性的安与乐,是不 分富贵或贫贱等种种境遇的。接着指出天性是发自人的内心的,不需要外部条件来达成,并举人的喜怒哀 乐等感情来论述这一道理。进而指出,德性圆满,可做别人榜样的,称为圣人或天人。最后总结全文,指 出做人既要讲求物质文明,又要弘扬人文精神,最高境界则是圆满发展德性 作者所论述的人生三步骤,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种境界,即物质的人生、社会的人生、精神的 人生。三者之间既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也是一种孕育与包容的关系。物质的人生孕育了社会的人 生,是社会人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的人生又包含着物质的人生,是物质人生的升华:精神的人生既建立 在社会的人生之上,同时又超越了它,达到精神的超脱和解放。人生的三种境界一步步向上,生命的意义 与价值也一步步提高 二、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生的三个层次及其现实意义 对于生活层次,作者举衣食住行为例进行阐发,并反复强调,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来说,衣食住行等 生活方面的优劣好坏差别是不大的,只需最低限度的满足即可。因为生活只是条件和手段,是为了维持生 命而存在的,生命才是目的。倘使在生活上有无限的要求,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变成专为生活的人生了,手 段变成了目的,本末倒置了。作者所举颜回的例子语出《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许之语,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所 推崇的一种为追求社会道德价值和人生理想信念而超越物质欲求的崇高精神境界。颜回之乐与我们世俗所 说的满足物质欲望的快乐是不同的,但也并非是说贫贱本身有什么可快乐之处,而是指他己经超越了贫贱 与富贵,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即使有难以忍受的贫贱也不能使其心理失衡或丧失心境的愉悦,这 种愉悦是一种内心自足的快乐。作者讲生活层次不可或缺,但更推崇的其实是这种颜回之乐
二是超乎职业之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接下来分别阐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修身是一种 个人的行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以自己的行为来齐家,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好 合,这才是人生有意义的生活。身已修,家已齐,一旦有机会,我们就可以出来治国平天下,因为个人、 家庭、国家、天下,是一体相通的。 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人生第三步骤的内容。作者首先用三个问句引出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 其次,通过比较、举例得出一个结论:人的行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然后论述,只有人的天性得到满足, 才能心安,才会快乐,“安”是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字,安了才会乐。而真正符合人的天性的安与乐,是不 分富贵或贫贱等种种境遇的。接着指出天性是发自人的内心的,不需要外部条件来达成,并举人的喜怒哀 乐等感情来论述这一道理。进而指出,德性圆满,可做别人榜样的,称为圣人或天人。最后总结全文,指 出做人既要讲求物质文明,又要弘扬人文精神,最高境界则是圆满发展德性。 作者所论述的人生三步骤,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种境界,即物质的人生、社会的人生、精神的 人生。三者之间既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也是一种孕育与包容的关系。物质的人生孕育了社会的人 生,是社会人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的人生又包含着物质的人生,是物质人生的升华;精神的人生既建立 在社会的人生之上,同时又超越了它,达到精神的超脱和解放。人生的三种境界一步步向上,生命的意义 与价值也一步步提高。 二、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生的三个层次及其现实意义 对于生活层次,作者举衣食住行为例进行阐发,并反复强调,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来说,衣食住行等 生活方面的优劣好坏差别是不大的,只需最低限度的满足即可。因为生活只是条件和手段,是为了维持生 命而存在的,生命才是目的。倘使在生活上有无限的要求,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变成专为生活的人生了,手 段变成了目的,本末倒置了。作者所举颜回的例子语出《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许之语,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所 推崇的一种为追求社会道德价值和人生理想信念而超越物质欲求的崇高精神境界。颜回之乐与我们世俗所 说的满足物质欲望的快乐是不同的,但也并非是说贫贱本身有什么可快乐之处,而是指他已经超越了贫贱 与富贵,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即使有难以忍受的贫贱也不能使其心理失衡或丧失心境的愉悦,这 种愉悦是一种内心自足的快乐。作者讲生活层次不可或缺,但更推崇的其实是这种颜回之乐
对于行为和事业层次,作者认为,职业是一种行为,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这固然重要。但作为 高于生活的人生的第二层次,作者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这才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所谓修身 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完善人品操行。作者认为,修身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不受富贵贫贱的 限制。修身是第一步,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谓齐家,是指通过自己的行为把家庭或家族管理好, 具体目标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理规范的实现。作者认为修身齐家是一种行为道德,是公私兼 顾的,也就是说,修身齐家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因而它是为私的。 但是,个人是社会的一员,家庭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每个人都自觉修身养性,每个家庭都和睦 兴旺,那么社会、国家就会安定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身齐家又是于社会、于国家有益的,又是为公 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修身齐家,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接着是治国平天下,治国就是治理国家,以自 己的行动参与国家的事务管理,平天下就是以自己的行为使天下太平大同。因为个人、家庭、国家是一体 相通的,国泰则民安,也才有个人的发展。所以个人必须胸怀国家天下,为国兴天下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政治等思想, 是儒家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管理家庭、治理国家,直至达到平定天下,成为 儒家追求的安身立命之道。