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1.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4.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点 1.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通过比喻把握段落构成,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 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并试图通过比喻把握文章主体内容。 2.。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教学构想: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 品味,反复吟诵 2.从局部文句开始挖掘,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3.通过文句分析,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 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 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钱钟书著名的母鸡和鸡蛋的比喻。“围城”名称的由来。“婚姻好比一座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事业大抵如此。”投影相关的比喻句例 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前人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事理, 为文章增添情致与趣味。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 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赋予了比喻这一古老的 修辞手段以充满智慧的新生命。钱的比喻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内涵深远,作用重大,富于人生晢理,并
谈 中 国 诗 教学目标: 1. 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2.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4.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点: 1.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 通过比喻把握段落构成,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 1.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并试图通过比喻把握文章主体内容。 2.。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教学构想: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 品味,反复吟诵。 2. 从局部文句开始挖掘,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3. 通过文句分析,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 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 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钱钟书著名的母鸡和鸡蛋的比喻。“围城”名称的由来。“婚姻好比一座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事业大抵如此。”投影相关的比喻句例。 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前人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事理, 为文章增添情致与趣味。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 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赋予了比喻这一古老的 修辞手段以充满智慧的新生命。钱的比喻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内涵深远,作用重大,富于人生哲理,并
且保有了钱钟书先生这样一位学者型作家的一贯风格:深刻而不失尖刻,温和而不失批判意味,幽默而不 流于油滑,显示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当时中国社会病态进行善意的批判,促人深思的责任感。 二、尝咪比喻 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同时,教师根据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可出示下列句子供 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 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 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 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 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 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 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 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 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 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 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 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 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 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 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 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把握文脉
且保有了钱钟书先生这样一位学者型作家的一贯风格:深刻而不失尖刻,温和而不失批判意味,幽默而不 流于油滑,显示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当时中国社会病态进行善意的批判,促人深思的责任感。 二、尝味比喻 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同时,教师根据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可出示下列句子供 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 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 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 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 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 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 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 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 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 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 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 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 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 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 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 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三、把握文脉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 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 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 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 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四、鉴赏迁移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 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 钱锂书所阐发的“中国诗的印象”,能引起你的共鸣吗?