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散版)遠城一中209年七年级(上册) 语文期京质检氨 (试题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基础知识(20分) 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2分) A.瑟缩(se) 虐杀(nue) 宽恕(sh) 不辍(chuo) B.炫耀(xuan) 揶揄(ye) 寂寞(muo) 冗长(rOng) C.戏谑(xue) 憧憬( chong)黯淡(an) 蓑衣(su0) D.穹隆( qiong)隧道(sui) 灼热(zhu6) 撰文( zhuan) 2、下列各项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2分) A.六神无主猝不及访心血来潮微不足道 B.乳臭未干刮目相看节衣缩食名正言顺 C.展露头角寥寥无几含辛茹苦风尘朴朴 D.呼朋引伴 密密匝匝 名幅其实 头晕目绚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家餐馆师傅的厨艺很高,做出的美味真是脍炙人口。 B.这件事以后,母亲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比以前更加强烈了 C.九寨沟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D.省剧院的文艺工作者们一路风尘仆仆,昼奔夜宿,希望能早一天赶到老区。 5.下列句子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C.北京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D.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 6.“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段话是从下面文段中抽出来的,将它放回 原文,恰当的位置是()(2分) (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B)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 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C)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
1 (语教版)运城一中 2009 年七年级(上册) 语文期末质检题 (试题共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基础知识(20 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2 分) A.瑟.缩(sè) 虐.杀(nüè) 宽恕.(shù) 不辍.(chuò) B.炫.耀(xuàn) 揶.揄(yē) 寂寞.(muò) 冗.长(rǒng) C.戏谑.(xuè) 憧.憬(chōng) 黯.淡(àn) 蓑.衣(suō) D.穹.隆(qióng) 隧.道(suì) 灼.热(zhuó) 撰.文(zhuàn) 2、下列各项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2 分) A.六神无主 猝不及访 心血来潮 微不足道 B.乳臭未干 刮目相看 节衣缩食 名正言顺 C.展露头角 寥寥无几 含辛茹苦 风尘朴朴 D.呼朋引伴 密密匝匝 名幅其实 头晕目绚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这家餐馆师傅的厨艺很高,做出的美味真是脍炙人口 ....。 B.这件事以后,母亲对为富不仁 ....者的反感比以前更加强烈了。 C.九寨沟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 D.省剧院的文艺工作者们一路风尘仆仆 ....,昼奔夜宿,希望能早一天赶到老区。 5.下列句子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C.北京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D.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 6.“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段话是从下面文段中抽出来的,将它放回 原文,恰当的位置是( )(2 分) (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B)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 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C)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
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D)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 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 时的新闻 ②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③我瞒着母亲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知道后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 给我许多 ④我终于可以 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 A.打算热爱慰勉理所当然B.意料悬念慰勉名正言顺 C.推测怀念慰问名正言顺D.计划牵挂慰问理所当然 8.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7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3)会当凌绝顶, (《望岳》) (4)《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5)毕业了,你和好友将天各一方,好友非常伤感,这里,你可以借用王勃的《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中的“ ”这两句名言来劝慰他 二、阅读理解(42分) (-)诗歌赏析(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9.这首诗的作者是 ,是我国(朝代)著名诗人,本诗是一首 诗(从 格律诗的角度回答此题)(2分)
2 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D)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 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①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 ,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 时的新闻。 ②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 ,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③我瞒着母亲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知道后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 给我许多 。 ④我终于可以 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 了。 A.打算 热爱 慰勉 理所当然 B.意料 悬念 慰勉 名正言顺 C.推测 怀念 慰问 名正言顺 D.计划 牵挂 慰问 理所当然 8. 默写填空。(每空 1 分,共 7 分) ⑴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⑵ ,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⑶会当凌绝顶, 。(《望岳》) ⑷《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⑸毕业了,你和好友将天各一方,好友非常伤感,这里,你可以借用王勃的《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中的“ , 。”这两句名言来劝慰他。 二、阅读理解(42 分) (一) 诗歌赏析(4 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9.这首诗的作者是 ,是我国 (朝代)著名诗人,本诗是一首 诗(从 格律诗的角度回答此题)。(2 分)
10.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 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 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 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 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 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二)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 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即书诗四句 书:写 B.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文采和道理 C.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称作 D.泯然众人矣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2.下列划分节奏不正确的选项是()(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仲永/生五年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时,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 B.