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食用菌病虫害 各种病害与食用菌争夺水分、养料、氧气,改变培养料 pH,分泌毒素,导 致菌丝萎缩,子实体变色、畸形或腐烂,培养料腐烂。可导致制种失败和栽培减 产,甚至绝产。这节课主要介绍危害各种食用菌的常见病害以及防治。 病虫害的侵入径: 由培养料和覆土带入菇房 自然传播 种子带菌 第一节 病害及其防治 侵染性病害(病原病害):食用菌受到有害生物侵染而发生的病害。分为粘菌病 害、病毒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非病原病害):由于不适宜的生活条件和不当的栽培管理措施或 遗传变异,引起食用菌生长发育障碍和生理性障碍,产生的各种异常现象。如生 理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病原病害) (一)真菌性病害 1、青霉 (1)发生特点 青霉是一种常见的污染菌。有普通青霉、产黄青霉等。分生孢子梗分枝,呈 扫帚状。 初期为白色绒状菌,1~ 2 天后,菌落变成蓝绿色粉状分生孢子。菌落近圆 形,常具有一宽的新生长的白边。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青霉菌发生,但低温下 也能生长。 (2)污染原因 菌种瓶填料后没有马一清洗或清洗不干净,为杂菌孳生提供场所,使用劣质、 短绒棉花做棉塞,灭菌过程棉花塞受潮,加上棉花塞制作过于松散,有利于孢子 顺着棉塞和瓶壁之间侵入;棉塞经过高压灭菌后部分脱脂,在梅雨季节空气相对 湿度高,棉塞吸潮,在菌种扩接时,如果瓶口没有经过认真检查及火焰消毒,棉 塞一打开,分生孢子就会随接种操作过程产生的气流带入待接的培养基内,造成 污染。 2、毛霉 俗称长毛菌。 (1)发生特点 后期呈黑色(无假根及匍匐菌丝,日长速达 3cm)。 初期为白色棉絮状,生长速度快,不久变为灰色,然后均成黑色。 (2)污染原因 接种用具和接种室(箱)等灭菌不彻底,无菌操作不严格,棉塞受潮,培养湿度 大,易造成此菌污染。 3、根霉 后期呈黑色(有假根及匍匐菌丝) 菌丝生长不如毛霉快 高温高湿有利于此病发生。 4、木霉
第十三章 食用菌病虫害 各种病害与食用菌争夺水分、养料、氧气,改变培养料 pH,分泌毒素,导 致菌丝萎缩,子实体变色、畸形或腐烂,培养料腐烂。可导致制种失败和栽培减 产,甚至绝产。这节课主要介绍危害各种食用菌的常见病害以及防治。 病虫害的侵入径: 由培养料和覆土带入菇房 自然传播 种子带菌 第一节 病害及其防治 侵染性病害(病原病害):食用菌受到有害生物侵染而发生的病害。分为粘菌病 害、病毒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非病原病害):由于不适宜的生活条件和不当的栽培管理措施或 遗传变异,引起食用菌生长发育障碍和生理性障碍,产生的各种异常现象。如生 理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病原病害) (一)真菌性病害 1、青霉 (1)发生特点 青霉是一种常见的污染菌。有普通青霉、产黄青霉等。分生孢子梗分枝,呈 扫帚状。 初期为白色绒状菌,1~ 2 天后,菌落变成蓝绿色粉状分生孢子。菌落近圆 形,常具有一宽的新生长的白边。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青霉菌发生,但低温下 也能生长。 (2)污染原因 菌种瓶填料后没有马一清洗或清洗不干净,为杂菌孳生提供场所,使用劣质、 短绒棉花做棉塞,灭菌过程棉花塞受潮,加上棉花塞制作过于松散,有利于孢子 顺着棉塞和瓶壁之间侵入;棉塞经过高压灭菌后部分脱脂,在梅雨季节空气相对 湿度高,棉塞吸潮,在菌种扩接时,如果瓶口没有经过认真检查及火焰消毒,棉 塞一打开,分生孢子就会随接种操作过程产生的气流带入待接的培养基内,造成 污染。 2、毛霉 俗称长毛菌。 (1)发生特点 后期呈黑色(无假根及匍匐菌丝,日长速达 3cm)。 初期为白色棉絮状,生长速度快,不久变为灰色,然后均成黑色。 (2)污染原因 接种用具和接种室(箱)等灭菌不彻底,无菌操作不严格,棉塞受潮,培养湿度 大,易造成此菌污染。 3、根霉 后期呈黑色(有假根及匍匐菌丝) 菌丝生长不如毛霉快 高温高湿有利于此病发生。 4、木霉
在生产中也称绿霉菌 (1)发生特点 食用菌的劲敌,有绿色木霉、康宁木霉等。分生孢子小梗先端成簇。 初期为白色,菌落中心向边缘逐渐变成浅绿色,最后变成深绿色,粉状物。 高温高湿而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 (2)污染原因:同青霉。此外,培养料预湿不足,灭菌时间不够,培养料 颗粒内所附带的杂菌未被全杀部死,接种后数天,瓶壁或袋壁出现细小水珠,几 天后突然爆发形成绿色木霉分生孢子。 5、曲霉 有黑曲霉、黄曲霉、烟曲霉、灰绿曲霉。孢子成熟后呈黑色、黄绿色、淡绿 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呈辐射状。 6、链孢霉 (1)发生特点 速生恶性菌,后期呈橘红、橘黄或粉红色。 初期从棉塞上长出须状的白色菌丝,垂下直到培养基面上。菌丝很快变成橘 黄色,绒毛状,随后透过棉塞出现馒头形,长出分生孢子梗及成串分生孢子,橘 黄色或橘红色,这种链孢霉能杀死食用菌菌丝,引起菌瓶发热,发酵生醇,因此 很容易从菌种室内嗅到酒味。 (2)污染原因 通常在常压灭菌后潮湿的棉花塞上生长,特别是 5、6 月份雨季更易出现。 菌种接种时,宁可将湿棉塞弃之,换上预先灭菌过的干棉花塞,也不可存有侥幸 心理。 7、酵母菌 (1)发生特点 常见种有酵母菌,红酵母菌,橙色红酵母菌等。一级种斜面试管出现粘稠状 圆形菌落。在麦粒二级种或三级种培养基中也常会出现。 (2)污染原因 灭菌不彻底。 8、主要病害 (1)褐斑病——只侵染子实体 病菇:干硬,生褐斑,不流褐液,不腐烂,无臭味, 由轮枝霉侵染引起 (2)软腐病 先出现白色珠网状菌丝,很快变成水红色,从菌柄开始侵染至菌盖 先呈水浸状→变褐变软→腐烂 由枝孢霉引起 (3)猝倒病 主要侵菌柄,使其髓部萎缩变褐 病菇生长缓慢,初期软绵呈失水状,菇柄由外向内变褐,最后整菇变褐成僵 菇 由链孢霉引起 8、综合防治 (1)防治为主 严格选用木屑,配方合理,含水量适中,填料严实,封口严密;选用优质塑
在生产中也称绿霉菌 (1)发生特点 食用菌的劲敌,有绿色木霉、康宁木霉等。分生孢子小梗先端成簇。 初期为白色,菌落中心向边缘逐渐变成浅绿色,最后变成深绿色,粉状物。 高温高湿而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 (2)污染原因:同青霉。此外,培养料预湿不足,灭菌时间不够,培养料 颗粒内所附带的杂菌未被全杀部死,接种后数天,瓶壁或袋壁出现细小水珠,几 天后突然爆发形成绿色木霉分生孢子。 5、曲霉 有黑曲霉、黄曲霉、烟曲霉、灰绿曲霉。孢子成熟后呈黑色、黄绿色、淡绿 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呈辐射状。 