这一思想对于克服当前喧嚣浮躁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 极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德性层次,我们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说人的行为要合乎天性。《中庸》中说:“率性之谓道”,所 谓“率性”,就是随顺本性行事,即课文中所说的“人的行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而人的行为要合乎天 性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凡事只要循性而行,合乎自己的天性,也就无 所不善了。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作者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即人的向善天性,通过自我的道 德提升,能“上通天德”,体悟天道,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而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可以达到这一境界的 称为圣人或天人。但圣人也是人,所谓“人人可以为圣人”,就是人人都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达于天人合 之境界。正因为如此,作者指出,我们人生的最终归宿是德性的圆满。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 之道,具备至善德性,从而成就理想人格。作者所提倡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道德精神, 它注重人的德性修养,旨在追求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从而使人生显示出其庄严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钱穆先生的这些观点,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其现实意义。首先,在今天这个时代,物质文明已经获 得了极大的提高,我们不能说物质生活不重要,也不能完全放弃提高物质生活这一追求。但是,钱穆先生 的观点让我们警醒,提醒我们对物质的欲求要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成为物质的奴隶。在现代社会,由于 物欲的无限膨胀,有些人把片面追求个人享乐、满足感官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幸福,精神空虚、道德滑坡、 信仰危机等现象日益严重。而钱穆先生认为,物质生活仅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不是生命本身,只有人的道 德精神,才是人的真生命,人类只有讲道德,才能享受到生命的最高快乐和满足。这启示我们,一个人的 生除了物质的财富之外,还有一些更值得追求的东西,诸如品性正直、人格高尚、心地善良、精神愉悦 等等。颜回之乐正是人在道德追求过程中,超越了物质的需要、利害的得失之后所体现出来的最崇高的精 神境界,换句话说,一个人对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是相当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种 追求才是人生快乐的真正源泉。其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还启发我们,要学会担当,要能够承担
对于行为和事业层次,作者认为,职业是一种行为,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这固然重要。但作为 高于生活的人生的第二层次,作者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这才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所谓修身, 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完善人品操行。作者认为,修身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不受富贵贫贱的 限制。修身是第一步,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谓齐家,是指通过自己的行为把家庭或家族管理好, 具体目标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理规范的实现。作者认为修身齐家是一种行为道德,是公私兼 顾的,也就是说,修身齐家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因而它是为私的。 但是,个人是社会的一员,家庭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每个人都自觉修身养性,每个家庭都和睦 兴旺,那么社会、国家就会安定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身齐家又是于社会、于国家有益的,又是为公 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修身齐家,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接着是治国平天下,治国就是治理国家,以自 己的行动参与国家的事务管理,平天下就是以自己的行为使天下太平大同。因为个人、家庭、国家是一体 相通的,国泰则民安,也才有个人的发展。所以个人必须胸怀国家天下,为国兴天下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政治等思想, 是儒家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管理家庭、治理国家,直至达到平定天下,成为 儒家追求的安身立命之道。这一思想对于克服当前喧嚣浮躁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 极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德性层次,我们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说人的行为要合乎天性。《中庸》中说:“率性之谓道”,所 谓“率性”,就是随顺本性行事,即课文中所说的“人的行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而人的行为要合乎天 性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凡事只要循性而行,合乎自己的天性,也就无 所不善了。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作者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即人的向善天性,通过自我的道 德提升,能“上通天德”,体悟天道,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而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可以达到这一境界的 称为圣人或天人。但圣人也是人,所谓“人人可以为圣人”,就是人人都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达于天人合 一之境界。正因为如此,作者指出,我们人生的最终归宿是德性的圆满。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 之道,具备至善德性,从而成就理想人格。作者所提倡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道德精神, 它注重人的德性修养,旨在追求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从而使人生显示出其庄严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钱穆先生的这些观点,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其现实意义。首先,在今天这个时代,物质文明已经获 得了极大的提高,我们不能说物质生活不重要,也不能完全放弃提高物质生活这一追求。