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 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单元教学要 求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岀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文中用白 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 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 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几篇文章的基础上起着深化勾连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所谓教学目标,即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这个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堂教学决定性因素。 我一直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究竟领着学生学什么,这决不是小问题。所 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更多地是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他们能习得什么。 《课程标准》明确指岀:“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內容。学会运用 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实际上也指 明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预期的学生习得。而《湖心亭看雪》作为一篇情、景、事交融的优 美散文(小品文、游记),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写法上都有可供八年级学生借鉴的地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本课内容及学情,我想,本节课的预期学习结果应体现在以 下四点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理解写的是什么)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 写) 3、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情感目标)
第 1 页 共 7 页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 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单元教学要 求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文中用白 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 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 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几篇文章的基础上起着深化勾连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所谓教学目标,即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这个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堂教学决定性因素。 我一直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究竟领着学生学什么,这决不是小问题。所 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更多地是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他们能习得什么。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 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实际上也指 明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预期的学生习得。而《湖心亭看雪》作为一篇情、景、事交融的优 美散文(小品文、游记),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写法上都有可供八年级学生借鉴的地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本课内容及学情,我想,本节课的预期学习结果应体现在以 下四点: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理解写的是什么)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 写) 3、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情感目标)
第2页共7页 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技能性、积累性目标) 前三条任务连起来是—个序的学习过程,第四条穿插在此过程中进行,体现了认知规 律和学习的程序性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本文语言简洁雅致,特别是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写作方法 的运用更使得言简而意丰,在慢慢地“咬文嚼字”过程中“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并引领 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孤傲高洁的情感,"应 是本文的重点。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多直线思维,还不能全面看问题,因此, 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并不是-件易事这就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难 点。 四、教学整体思路: 本节课以“读”贯穿整节课堂,采用“一线串珠″式方法,设计“导读-译读--疑 读--研读--品读--背读--延读”七个环节,层序递进。预期在“品读”环节达到课堂 教学高潮。 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着眼于个性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 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式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五、教法: 1、诵读法:以“"读”作为教学的抓手,由最初的“范读到最后的“延读"″,“读″是 整堂课的主线,通过“默读、齐读、寻读、自由读、想像性朗读、虚拟性朗读、创造性朗读 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 中了解写法。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2、疑读法∴本节课牢固树立问题探究意识,一方面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入, 深化思维;另一方面,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硏读文本、感悟语言、品味语言
第 2 页 共 7 页 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技能性、积累性目标) 前三条任务连起来是一个序的学习过程,第四条穿插在此过程中进行,体现了认知规 律和学习的程序性。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本文语言简洁雅致,特别是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写作方法 的运用更使得言简而意丰,在慢慢地“咬文嚼字”过程中“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并引领 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孤傲高洁的情感,”应 是本文的重点。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多直线思维,还不能全面看问题,因此, 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易事,这就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难 点。 四、教学整体思路: 本节课以“读”贯穿整节课堂,采用“一线串珠”式方法,设计“导读----译读----疑 读----研读----品读----背读----延读”七个环节,层序递进。预期在“品读”环节达到课堂 教学高潮。 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着眼于个性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 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式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五、教法: 1、诵读法:以“读”作为教学的抓手,由最初的“范读”到最后的“延读”,“读”是 整堂课的主线,通过“默读、齐读、寻读、自由读、想像性朗读、虚拟性朗读、创造性朗读” 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 中了解写法。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2、疑读法:本节课牢固树立问题探究意识,一方面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入, 深化思维;另一方面,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研读文本、感悟语言、品味语言
第3页共7页 揣摩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因为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从 本质上说:是问题驱动了本节课堂教学。 六、学法: 1、朗读法:教学中将朗读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思考的过程中品 析词语、体验情感。 2、质疑法:课堂思维从学生开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主动发现问题。 3、去字法:从字词的删减入手,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通过句子前后 变化的对比,去想像、去思考、去体味语言的妙处 4、补白法:通过移情式的体验,想像补白文本以外的内涵,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 七、教学内容及步聚 、导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前几天我们欣赏了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美景;品味了 清澄明澈、静谧美好的承天寺月色;还观看了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钱江大潮,山水之旅让 我们受益匪浅。现在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到杭州西湖,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 看今天又将有怎样的收获 说明: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倾学生进入情境。本文导语设计把学习过程比作“愉快 的山水之旅“,一方面回顾旧知,一方面又引出新的末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 的求知兴趣 译读: 1、教师伴竹笛曲《别样的乡愁》范读,学生听读,尽可能随着行踪的变化、景物的呈 现,想像并进入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 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③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余驾一小船(数词“—”)上下一白(副词,全)客此(动词,客居)
第 3 页 共 7 页 揣摩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因为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从 本质上说:是问题驱动了本节课堂教学。 六、学法: 1、朗读法:教学中将朗读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思考的过程中品 析词语、体验情感。 2、质疑法:课堂思维从学生开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主动发现问题。 3、去字法:从字词的删减入手,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通过句子前后 变化的对比,去想像、去思考、去体味语言的妙处。 4、补白法:通过移情式的体验,想像补白文本以外的内涵,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 感。 七、教学内容及步聚: 一、导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前几天我们欣赏了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美景;品味了 清澄明澈、静谧美好的承天寺月色;还观看了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钱江大潮,山水之旅让 我们受益匪浅。现在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到杭州西湖,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 看今天又将有怎样的收获。 说明: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本文导语设计把学习过程比作“愉快 的山水之旅“,一方面回顾旧知,一方面又引出新的末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 的求知兴趣。 二、译读: 1、教师伴竹笛曲《别样的乡愁》范读,学生听读,尽可能随着行踪的变化、景物的呈 现,想像并进入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 (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③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余驾一.小船(数词“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 客.此 (动词,客居)