6、链孢霉 (1)发生特点 速生恶性菌,后期呈橘红、橘黄或粉红色。 初期从棉塞上长出须状的白色菌丝,垂下直到培养基面上。菌丝很快变成橘 黄色,绒毛状,随后透过棉塞出现馒头形,长出分生孢子梗及成串分生孢子,橘 黄色或橘红色,这种链孢霉能杀死食用菌菌丝,引起菌瓶发热,发酵生醇,因此 很容易从菌种室内嗅到酒味。 (2)污染原因 通常在常压灭菌后潮湿的棉花塞上生长,特别是 5、6 月份雨季更易出现。 菌种接种时,宁可将湿棉塞弃之,换上预先灭菌过的干棉花塞,也不可存有侥幸 心理。 7、酵母菌 (1)发生特点 常见种有酵母菌,红酵母菌,橙色红酵母菌等。一级种斜面试管出现粘稠状 圆形菌落。在麦粒二级种或三级种培养基中也常会出现。 (2)污染原因 灭菌不彻底。 8、主要病害 (1)褐斑病——只侵染子实体 病菇:干硬,生褐斑,不流褐液,不腐烂,无臭味, 由轮枝霉侵染引起 (2)软腐病 先出现白色珠网状菌丝,很快变成水红色,从菌柄开始侵染至菌盖 先呈水浸状→变褐变软→腐烂 由枝孢霉引起 (3)猝倒病 主要侵菌柄,使其髓部萎缩变褐 病菇生长缓慢,初期软绵呈失水状,菇柄由外向内变褐,最后整菇变褐成僵 菇 由链孢霉引起 8、综合防治 (1)防治为主 严格选用木屑,配方合理,含水量适中,填料严实,封口严密;选用优质塑
料袋,料筒在搬运时要防止毛刺刺破;灭菌时排列合理,以保证受热均匀,排足 冷气;冷却室要求洁净;接种过程无菌操作规范化;采用塑料袋为容器的可在接 种后立即置于石灰浆中旋转几下,取出后置于培养架上,利用石灰粉浆堵塞偶尔 出现的针眼,以减少污染通道。 (2)药物防治为辅 托布津、苯来特及多菌灵对除毛霉外的其余属的杂菌抑制效果较好。由于这 3 种药物的分解点均在 178℃以上,即使高压灭菌也不会分散失效。多菌灵、托 布津在平菇栽培中已普遍应用。高温季节制香菇栽培筒时,添加 0.1%多菌灵可 大幅度降低污染率。也可用石灰粉扑打在接种孔穴上,造成偏碱性环境,以防喜 酸性杂菌孢子萌发、定植、蔓延。 (3)及时检查,发现有污染立即处理。 尤其是红色链孢霉,一经发现必须及时用湿布包起移出培养室烧毁,谨防孢 子散发。污染初期可立即回炉灭菌后拌上新料重做。少量、局部的污染可在污染 处用针筒注入 75%酒精或 1%福尔马林液,以抑制杂菌的蔓延,针孔处帖上胶布块。 (4)综合防治 栽培筒制作期必须尽可能地与各种杂菌的最佳生态条件错开,以减轻污染。 (二)细菌性病害 1、发生特点 菌种制作时,常发现以麦粒及粪草为基质的菌种瓶(袋)外壁局部出现“湿 斑” 和淡黄色的粘液(菌落)。打开棉塞有一股难闻的气味,类似有机物腐烂 的腥臭味。这种现象大多是细菌污染。这些细菌多属于芽孢杆菌类。 2、污染原因 细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灭菌不彻底、放气不足造成假压,灭菌时间过短等, 都能造成灭菌不彻底而引起细菌性污染。灭菌后冷却速度过快,也会引起残存抗 热性细菌的增殖而导致污染。 3、主要病害 (1)褐腐病 只侵染子实体 患处褐色,流褐液,有恶臭味 疣孢霉侵染 (2)黄斑病 菇体现黄斑或整体黄化,不粘,不腐烂。 (3)干腐病 菌盖歪斜,菌柄基部膨大,菇体萎缩,干硬、不腐烂 4、防治 避开春季高温、高湿的影响。要及早治虫。发病初期,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 兑水喷雾,或用浓度为 40-50mg/l 的链霉素液喷雾,可抑制病原细菌的扩展。 (三)病毒性病害 (四)黏菌病害 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 1、菌丝体阶段的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1)菌丝徒长 主要发生在蘑菇栽培中的覆土层,俗称“冒菌丝”。这除了和菌种特性有关 外(主要发生在气生型菌株),常因菇床的空气相对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所致
料袋,料筒在搬运时要防止毛刺刺破;灭菌时排列合理,以保证受热均匀,排足 冷气;冷却室要求洁净;接种过程无菌操作规范化;采用塑料袋为容器的可在接 种后立即置于石灰浆中旋转几下,取出后置于培养架上,利用石灰粉浆堵塞偶尔 出现的针眼,以减少污染通道。 (2)药物防治为辅 托布津、苯来特及多菌灵对除毛霉外的其余属的杂菌抑制效果较好。由于这 3 种药物的分解点均在 178℃以上,即使高压灭菌也不会分散失效。多菌灵、托 布津在平菇栽培中已普遍应用。高温季节制香菇栽培筒时,添加 0.1%多菌灵可 大幅度降低污染率。也可用石灰粉扑打在接种孔穴上,造成偏碱性环境,以防喜 酸性杂菌孢子萌发、定植、蔓延。 (3)及时检查,发现有污染立即处理。 尤其是红色链孢霉,一经发现必须及时用湿布包起移出培养室烧毁,谨防孢 子散发。污染初期可立即回炉灭菌后拌上新料重做。少量、局部的污染可在污染 处用针筒注入 75%酒精或 1%福尔马林液,以抑制杂菌的蔓延,针孔处帖上胶布块。 (4)综合防治 栽培筒制作期必须尽可能地与各种杂菌的最佳生态条件错开,以减轻污染。 (二)细菌性病害 1、发生特点 菌种制作时,常发现以麦粒及粪草为基质的菌种瓶(袋)外壁局部出现“湿 斑” 和淡黄色的粘液(菌落)。打开棉塞有一股难闻的气味,类似有机物腐烂 的腥臭味。这种现象大多是细菌污染。这些细菌多属于芽孢杆菌类。 2、污染原因 细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灭菌不彻底、放气不足造成假压,灭菌时间过短等, 都能造成灭菌不彻底而引起细菌性污染。灭菌后冷却速度过快,也会引起残存抗 热性细菌的增殖而导致污染。 3、主要病害 (1)褐腐病 只侵染子实体 患处褐色,流褐液,有恶臭味 疣孢霉侵染 (2)黄斑病 菇体现黄斑或整体黄化,不粘,不腐烂。 (3)干腐病 菌盖歪斜,菌柄基部膨大,菇体萎缩,干硬、不腐烂 4、防治 避开春季高温、高湿的影响。要及早治虫。发病初期,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 兑水喷雾,或用浓度为 40-50mg/l 的链霉素液喷雾,可抑制病原细菌的扩展。 (三)病毒性病害 (四)黏菌病害 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 1、菌丝体阶段的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1)菌丝徒长 主要发生在蘑菇栽培中的覆土层,俗称“冒菌丝”。这除了和菌种特性有关 外(主要发生在气生型菌株),常因菇床的空气相对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所致
