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祝福》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 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2、3 【教学方法】 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 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 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1918 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 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 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 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 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 徨》的小说 【检查预习】 1、正字音。 监()生寒暄()烟霭()陈抟()老祖间()或 一轮 悚()然谬 )种俨()然形骸()尘芥()堆 两颊()沸()反盈天捺()上花冠荸荠( )草窠 讪讪()渣滓()蹙()缩窈()陷歆()享 2、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 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学习过程】 1、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 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有了丈夫 前
1 高中语文《祝福》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3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 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 2、3 【教学方法】 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 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 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 1918— —1922 年间所写的 14 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 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 Q 正传》等 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 1924——1925 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 逝》等共 11 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 20 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 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 徨》的小说。 【检查预习】 1、 正字音。 监( )生 寒暄( ) 烟霭( ) 陈抟( )老祖 间( )或 一轮 悚( )然 谬( )种 俨( )然 形骸( ) 尘芥( )堆 两颊( ) 沸( )反盈天 捺( )上花冠 荸荠( ) 草窠( ) 讪讪( ) 渣滓( ) 蹙( )缩 窈( )陷 歆( )享 2、 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 俨然 : 咀嚼赏鉴 : 沸反盈天 : 不更事: 《四书》: 3、 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学习过程】 1、 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 表。 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 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元 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2、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但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这些事 情的呢?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3、小说情节一般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如果我按照这样的方式划 分课文,那么,它们分别对应课文的内容是哪些?这四部分对应的课文内容大家已经找到 了,除此以外,课文内容还剩下几段内容,这几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4、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一—过去—一现 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 5.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 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6、鉴赏课文其他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
2 到鲁镇元 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2、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但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这些事 情的呢?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3、小说情节一般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如果我按照这样的方式划 分课文,那么,它们分别对应课文的内容是哪些?这四部分对应的课文内容大家已经找到 了,除此以外,课文内容还剩下几段内容,这几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4、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 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 5.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 1—2 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 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6、鉴赏课文其他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 么?
7、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8、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 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布置作业 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一—《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学习齐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1、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 眼睛: 表现 变化 2、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3、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3 7、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8、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 1—2 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 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布置作业 1.写 300 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一、 学习齐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1、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 眼睛: 表现: 变化: 2、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3、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1、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2、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2、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 眼睛: 3、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4、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 林嫂有哪些变化? 5、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 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6、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7、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4 二、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1、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2、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三、 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1、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2、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 眼睛: 3、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4、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 林嫂有哪些变化? 5、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 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6、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7、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四 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五、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 鲁四老爷是 作品中的“我“是 【答案提示】 第一课时 2、明确:本文把祥林嫂的死亡放在了最前面来写的,开始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 了倒叙手法。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 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 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 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5、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 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 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 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 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 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 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6、眀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 “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 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7、明确: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 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 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 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8、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 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 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课时
5 四、 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五、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 鲁四老爷是 作品中的“我“是 【答案提示】 第一课时 2、明确:本文把祥林嫂的死亡放在了最前面来写的,开始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 了倒叙手法。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 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 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 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5、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 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 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 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 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 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 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6、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 “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 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7、明确: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 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 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 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8、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 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 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