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V. L Omeliansky分离到1株不产芽孢、发 酵乙醇产甲烷菌,后被命名为奧氏甲烷杆菌,现 证实其并非一个纯菌种。 1967年, M.. Bryant米用改良的 Hungate技术将共 生的0 meliansky甲烷杆菌分纯。证明了它是甲烷 杆菌MOH菌株和“S”菌株的共生体,使长达51年 来一直认为是纯种的经典甲烷菌得以弄清楚其本 来的面目。使产甲烷菌和产氢菌之间的相互关系 得到了证实。揭示了种间分子氢转移的理论,为 正确认识厌氧消化过程中氢的产生、消耗和调节 规律奠定了基础。 No.26
No. 26 ¾ 1916 年 ,V.L. Omeliansky meliansky分离到 1株不产芽孢、发 株不产芽孢、发 酵乙醇产甲烷菌,后被命名为 酵乙醇产甲烷菌,后被命名为奥氏甲烷杆菌,现 证实其并非一个纯菌种。 证实其并非一个纯菌种。 ¾ 1967 年,M.P.Bryant M.P.Bryant采用改良的Hungate Hungate技术将共 生的 Omeliansky meliansky甲烷杆菌分纯。证明了它是甲烷 甲烷杆菌分纯。证明了它是甲烷 杆菌MOH菌株和 “ S ”菌株的共生体,使长达 菌株的共生体,使长达51 年 来一直认为是纯种的经典甲烷菌得以弄清楚其本 来一直认为是纯种的经典甲烷菌得以弄清楚其本 来的面目。使产甲烷菌和产氢菌之间的相互关系 产甲烷菌和产氢菌之间的相互关系 得到了证实。揭示了种间分子氢转移的理论,为 。揭示了种间分子氢转移的理论,为 正确认识厌氧消化过程中氢的产生、消耗和调节 正确认识厌氧消化过程中氢的产生、消耗和调节 规律奠定了基础。 规律奠定了基础
S菌林和MOH菌株营共生 S菌株可以能发酵乙醇产生乙酸和分子氢; MOH菌株是一种能利用分子氢产生甲烷、 不能运动、革兰氏染色不定的厌氧杆菌。 资科表明,当氢分压大于49×104Pa时,S 菌株的代谢即受到抑制。 No.27
No. 27 S菌株和MOH菌株 营共生 ¾ S菌株可以能发酵乙醇产生乙酸和分子氢; ¾ MOH菌株是一种能利用分子氢产生甲烷、 不能运动、革兰氏染色不定的厌氧杆菌。 不能运动、革兰氏染色不定的厌氧杆菌。 ¾ 资科表明,当氢分压大于 资科表明,当氢分压大于4.9×104Pa时,S 菌株的代谢即受到抑制。 菌株的代谢即受到抑制
发现S菌株的意义1 (1)以证实奥氏甲烷芽胞杆菌非纯菌种作为 突破口,随之又从热力学上进一步断定, 以前命名的几种甲烷细菌(如能将丁酸和 己酸等偶碳脂肪酸氧化成乙酸和甲烷,以 及能将戊酸等奇碳脂肪酸氧化成乙酸、丙 酸和甲烷的弱氧化甲烷杆菌,能将丙酸氧 」化成乙酸、丙酸和甲烷的弱氧化甲烷杆菌 等)均非纯种,使得甲烷细菌的种属进 步得到纯化和确认
No. 28 发现S菌株的意义 1 • (1)以证实奥氏甲烷芽胞杆菌非纯菌种作为 突破口,随之又从热力学上进一步断定, 以前命名的几种甲烷细菌(如能将丁酸和 己酸等偶碳脂肪酸氧化成乙酸和甲烷,以 及能将戊酸等奇碳脂肪酸氧化成乙酸、丙 酸和甲烷的弱氧化甲烷杆菌,能将丙酸氧 化成乙酸、丙酸和甲烷的弱氧化甲烷杆菌 等)均非纯种,使得甲烷细菌的种属进一 步得到纯化和确认
发现S菌株的意义2 ·(2)否定了原以为可作为甲烷细菌基质的许 多有机物(如:乙醇、丙醇、异丙酵、正 戊醇、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己酸 等),而将甲烷细菌可直接吸收利用的基质 范围缩小到仅包括“三甲一乙甲酸、甲醇、 甲胺类(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酸] 的简单有机物和以H2/CO2组合的简单无 机物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化学物质
No. 29 发现S菌株的意义 2 • (2)否定了原以为可作为甲烷细菌基质的许 多有机物(如:乙醇、丙醇、异丙酵、正 戊醇、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己酸 等),而将甲烷细菌可直接吸收利用的基质 范围缩小到仅包括“三甲一乙”[甲酸、甲醇、 甲胺类(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酸] 的简单有机物和以H2/CO2组合的简单无 机物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化学物质
发现S菌株的意义3 3)厌氧消化中,第一酸化阶段的发酵产物除 可供甲烷细菌吸收利用的“三甲一乙”外,还有 许多其它重要的有机代谢产物。如三碳及三碳 以上直链脂肪酸、二碳及二碳以上的醇,以及 酮和芳香族有机酸等。据实际测定和理论分 析,这些有机物至少占发酵基质的50%以上 (以COD计)。它们最终转化成甲烷,表明还存 」在着一大批功能和S菌株类似的能为甲烷细菌 提供基质的产氢产乙酸细菌群。 也就是说,在有机物的厌氧转化链条上,出现 了一个新的环节或阶段,从而为厌氧消化三阶 段奠定了基础。 No.30
No. 30 发现S菌株的意义 3 • (3)厌氧消化中,第一酸化阶段的发酵产物除 可供甲烷细菌吸收利用的“三甲一乙”外,还有 许多其它重要的有机代谢产物。如三碳及三碳 以上直链脂肪酸、二碳及二碳以上的醇,以及 酮和芳香族有机酸等。据实际测定和理论分 析,这些有机物至少占发酵基质的50%以上 (以COD计)。它们最终转化成甲烷,表明还存 在着一大批功能和S菌株类似的能为甲烷细菌 提供基质的产氢产乙酸细菌群。 • 也就是说,在有机物的厌氧转化链条上,出现 了一个新的环节或阶段,从而为厌氧消化三阶 段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