但是,钱穆先生 的观点让我们警醒,提醒我们对物质的欲求要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成为物质的奴隶。在现代社会,由于 物欲的无限膨胀,有些人把片面追求个人享乐、满足感官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幸福,精神空虚、道德滑坡、 信仰危机等现象日益严重。而钱穆先生认为,物质生活仅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不是生命本身,只有人的道 德精神,才是人的真生命,人类只有讲道德,才能享受到生命的最高快乐和满足。这启示我们,一个人的 一生除了物质的财富之外,还有一些更值得追求的东西,诸如品性正直、人格高尚、心地善良、精神愉悦 等等。颜回之乐正是人在道德追求过程中,超越了物质的需要、利害的得失之后所体现出来的最崇高的精 神境界,换句话说,一个人对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是相当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种 追求才是人生快乐的真正源泉。其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还启发我们,要学会担当,要能够承担
家庭和社会责任。人是有责任的生命个体,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 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而对于责任的勇于担当,也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应有内涵。作为青年学生,要以 社会主人的态度关注国计民生,不仅要成就自己,惠及家人,还要有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和胸怀天下、以 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为离开了家国天下,人生价值的实现也 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体会课文的行文风格和写作特点 钱穆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具有人格与学术的双重魅力。作为一篇讨论人生问题的演讲词 本文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一方面,作者语气随和,娓娓道来,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全然没有说教的 成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自己总喜欢在书本中寻找对我有教训的,但我却不敢轻易把自己受益的来 教训别人。”另一方面,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文辞也非常简明。如讲到天性, 作者说,“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性。老鼠有老鼠的天性,小白兔有小白兔的天性”。讲到人的天性, 为有些易知,如同“喜欢吃鸡还是吃鱼”的问题,“一下就可以知道”:有些不易知,如同“究竟喜欢诗 歌还是散文”的问题,需要“用些力气才知晓”。作者举这些日常生活事例来阐释道理,读来明白如话, 浅显易懂。 作者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谈论人生的。钱穆先生一生深受儒家思想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 深入独到的研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他充分肯定了儒家的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孔孟之道 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文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发展德性的思想等,都是 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另外作者所举事例也多是从古代典籍中信手拈来,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熟稔 和推崇。如阐释生活层次时,分别举颜渊、诸葛亮、孔子和老子的事例来说明古人的贫而乐处、淡泊明志 阐释何谓“德”时,引用韩愈的话“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来说明德性是人内心所具有的一种与生 俱来的天性:而“圣人”或“天人”也是传统儒学对德性圆满的人的称谓 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生三步骤的内容,揣摩和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理解课文主旨。人生三步 骤的内容课文说得非常明确,只要让学生初读课文即可找出。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一方面要深入探求作 者对人生每一步骤所着重强调的意思。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在生活层次中,作者所举事例意在说明什么观 点?行为和事业层次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更强调哪一方面?说说其具体内涵。作者为什么说德性圆 满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另一方面,可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这些问题解决了, 文章的主旨也就明确了
家庭和社会责任。人是有责任的生命个体,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 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而对于责任的勇于担当,也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应有内涵。作为青年学生,要以 社会主人的态度关注国计民生,不仅要成就自己,惠及家人,还要有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和胸怀天下、以 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为离开了家国天下,人生价值的实现也 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体会课文的行文风格和写作特点 钱穆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具有人格与学术的双重魅力。作为一篇讨论人生问题的演讲词, 本文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一方面,作者语气随和,娓娓道来,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全然没有说教的 成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自己总喜欢在书本中寻找对我有教训的,但我却不敢轻易把自己受益的来 教训别人。”另一方面,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文辞也非常简明。如讲到天性, 作者说,“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性。老鼠有老鼠的天性,小白兔有小白兔的天性”。讲到人的天性,认 为有些易知,如同“喜欢吃鸡还是吃鱼”的问题,“一下就可以知道”;有些不易知,如同“究竟喜欢诗 歌还是散文”的问题,需要“用些力气才知晓”。作者举这些日常生活事例来阐释道理,读来明白如话, 浅显易懂。 作者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谈论人生的。