请结合自己阅读诗歌的体验谈一谈。 (一)中国诗缺乏逻辑性 1.发展的无规律性 西洋诗的发展遵循“史诗一一戏剧诗——抒情诗”的基本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中国诗一蹴 而就达到“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缺乏逻辑性。 中国最初的小说从属于历史,归于史类。而中国诗没有经历“幼年”时期,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 的抒情诗,以先秦时期的《诗经》和《离骚》为证:《诗经》要么是歌颂纯真的爱情(《周南?关雎》), 要么是揭示从军的悲凉(《小雅?采薇》),要么是表现稼穑的艰辛(《小雅?七月》) 都是抒内心 的情感。屈原的《离骚》更是将这种内心情感的宣泄更加夸张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中国诗发展无规律性导致了中国诗的早熟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l 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 2 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 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 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 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 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四、鉴赏迁移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 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 钱锺书所阐发的“中国诗的印象”,能引起你的共鸣吗?请结合自己阅读诗歌的体验谈一谈。 (一)中国诗缺乏逻辑性。 1.发展的无规律性。 西洋诗的发展遵循“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的基本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中国诗一蹴 而就达到“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缺乏逻辑性。 中国最初的小说从属于历史,归于史类。而中国诗没有经历“幼年”时期,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 的抒情诗,以先秦时期的《诗经》和《离骚》为证:《诗经》要么是歌颂纯真的爱情(《周南?关雎》), 要么是揭示从军的悲凉(《小雅?采薇》),要么是表现稼穑的艰辛(《小雅?七月》),……都是抒内心 的情感。屈原的《离骚》更是将这种内心情感的宣泄更加夸张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中国诗发展无规律性导致了中国诗的早熟
2.构思的无序性 中国的诗人是天才“空想家”,他们的思绪丝毫不受自然规律、社会律令的约束,一会儿上天捞月, 一会儿下五洋捉鳖。可见中国的诗歌,没有“地心力吸引” 庄子建构了“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的虚幻所在,李白眼见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 游天姥吟留别》)”的壮观仙境,苏轼更具有“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的伟力。 从美学的角度看,因不受事理的羁绊,中国的诗歌具有了浪满主义的气息,海市蜃楼般的意蕴之美 从诗学逻辑角度看,中国诗人构建的“空中楼阁”,虽然美丽却缺乏现实的根基,缺乏事理的逻辑,使理 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导致了中国诗歌的“早衰”。 (二)中国诗是“微雕”艺术 相对于西方洋洋洒洒的诗歌“大厦”而言,由于受到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的限制,中国的诗歌 是典型的“微雕”的艺术。正如钱先生所言:“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歌的形式(如, 律诗,绝句,古风,词,曲等)对诗歌的内容有所限制,但是诗的形式也要适配诗心的需要,不同的思想 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诗歌形式来表达。 诗体的限制,正好让诗家们在有限的字数里寻找无限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诗学精神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是中国诗人所追求的“含蓄之美 之所在。 晩唐词人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道:“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州。”许多评论着就认为“肠断白苹州”为画蛇添足之句,因为脉脉斜晖和悠悠江水,象征着女 主人公的不尽情思,无穷怨望,给读者思维无限留下发散的空间,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肠断白苹州”虽 写出了女主人公更难排遣的断肠情怀,失望趋于绝望的伤痛,但过于直白,画面布局得拥挤,没有给读者 留下虚空的独处空间 评论者对《望江南》结句的批评与钱钟书的诗学精神——“一种怀孕的静默”是契合的,而与西 方诗“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的理念也有异曲冋工之妙:“灰色”即指诗歌中伤感的色调,“确 切”是指一首诗歌里的具体意象,正是着“确切”让读者产生无限的“空泛”,留下无的艺术想象空间, 确切”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中国诗歌诗体的浓缩性、诗心的暗示性,往往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三)中国诗的总体风格呈现“中和之美” 西洋诗因其记史性的特征,读起来给人一种厚重感。而中国诗者缺乏这种厚重感,让读者感觉很“轻 西洋诗,多半宣泄的是民族情绪,抒发的是群体情感。如《荷马史诗》,其内容来源于公元前12世 纪的特洛伊战争。诗隐约出现了荷马的影子,是壮烈而美丽的故事与历史真实。正是这种民族的“历史的 真实”,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同“乐队合奏”,显得十分浑厚
2.构思的无序性。 中国的诗人是天才“空想家”,他们的思绪丝毫不受自然规律、社会律令的约束,一会儿上天捞月, 一会儿下五洋捉鳖。可见中国的诗歌,没有“地心力吸引”。 庄子建构了“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的虚幻所在,李白眼见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 游天姥吟留别》)”的壮观仙境,苏轼更具有“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的伟力。 从美学的角度看,因不受事理的羁绊,中国的诗歌具有了浪满主义的气息,海市蜃楼般的意蕴之美。 从诗学逻辑角度看,中国诗人构建的“空中楼阁”,虽然美丽却缺乏现实的根基,缺乏事理的逻辑,使理 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导致了中国诗歌的“早衰”。 (二)中国诗是“微雕”艺术。 相对于西方洋洋洒洒的诗歌“大厦”而言,由于受到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的限制,中国的诗歌 是典型的“微雕”的艺术。正如钱先生所言:“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歌的形式(如, 律诗,绝句,古风,词,曲等)对诗歌的内容有所限制,但是诗的形式也要适配诗心的需要,不同的思想 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诗歌形式来表达。 诗体的限制,正好让诗家们在有限的字数里寻找无限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诗学精神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是中国诗人所追求的“含蓄之美” 之所在。 晚唐词人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道:“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州。”许多评论着就认为“肠断白苹州”为画蛇添足之句,因为脉脉斜晖和悠悠江水,象征着女 主人公的不尽情思,无穷怨望,给读者思维无限留下发散的空间,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肠断白苹州”虽 写出了女主人公更难排遣的断肠情怀,失望趋于绝望的伤痛,但过于直白,画面布局得拥挤,没有给读者 留下虚空的独处空间。 评论者对《望江南》结句的批评与钱钟书的诗学精神——“一种怀孕的静默”是契合的,而与西 方诗“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的理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灰色”即指诗歌中伤感的色调,“确 切”是指一首诗歌里的具体意象,正是着“确切”让读者产生无限的“空泛”,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 “确切”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中国诗歌诗体的浓缩性、诗心的暗示性,往往产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三)中国诗的总体风格呈现“中和之美”。 西洋诗因其记史性的特征,读起来给人一种厚重感。而中国诗者缺乏这种厚重感,让读者感觉很“轻”, 很“淡”。 西洋诗,多半宣泄的是民族情绪,抒发的是群体情感。如《荷马史诗》,其内容来源于公元前 12 世 纪的特洛伊战争。诗隐约出现了荷马的影子,是壮烈而美丽的故事与历史真实。正是这种民族的“历史的 真实”,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同“乐队合奏”,显得十分浑厚
