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的含义: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 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
• 题目的含义: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 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
分析结构,归纳各部分要点 第一部分(1-5) 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郭沫若改字 咬文嚼字 王若虚改句 韩昌黎改诗 第二部分(6-7)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义联想 误用字义联想 第三部分(8)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分析结构,归纳各部分要点 咬 文 嚼 字 第一部分(1一5) 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句 韩昌黎改诗 第二部分(6一7)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义联想 误用字义联想 第三部分(8)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第一部分: 1第一层(1-2)式不同意味不同 2第二层(3-4):字数增减意味不同 3第三层(5):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1.第一层(1-2):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 2.第二层(3-4):字数增减意味不同 3.第三层(5 ):
第一层 1用“这”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启示? 1).“你这没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2).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 思想感情不同。 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要破费 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筒单,一定 要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速态 度和治学精神
1.用“这”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启示? 1).“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2).六个“你这….. ” ----语气坚决。 ----感情强烈。 思想感情不同。 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要破费 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 要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 度和治学精神。 第一层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使用怎样 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写作方式:比 作用:正误比较外析,使之更具有说 展力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使用怎样 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写作方式: 对比 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具有说 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