钱穆先生一生深受儒家思想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 深入独到的研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他充分肯定了儒家的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孔孟之道 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文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发展德性的思想等,都是 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另外作者所举事例也多是从古代典籍中信手拈来,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熟稔 和推崇。如阐释生活层次时,分别举颜渊、诸葛亮、孔子和老子的事例来说明古人的贫而乐处、淡泊明志; 阐释何谓“德”时,引用韩愈的话“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来说明德性是人内心所具有的一种与生 俱来的天性;而“圣人”或“天人”也是传统儒学对德性圆满的人的称谓。 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生三步骤的内容,揣摩和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理解课文主旨。人生三步 骤的内容课文说得非常明确,只要让学生初读课文即可找出。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一方面要深入探求作 者对人生每一步骤所着重强调的意思。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在生活层次中,作者所举事例意在说明什么观 点?行为和事业层次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更强调哪一方面?说说其具体内涵。作者为什么说德性圆 满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另一方面,可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这些问题解决了, 文章的主旨也就明确了
本文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所述观点的现实意义。由于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与生 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的某些观念有一些差别,其现实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难。教师可围绕本单元 “生命真谛”这一主题,提出如下问题:人为什么而生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 广泛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评价引导,并对以下两个问题形成明确的认识:一是物质享受与人生价 值、精神追求的关系问题:二是勇于担当家庭、社会责任的问题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然后,结合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人生 每一步骤的内涵,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围绕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最后,结合 具体例子对课文的行文风格和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教师还要结合单元话题,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意义问题。除了以上的教学设计以外,教师还可突破常 规,把本课教学设计成讨论课或辩论课,但要注意从语文的角度进行设计,要与文本紧密结合,并落实“揣 摩和品味”这一语文阅读能力训练内容 本文是钱穆先生《人生十论》一书中的一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人生十论》一书。此书是作 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可以引导学生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也是一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入门书,可以让学生接受一下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思考与练习参考谷案 本题意在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前三个问题见“课文分析指导”,后两个 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引导 本题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语境和生活实际,揣摩和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本文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所述观点的现实意义。由于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与生 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的某些观念有一些差别,其现实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难。教师可围绕本单元 “生命真谛”这一主题,提出如下问题:人为什么而生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 广泛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评价引导,并对以下两个问题形成明确的认识:一是物质享受与人生价 值、精神追求的关系问题;二是勇于担当家庭、社会责任的问题。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然后,结合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人生 每一步骤的内涵,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围绕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最后,结合 具体例子对课文的行文风格和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教师还要结合单元话题,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意义问题。除了以上的教学设计以外,教师还可突破常 规,把本课教学设计成讨论课或辩论课,但要注意从语文的角度进行设计,要与文本紧密结合,并落实“揣 摩和品味”这一语文阅读能力训练内容。 本文是钱穆先生《人生十论》一书中的一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人生十论》一书。此书是作 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可以引导学生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也是一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入门书,可以让学生接受一下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本题意在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前三个问题见“课文分析指导”,后两个 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引导。 二、本题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语境和生活实际,揣摩和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