中国诗主要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屈原在仕途上失意了,就悲苦地吟诵“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颠沛流离的杜甫,饱受战争摧残,登高之时就悲叹道“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柳永因不忍心与朋友的分别,凄切地唱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当读者能够找到与诗人相 似的情感触发点,就能够跟诗人产生共鸣,否则中国诗“像吹着芦管”,只能单弦独奏,味道十分“淡” 钱钟书在谈到中国诗的这个特点时,并不排除中国诗也有“厚重”的成分,比如,《孔雀东南飞》就是对 封建社会婚姻制度带血、带泪的控诉,到今天刘兰芝悲剧的浓重的悲凉依然盘旋在读者的心头,挥之不去 中国诗歌风格的“轻”、“淡”,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很深的渊源。其思想精髓“中庸之道”,“中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给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表情达意的范式,那就是“不偏不倚”。而诗 人把这种人生晢学带进诗歌里,自然对情感的宣泄制定一个“度”,不过于悲伤,也不过于高兴:不过于 厚重,也不过于清淡。即使是再豪放的苏轼,也不过是有“凌风出尘的仙意”而已! (四)中国诗成份中特别的“中国化”。 钱钟书先生认为,中国诗歌的内容与西洋诗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也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1.社交诗多,宗教诗少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向来缺乏宗教信仰,因而写宗教的诗很少。而中国是“礼仪之邦”,突出“天 地、君、亲、师”的社会地位,把“经夫妇,成孝敬,厚伦理,美教化”作为伦理道德的准则。因此,内 容上表现伦理道德主题的诗歌随处可见。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 一首典型的社交诗,王维的社交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渭城曲》), 把朋友之间的友谊描写得格外动人: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揭示 了友谊的无等级性:就是心忧天下的杜甫也不免俗,用诗歌记下他对李白的怀念之情:“凉风起天末,君 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诗人对充满殷切 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自然流淌于笔端。 2.田园诗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 自然风光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诗家的眼球,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 自陶渊明把田园诗歌发扬广大以来,写田园诗的人可谓络绎不绝,也确立田园诗在中国诗中的重要 位置。而在钱钟书先生看来,中国的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逍遥林下”。 这种诗学精神是对诗人写山水田园创作动机的最深刻、准确定位 被后人尊为田园诗鼻祖的陶渊明,曾受“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决定以己之肩力扛救民的重 任。但是,官场的污浊,让他幡然醒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于是陶渊明张开双臂尽情地 拥抱着田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诗人将劳动的 情景化为一种从容圆融的妙悟,其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之趣在文字间流淌:“采菊东篱下,悠远见 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田园里,陶渊明找到了做人地“真意”, 找到了精神地归依。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川,曾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诗人与敬 亨山成了相亲相爱的朋友:李白在寂寞无聊的时候,还邀请月亮陪他喝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中国诗主要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屈原在仕途上失意了,就悲苦地吟诵“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颠沛流离的杜甫,饱受战争摧残,登高之时就悲叹道“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柳永因不忍心与朋友的分别,凄切地唱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当读者能够找到与诗人相 似的情感触发点,就能够跟诗人产生共鸣,否则中国诗“像吹着芦管”,只能单弦独奏,味道十分“淡”。 钱钟书在谈到中国诗的这个特点时,并不排除中国诗也有“厚重”的成分,比如,《孔雀东南飞》就是对 封建社会婚姻制度带血、带泪的控诉,到今天刘兰芝悲剧的浓重的悲凉依然盘旋在读者的心头,挥之不去。 中国诗歌风格的“轻”、“淡”,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很深的渊源。其思想精髓“中庸之道”,“中 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给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表情达意的范式,那就是“不偏不倚”。而诗 人把这种人生哲学带进诗歌里,自然对情感的宣泄制定一个“度”,不过于悲伤,也不过于高兴;不过于 厚重,也不过于清淡。即使是再豪放的苏轼,也不过是有“凌风出尘的仙意”而已! (四)中国诗成份中特别的“中国化”。 钱钟书先生认为,中国诗歌的内容与西洋诗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也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1.社交诗多,宗教诗少。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向来缺乏宗教信仰,因而写宗教的诗很少。而中国是“礼仪之邦”,突出“天、 地、君、亲、师”的社会地位,把“经夫妇,成孝敬,厚伦理,美教化”作为伦理道德的准则。因此,内 容上表现伦理道德主题的诗歌随处可见。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 一首典型的社交诗,王维的社交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渭城曲》), 把朋友之间的友谊描写得格外动人;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揭示 了友谊的无等级性;就是心忧天下的杜甫也不免俗,用诗歌记下他对李白的怀念之情:“凉风起天末,君 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诗人对充满殷切 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自然流淌于笔端。 2.田园诗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 自然风光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诗家的眼球,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 自陶渊明把田园诗歌发扬广大以来,写田园诗的人可谓络绎不绝,也确立田园诗在中国诗中的重要 位置。而在钱钟书先生看来,中国的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逍遥林下”。 这种诗学精神是对诗人写山水田园创作动机的最深刻、准确定位。 被后人尊为田园诗鼻祖的陶渊明,曾受“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决定以己之肩力扛救民的重 任。但是,官场的污浊,让他幡然醒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于是陶渊明张开双臂尽情地 拥抱着田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诗人将劳动的 情景化为一种从容圆融的妙悟,其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之趣在文字间流淌;“采菊东篱下,悠远见 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田园里,陶渊明找到了做人地“真意”, 找到了精神地归依。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川,曾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诗人与敬 亭山成了相亲相爱的朋友;李白在寂寞无聊的时候,还邀请月亮陪他喝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