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厌氧生物处理 15.1概述 ■152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15.3厌氧微生物生态学 154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155两相厌氧生物处理 ■156悬浮生长厌氧生物处理法 ■157固着生长厌氧生物处理法
No. 1 第15章 厌氧生物处理 15.1 概述 15.2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15.3 厌氧微生物生态学 15.4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15.5 两相厌氧生物处理 15.6 悬浮生长厌氧生物处理法 15.7 固着生长厌氧生物处理法
155两相厌氧生物处理 ■1551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 15.5.2主要优点 155.3应用情况
No. 2 15.5 两相厌氧生物处理 15.5.1 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 15.5.2 主要优点 15.5.3 应用情况
15.5.1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基本工艺流程如下图所 小。 进 产酸相 甲 位烷 水 相 水
No. 3 15.5.1 15.5.1 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 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 •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基本工艺流程如下图所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基本工艺流程如下图所 示。 产 酸 相 产 甲 烷 相 出 水 进 水
2历史沿革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厌氧 微生物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应运而生的;它着重于工 艺流程的变革,而不是向上述多种现代高速厌氧反 应器那样着重于反应器构造变革; 其基本出发点是,在单相反应器中,存在着脂肪酸 的产生与被利用之间的平衡,维持两类微生物之间 的协调与平衡十分不易;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就是为 克服单相厌氧消化工艺的上述缺点而提出的。 两个反应器中分别培养发酵细菌和产甲烷菌,并控 制不同的运行参数,使其分别满足两类不同细菌的 最适生长条件;反应器可以采用前述任一种反应 器,二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No. 4 历史沿革 •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是在上世纪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厌氧 年代后期随着厌氧 微生物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应运而生的; 微生物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应运而生的;它着重于工 艺流程的变革, 艺流程的变革,而不是向上述多种现代高速厌氧反 而不是向上述多种现代高速厌氧反 应器那样着重于反应器构造变革; 应器那样着重于反应器构造变革; • 其基本出发点是,在单相反应器中,存在着脂肪酸 是,在单相反应器中,存在着脂肪酸 的产生与被利用之间的平衡,维持两类微生物之间 的产生与被利用之间的平衡,维持两类微生物之间 的协调与平衡十分不易;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就是为 的协调与平衡十分不易;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就是为 了克服单相厌氧消化工艺的上述缺点而提出的。 了克服单相厌氧消化工艺的上述缺点而提出的。 • 两个反应器中分别培养发酵细菌和产甲烷菌,并控 两个反应器中分别培养发酵细菌和产甲烷菌,并控 制不同的运行参数,使其分别满足两类不同细菌的 制不同的运行参数,使其分别满足两类不同细菌的 最适生长条件;反 最适生长条件;反应器可以采用前述任一种反应 应器可以采用前述任一种反应 器,二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器,二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实现相分离的方法 在两相厌氧工艺中,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相的分 离,方法主要有 ①化学法:投加抑制剂或调整氧化还原电位,抑 制产甲烷菌在产酸相中的生长; ②物理法:采用选择性的半透明膜使进入两个反 应器的基质有显著的差别,以实现相的分离; ③动力学控制法:利用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在生长 速率上的差异,控制两个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 使产甲烷菌无法在产酸相中生长。 目前应用的最多的相分离的方法,是最后一种,即 动力学控制法。但实际上,很难做到相的完全分离
No. 5 实现相分离的方法 实现相分离的方法 • 在两相厌氧工艺中 在两相厌氧工艺中,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相的分 ,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相的分 离,方法主要有: 离,方法主要有: • ① 化学法:投加抑制剂或调整氧化还原电位,抑 投加抑制剂或调整氧化还原电位,抑 制产甲烷菌在产酸相中的生长; 制产甲烷菌在产酸相中的生长; • ② 物理法:采用选择性的半透明膜使进入两个反 采用选择性的半透明膜使进入两个反 应器的基质有显著的差别,以实现相的分离; 应器的基质有显著的差别,以实现相的分离; • ③ 动力学控制法: 动力学控制法:利用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在生长 利用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在生长 速率上的差异,控制两个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 速率上的差异,控制两个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 使产甲烷菌无法在产酸相中生长。 使产甲烷菌无法在产酸相中生长。 • 目前应用的最多的相分离的方法,是最后一种,即 目前应用的最多的相分离的方法,是最后一种,即 动力学控制法。但实际上,很难做到相的完全分离。 动力学控制法。但实际上,很难做到相的完全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