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课文点评 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 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点拨:语句结构简单,全 无修饰,但却言简意赅,诱人入境。]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 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 的东西款待[款待:亲切优厚的招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 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 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揪(j):紧紧地抓住并拉]回来的, 说他“里通外国”[“里通外国”:文革期间的一种用语,专门用于 曾经从事过外事工作、与国外人员或机构有往来的人],是个反革命, 批他,斗他。[点拨:“批”和“斗”也是文革期间使用频率很高的 词语,是“批判”和“斗争”的简称。]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 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 不动,让专政队[专政队:文革中专门管制被“批斗”的人的组织] 拖着他游街示众[示众:当众惩罚给大家看],衣服撕破了,满身是 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置疑:一个“都”是否揭示了人的冷漠本性?]忽然一只小狗从人 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 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置疑:假如狗也 有人的思维的话,它会如此毫无顾忌地对它的“朋友”亲热吗?]别 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
《小狗包弟》课文点评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 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点拨:语句结构简单,全 无修饰,但却言简意赅,诱人入境。]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 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 的东西款待[款待:亲切优厚的招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 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 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揪(jiū):紧紧地抓住并拉]回来的, 说他“里通外国”[“里通外国”:文革期间的一种用语,专门用于 曾经从事过外事工作、与国外人员或机构有往来的人],是个反革命, 批他,斗他。[点拨:“批”和“斗”也是文革期间使用频率很高的 词语,是“批判”和“斗争”的简称。]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 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 不动,让专政队[专政队:文革中专门管制被“批斗”的人的组织] 拖着他游街示众[示众:当众惩罚给大家看],衣服撕破了,满身是 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置疑:一个“都”是否揭示了人的冷漠本性?]忽然一只小狗从人 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 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置疑:假如狗也 有人的思维的话,它会如此毫无顾忌地对它的“朋友”亲热吗?]别 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
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 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点拨:不仅准确无误地叙述了事件的情景, 而且小狗依恋艺术家的情态、作者深藏着泪愤交织的情感,全都得到 体现,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 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 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 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点拨:狗尚且讲仁义,而人 却只顾“保全”自己,相形之下,孰对孰错,不言自明。一方面揭示 了“文革”运动导致人们产生恐惧乃至变态心理的罪恶,另一方面也 反衬出作者当年弃狗时的无情无义,从而透露出作者作自我忏悔。] [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 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 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 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 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 “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点拨:从两 条狗的命运上,就可看出,一场“文革”运动,以它的残暴,荡涤人 性,狂施淫威,使多少人家从安乐中陷入苦难,又使多少不幸的生命 死于无辜之中。]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一九五九年的事情。当时
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 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点拨:不仅准确无误地叙述了事件的情景, 而且小狗依恋艺术家的情态、作者深藏着泪愤交织的情感,全都得到 体现,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 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 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 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点拨:狗尚且讲仁义,而人 却只顾“保全”自己,相形之下,孰对孰错,不言自明。一方面揭示 了“文革”运动导致人们产生恐惧乃至变态心理的罪恶,另一方面也 反衬出作者当年弃狗时的无情无义,从而透露出作者作自我忏悔。] [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 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 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 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 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 “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点拨:从两 条狗的命运上,就可看出,一场“文革”运动,以它的残暴,荡涤人 性,狂施淫威,使多少人家从安乐中陷入苦难,又使多少不幸的生命 死于无辜之中。]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一九五九年的事情。当时
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 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 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 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作 揖(y):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这本领不是我那 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 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 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 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由上文引出小狗的由来。]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 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 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 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 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 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点拨:细节描写, 显出小狗的可爱。]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一九六三 年或者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 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 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
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 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 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 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作 揖(yī):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这本领不是我那 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 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 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 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由上文引出小狗的由来。]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 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 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 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 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 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点拨:细节描写, 显出小狗的可爱。]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一九六三 年或者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 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 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
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 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小狗在“我”家的生活概况。]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 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九六二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 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 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 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 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 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 狗了。 [短短三小节,前后勾连承接十分紧凑。] 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 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
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 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小狗在“我”家的生活概况。]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 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一九六二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 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 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 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 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 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 狗了。 [短短三小节,前后勾连承接十分紧凑。] 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 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
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 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点拨:非人的年代,缺少人 性,缺少温情,更缺少宁静的气氛。人,尚可不说其恐慌至何种地步, 就连一只小小的玩物——狗,也无安宁之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 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 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 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 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点拨:把理念、思想寓 于精彩感人的事件叙述中,在描写中体现真情,在表达中饱含情思, 不仅使人反思深省,而且催人泪下。]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 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 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 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晩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 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 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叱(chi) 骂:大声责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 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 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 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点拨:非人的年代,缺少人 性,缺少温情,更缺少宁静的气氛。人,尚可不说其恐慌至何种地步, 就连一只小小的玩物——狗,也无安宁之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 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 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 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 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点拨:把理念、思想寓 于精彩感人的事件叙述中,在描写中体现真情,在表达中饱含情思, 不仅使人反思深省,而且催人泪下。]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 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 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 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 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 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叱(chì) 骂:大声责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 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 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