遇到高温时,菌丝向上窜,在覆土层出现十分浓密的“菌被”,使形成的菇蕾窒 息而死。出现“冒菌丝”的初期,应在早晚喷水,并大量通风,降低菇房的温度, 及时用齿耙划破徒长的菌丝层。 (2)菌丝萎缩 在蘑菇栽培中,常在发菌与出菇阶段出现菌丝发黄、发黑、萎缩甚至死亡的 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料害:建堆时添加过多的氮肥,导致已萌发的菌丝 “氨中毒”而死亡。水害:覆土层喷水过急造成培养料过湿而缺氧,致使菌丝萎 缩。气害:高温、高湿下,菌丝易发黄死亡,即前述菌筒培养时产生的“烧菌” 现象。 2、子实体阶段的生理病害及其防治 (1)栽培小区 O2 不足,CO2 累积量过高 因栽培品种不同,产生的症状表 现差异较大。灵芝栽培中 ,生长成鹿角状;毛木耳常产生似鸡瓜的“鸡瓜耳”; 银耳栽培中出现的“团耳”,猴头则出现珊瑚状分枝。 (2)栽培小区温度低于栽培菌类分化所需的最低温度。香菇品种属高温型 菌株出现“荔枝菇” ;平菇生产中瘤盖菇。 (3)栽培小区的湿度过大。在人防工事内栽培食用菌菇时,由于静止湿度 达到饱和状态,在菌盖上又长出小菇蕾,出现了二次分化现象。 虫害咬食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降低商品价值,导致减产或绝产,也是传 播杂菌的媒介 5 ※<标题二> 第二节 虫害及其防治 一、螨类 1、别名 红蜘蛛,菌虱。 2、形态 体形微小,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般为四个体段构成,即颚体段、前肢体段、 后肢体段、末体段。前肢体段着生前面 2 对足,后肢体段着生后面 2 对足,全称 肢体段,共四对足,足由 6 节组成。聚集时常呈白粉或六六六粉状。 3、为害 几乎所有食用菌的菌种都受螨类为害; 螨类主要是培养料或昆虫带入菇房; 螨咬食菌丝体和子实体。 4、防治 (1)生产场地保持清洁卫生,要与粮库、饲料间及鸡舍保持一定距离。 (2)培养室、菇房在每次使用前都要进行消毒杀虫处理。 (3)培养料要进行杀虫处理。 (4)药物防治。 (5)严防菌种带螨。 二、蚊类 1、别名 尖眼菇蚊,别名菇蚊、菌蚊、菇蛆
遇到高温时,菌丝向上窜,在覆土层出现十分浓密的“菌被”,使形成的菇蕾窒 息而死。出现“冒菌丝”的初期,应在早晚喷水,并大量通风,降低菇房的温度, 及时用齿耙划破徒长的菌丝层。 (2)菌丝萎缩 在蘑菇栽培中,常在发菌与出菇阶段出现菌丝发黄、发黑、萎缩甚至死亡的 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料害:建堆时添加过多的氮肥,导致已萌发的菌丝 “氨中毒”而死亡。水害:覆土层喷水过急造成培养料过湿而缺氧,致使菌丝萎 缩。气害:高温、高湿下,菌丝易发黄死亡,即前述菌筒培养时产生的“烧菌” 现象。 2、子实体阶段的生理病害及其防治 (1)栽培小区 O2 不足,CO2 累积量过高 因栽培品种不同,产生的症状表 现差异较大。灵芝栽培中 ,生长成鹿角状;毛木耳常产生似鸡瓜的“鸡瓜耳”; 银耳栽培中出现的“团耳”,猴头则出现珊瑚状分枝。 (2)栽培小区温度低于栽培菌类分化所需的最低温度。香菇品种属高温型 菌株出现“荔枝菇” ;平菇生产中瘤盖菇。 (3)栽培小区的湿度过大。在人防工事内栽培食用菌菇时,由于静止湿度 达到饱和状态,在菌盖上又长出小菇蕾,出现了二次分化现象。 虫害咬食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降低商品价值,导致减产或绝产,也是传 播杂菌的媒介 5 ※<标题二> 第二节 虫害及其防治 一、螨类 1、别名 红蜘蛛,菌虱。 