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及宏观动力学
第 二 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及宏观动力学
第一节催化及固体催化剂*催化剂的三个基本特征:①改变反应途径(活化能)②不改变平衡状态和反应热③选择性*均相催化:反应在相内进行;多相催化:反应在相界面上进行*形态:多孔性物质(颗粒):网状物。颗粒:规则或不规则;形状:圆柱形、环柱形、薄壁异形(车轮、舵轮、蜂窝)。颗粒和形状,根据反应和反应器来定*气固催化理论仑:活性位理论三步骤:反应物活性位吸附;表面反应;产物活性位脱附
第一节 催化及固体催化剂 *催化剂的三个基本特征:①改变反应途径(活化能) ②不改变平衡状态和反应热 ③选择性 *均相催化: 反应在相内进行; 多相催化: 反应在相界面上进行 *形态:多孔性物质(颗粒);网状物。 颗粒:规则或不规则; 形状:圆柱形、环柱形、薄壁异形(车轮、舵轮、蜂窝)。 颗粒和形状,根据反应和反应器来定。 *气固催化理论:活性位理论——三步骤: 反应物活性位吸附; 表面反应; 产物活性位脱附
一:固体催化剂的主要组成及制备方法:*主要组成:活性成分(金属、金属氧化物)一一催化作用助催化剂(结构性、调变性)一提高催化剂活性、选择名性、稳定性载体(负载型催化剂)(氧化铝、二氧化硅、活性炭、硅胶、硅藻土等)承载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增大表1选择性、稳定性(载体和活性组分产面积,提高活性、生“协同效应*制备方法:浸渍法;沉淀法;共混法;熔融法
一.固体催化剂的主要组成及制备方法: *主要组成: 活性成分(金属、金属氧化物)——催化作用 助催化剂(结构性、调变性)——提高催化剂活性、选择 性、稳定性 载体(负载型催化剂)(氧化铝、二氧化硅、活性炭、硅 胶、硅藻土等)——承载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增大表 面积,提高活性、选择性、稳定性(载体和活性组分产 生‘协同效应’) *制备方法:浸渍法;沉淀法;共混法;熔融法
二.固体催化剂的孔结构*内表面积:多孔固体催化剂内含有大小不等的孔道,形成相当大的内表面积,即使是粒度很小的催化剂颗粒,其外表面积与催化剂内的孔道所形成的内表面积相比也是很小的。常用测比内表面积Sg的方法:气体吸附法(BET)。m2/g*孔容积V。和孔隙率:0孔容积:每克催化剂内部孔道所占体积。氢-汞置换法测定ml/g
二. 固体催化剂的孔结构 *内表面积: 多孔固体催化剂内含有大小不等的孔道,形成相当大的内表面 积,即使是粒度很小的催化剂颗粒,其外表面积与催化剂内的 孔道所形成的内表面积相比也是很小的。 常用测比内表面积Sg的方法:气体吸附法(BET)。m2/g *孔容积 和孔隙率 : 孔容积:每克催化剂内部孔道所占体积。氦-汞置换法测定ml/g Vg
孔隙率;催化剂颗粒的孔容积与颗粒的总体积之比:Pt催化剂固相的真密度一一只含骨架体积:Pp催化剂颗粒表观密度或假密度一一包含了内孔体积;Ph堆积密度或床层密度一一包含了颗粒间的空隙以及内孔体积0=0.50=PpVgpb=p,(1-)=p (1-0)(1-)床层空隙率8
孔隙率 ; 催化剂颗粒的孔容积与颗粒的总体积之比; 催化剂固相的真密度——只含骨架体积; 催化剂颗粒表观密度或假密度——包含了内孔体积; 堆积密度或床层密度——包含了颗粒间的空隙以及内孔体积 ——床层空隙率 t p b = 0.5 p g = v (1 ) (1 )(1 ) b p 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