第4页共7页 鸟声俱绝(动词,消失)强饮三大白(勉强) ④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有别,必须重视它的文体特点和字面教学。只有疏通文句, 才能深入了解文言字词知识,更好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字面教学是个基础,既不能简单感知 下文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又不能牵着学生走“串讲包办"。这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自 主思考、合作攻关来疏通文意,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拔、提醒。“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 文,理解其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三、疑读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小组长归类后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教师。 综合各组的问题,教师选出如下有代表性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②、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③、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④、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⑤、“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⑥、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说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吕叔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 这是根本。”学习文言文,能读懂仅仅是初步要求,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发现问 题,主动质疑,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产生疑问后,先是学生用递纸条 的方式呈现疑问,教师再掌握情况,从中筛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以供硏究、探讨。这里的 放手让学生自已主动发现问题,摒弃了“请君入瓮”式的预设框框,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 是主动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研读: 1、因为部分问题在理解上有些难度,这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 2、教师相机点拔、指导。(这些问题中①、③、⑥相对容易些,②、④、⑤有一定难度) 3、研读后明确: ①明确:这表现了张岱与众不同的、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②明确:作者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景物的 形与神。 ③明确: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 作者的孤独与落寞。 ④明确:本文主要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
第 4 页 共 7 页 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强.饮三大白(勉强) ④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有别,必须重视它的文体特点和字面教学。只有疏通文句, 才能深入了解文言字词知识,更好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字面教学是个基础,既不能简单感知 一下文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又不能牵着学生走“串讲包办”。这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自 主思考、合作攻关来疏通文意,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拔、提醒。“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 文,理解其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三、疑读: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小组长归类后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教师。 综合各组的问题,教师选出如下有代表性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②、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③、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④、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 2 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⑤、“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⑥、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说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吕叔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 这是根本。”学习文言文,能读懂仅仅是初步要求,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发现问 题,主动质疑,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产生疑问后,先是学生用递纸条 的方式呈现疑问,教师再掌握情况,从中筛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以供研究、探讨。这里的 放手让学生自已主动发现问题,摒弃了“请君入瓮”式的预设框框,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 是主动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研读: 1、因为部分问题在理解上有些难度,这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 2、教师相机点拔、指导。(这些问题中①、③、⑥相对容易些,②、④、⑤有一定难度) 3、研读后明确: ①明确:这表现了张岱与众不同的、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②明确:作者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景物的 形与神。 ③明确: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 作者的孤独与落寞。 ④明确:本文主要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
第5页共7页 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 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 ⑤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 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子之交淡如水 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它次要。) ⑥明确:通俗的讲,“痴”即:傻、呆、笨,这里看贬实褒,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 的孤高自赏的情怀 说明:因为疑读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难易有层次,所以有些问题就需要合作攻关,充分 发挥团队力量,集思广益。教师把归纳好的问题分成几个部分交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 问题,让学生先在组内发表各自意见,进行分析讨论,再依次上台讲解本组同学对此问题的 看法。在学生合作交流、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会尝到探究的乐趣。还有 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仅限于表层,不能深入理解,如问题②和④、⑤,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 首席”的作用,“穿针引线”,适时地启发、点拔,或纠错匡正,或指明方向,讲在疑难处, 讲在最需要讲处。 五、品读 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及易忽视的精彩语句,要引导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思考、品析、 品味、品评。 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 水”简洁,你们说呢? 明确: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视点由上 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这些词语高度抽象、概括地表现了雪景的特点,若删去了就和平时的景 色一样。这里的描写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只需一条直线,几个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 天地浩渺、依稀恍惚的诗般意境。 这种白底单线条墨线勾勒的画法叫白描,相应地,文学上,这种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 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也叫白描。(可以结合插图讲解) 苏轼诗“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淡妆”即可理解为“白描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静 的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的情味 2、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孤傲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情感。快速浏览课文,以“我从 处,理解了作者_的心情”为题发言 (提醒学生回头再看张岱生平注释,知人论世,特别注意: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明确:示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 方式
第 5 页 共 7 页 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 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 ⑤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 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子之交淡如水, 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它次要。) ⑥明确:通俗的讲,“痴”即:傻、呆、笨,这里看贬实褒,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 的孤高自赏的情怀。 说明:因为疑读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难易有层次,所以有些问题就需要合作攻关,充分 发挥团队力量,集思广益。教师把归纳好的问题分成几个部分交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 问题,让学生先在组内发表各自意见,进行分析讨论,再依次上台讲解本组同学对此问题的 看法。在学生合作交流、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会尝到探究的乐趣。还有 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仅限于表层,不能深入理解,如问题②和④、⑤,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 “首席”的作用,“穿针引线”,适时地启发、点拔,或纠错匡正,或指明方向,讲在疑难处, 讲在最需要讲处。 五、品读: 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及易忽视的精彩语句,要引导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思考、品析、 品味、品评。 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 水”简洁,你们说呢? 明确: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视点由上 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这些词语高度抽象、概括地表现了雪景的特点,若删去了就和平时的景 色一样。这里的描写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只需一条直线,几个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 天地浩渺、依稀恍惚的诗般意境。 这种白底单线条墨线勾勒的画法叫白描,相应地,文学上,这种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 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也叫白描。(可以结合插图讲解) 苏轼诗“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淡妆”即可理解为“白描”。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静 的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的情味。 2、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孤傲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情感。快速浏览课文,以“我从 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题发言。 (提醒学生回头再看张岱生平注释,知人论世,特别注意: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明确:示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