2、形态 体形微小,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般为四个体段构成,即颚体段、前肢体段、 后肢体段、末体段。前肢体段着生前面 2 对足,后肢体段着生后面 2 对足,全称 肢体段,共四对足,足由 6 节组成。聚集时常呈白粉或六六六粉状。 3、为害 几乎所有食用菌的菌种都受螨类为害; 螨类主要是培养料或昆虫带入菇房; 螨咬食菌丝体和子实体。 4、防治 (1)生产场地保持清洁卫生,要与粮库、饲料间及鸡舍保持一定距离。 (2)培养室、菇房在每次使用前都要进行消毒杀虫处理。 (3)培养料要进行杀虫处理。 (4)药物防治。 (5)严防菌种带螨。 二、蚊类 1、别名 尖眼菇蚊,别名菇蚊、菌蚊、菇蛆
2、形态 卵为圆形或椭圆形,光滑,白色,半透明,大小为 0.25mm×0.15mm。 幼虫为白色或半透明,有极明显的黑色头壳,长 6-7mm。 蝇长为 2.0-2.5mm。初为白色,后渐成黑褐色。雌虫体长约 2.0mm,雄虫长 约 3.0mm。具有趋光性。 3、为害 为害双孢蘑菇、平菇、金针菇、香菇、银耳、黑木耳等食用菌的菌丝体和子 实体。 成虫产卵在料面上,孵化出幼虫取食培养料,使培养料成黏湿状,不适合食用菌 的生长。 幼虫咬食菌丝,造成菌丝萎缩,菇蕾枯萎。 幼虫柱食子实体。 4、防治 (1)生产场地保持清洁卫生。 (2)菇房门窗用纱网封牢。 (3)培养料要进行杀虫处理。 (4)培养室、菇房在每次使用前都要进行消毒杀虫处理。 (5)黑光灯诱杀。 (6)药物防治。 三、蝇类 1、别名 蚤蝇,别名粪蝇,菇蝇。 2、形态 幼虫蛆形,白色无足,头尖尾钝, 成虫比菇蚊健壮,似苍蝇 3、为害 取食双孢蘑菇、平菇、银耳、黑木耳等食用菌。幼虫常在菇蕾附近取食菌丝, 引起菌丝衰退而菇蕾萎缩;幼虫钻柱子实体,导致枯萎、腐烂。 4、防治 同尖眼菇蚊。 四、跳虫类 1、别名 烟灰虫 2、形态 能爬善跳,似跳蚤 聚集时似烟灰 趋阴暗潮湿,不怕水 3、为害 取食双孢蘑菇、平菇、草菇、香菇等食用菌的子实体。 4、防治 同尖眼菇蚊。 五、线虫 1、形态 体形极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2、形态 卵为圆形或椭圆形,光滑,白色,半透明,大小为 0.25mm×0.15mm。 幼虫为白色或半透明,有极明显的黑色头壳,长 6-7mm。 蝇长为 2.0-2.5mm。初为白色,后渐成黑褐色。雌虫体长约 2.0mm,雄虫长 约 3.0mm。具有趋光性。 3、为害 为害双孢蘑菇、平菇、金针菇、香菇、银耳、黑木耳等食用菌的菌丝体和子 实体。 成虫产卵在料面上,孵化出幼虫取食培养料,使培养料成黏湿状,不适合食用菌 的生长。 幼虫咬食菌丝,造成菌丝萎缩,菇蕾枯萎。 幼虫柱食子实体。 4、防治 (1)生产场地保持清洁卫生。 (2)菇房门窗用纱网封牢。 (3)培养料要进行杀虫处理。 (4)培养室、菇房在每次使用前都要进行消毒杀虫处理。 (5)黑光灯诱杀。 (6)药物防治。 三、蝇类 1、别名 蚤蝇,别名粪蝇,菇蝇。 2、形态 幼虫蛆形,白色无足,头尖尾钝, 成虫比菇蚊健壮,似苍蝇 3、为害 取食双孢蘑菇、平菇、银耳、黑木耳等食用菌。幼虫常在菇蕾附近取食菌丝, 引起菌丝衰退而菇蕾萎缩;幼虫钻柱子实体,导致枯萎、腐烂。 4、防治 同尖眼菇蚊。 四、跳虫类 1、别名 烟灰虫 2、形态 能爬善跳,似跳蚤 聚集时似烟灰 趋阴暗潮湿,不怕水 3、为害 取食双孢蘑菇、平菇、草菇、香菇等食用菌的子实体。 4、防治 同尖眼菇蚊。 五、线虫 1、形态 体形极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