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像 庄子。养生主
《 庄 子 · 养 生 主 》
一、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 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 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本文为节选的第二部分,以厨工分解牛体 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 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 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 盾的纠缠
一、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 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 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本文为节选的第二部分,以厨工分解牛体 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 然” 、 “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 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 盾的纠缠
二、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早期宋国蒙城人(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庄 子目光敏锐、博学纵览,深通各家学说,而且身居卑微,不慕富贵,嘲沨 权势,在《老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风格。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 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 与生动具体的形象溶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结合起 来;宮想象丰富,构筑奇特,笔调婉曲,意气纵放,思想内涵发掘之深, 语言文辞设置之妙,堪称当世之绝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 《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道” 二)庄子的相对论 仨三)《庄子》的社会观
二、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早期宋国蒙城人(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庄 子目光敏锐、博学纵览,深通各家学说,而且身居卑微,不慕富贵,嘲讽 权势,在《老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风格。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 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 与生动具体的形象溶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结合起 来;它想象丰富,构筑奇特,笔调婉曲,意气纵放,思想内涵发掘之深, 语言文辞设置之妙,堪称当世之绝。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 《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一)庄子的“道” (二)庄子的相对论 (三)《庄子》的社会观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 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 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 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重点: 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 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 技”上,而是探求“省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 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 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 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 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 不骄傲大意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 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 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 、 “因其固然” , 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 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重点: 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 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 “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 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 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 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 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 不骄傲大意
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后分多 2、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 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 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 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 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 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 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 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 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 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 趣。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 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 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解牛之道和这种 “ 养 生 ” 之 道 有 什 么 联 系 ? 这 个 寓 言 对 我 们 有 什 么 启 示 ? 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 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 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 “以无厚入有间” ,顺应环 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 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 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 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 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 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 趣。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 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 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