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 C.本文以“余”所“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本文通过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的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 10.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 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 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 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 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 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二)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10 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 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即书.诗四句 书:写 B.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 C.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称作 D.泯然众人..矣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2.下列划分节奏不正确的选项是( )(2 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仲永/生五年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时,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 B.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 C.本文以“余”所“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本文通过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的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14.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现代文阅读 (-)(15分) 甲)于是,一条大江低声吟唱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他变得十分强壮,积蓄了巨 大无比的精力。他眺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以洪亮而低沉的胸音向他们打招呼。他 不费力就掀起一阵汹涌的波涛,他沉着地举起庞大的轮船帮助他们迅速航行。他负担着许 多,可是他不感觉什么负担。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那些被波浪卷起,跟随大江行进的泥沙却感到累了,问: “喂,大江!老这么跑,到底要往什么地方去呀?” 大江回答: “还要到前面去呀。” 疲乏得喘不过气来的泥沙愤愤地说 “前面前面哪有那么多的前面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还是歇口气吧” 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轻轻地笑了笑: 为什么?不行!不能停留!” 泥沙带着怨恨,偷偷地沉下去了。可是大江还是不住地奔流。许多天就好像一天,许 多月就好像一月,他经过了无数繁荣的城市和无数富足的乡村,为人们做了无数事情,终 于到了海口。 大江还是不知道疲倦是怎么一回事: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 乙)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 向着四方欢唱。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 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他早已不耐烦海洋 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悄悄地问 “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 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 “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
4 译: ⑵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二、现代文阅读 (一)(15 分) (甲)于是,一条大江低声吟唱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他变得十分强壮,积蓄了巨 大无比的精力。他眺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以洪亮而低沉的胸音向他们打招呼。他 不费力就掀起一阵汹涌的波涛,他沉着地举起庞大的轮船帮助他们迅速航行。他负担着许 多,可是他不感觉什么负担。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那些被波浪卷起,跟随大江行进的泥沙却感到累了,问: “喂,大江!老这么跑,到底要往什么地方去呀?” 大江回答: “还要到前面去呀。” 疲乏得喘不过气来的泥沙愤愤地说: “前面前面哪有那么多的前面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还是歇口气吧” 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轻轻地笑了笑: “为什么?不行!不能停留!” 泥沙带着怨恨,偷偷地沉下去了。可是大江还是不住地奔流。许多天就好像一天,许 多月就好像一月,他经过了无数繁荣的城市和无数富足的乡村,为人们做了无数事情,终 于到了海口。 大江还是不知道疲倦是怎么一回事: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 (乙)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 向着四方欢唱。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 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他早已不耐烦海洋 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悄悄地问: “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 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 “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
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 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 前,向着四面八方。无数圆溜溜的小水珠就跳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 洁的蓝天。 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 15.以上两文段节选自《 》,作者是 原名是严文锦,湖北武昌人。(2 分) 16.(甲)文段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表现了大江 的 优秀品质:揭露了泥沙 的不良品性。(2分) 17.(乙)文段为了突出海洋 的精神,采用了正反衬托的写法。其中写 用了正面衬托的写法:写用了反面衬托的写法。(2分) 18.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乙)文段运用了 等表达方式,其 中运用得最多的是 (2分) 19.(乙)文段的第一自然段中写海洋“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这样猛烈,又 是这样柔和”。①这样写矛盾不矛盾?②凭借你掌握的有关海洋的知识,请说说海洋 的“性格”是怎样的?(2分) 20.在课文的发展过程中,相似的语句在间隔中反复出现,请找出在选段中又反复出现的 相似的语句,分析它们的作用。(2分) 例如: 作用 21.你从小溪流的成长过程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答: (二)父亲(10分)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 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5 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 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 前,向着四面八方。无数圆溜溜的小水珠就跳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 洁的蓝天。 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 15.以上两文段节选自《 》,作者是 ,原名是严文锦,湖北武昌人。(2 分) 16.(甲)文段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表现了大江 、 的 优秀品质;揭露了泥沙 的不良品性。(2 分) 17.(乙)文段为了突出海洋 的精神,采用了正反衬托的写法。其中写 用了正面衬托的写法;写 用了反面衬托的写法。(2 分) 18.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乙)文段运用了 、 、 、 等表达方式,其 中运用得最多的是 。(2 分) 19.(乙)文段的第一自然段中写海洋“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这样猛烈,又 是这样柔和”。①这样写矛盾不矛盾?②凭借你掌握的有关海洋的知识,请说说海洋 的“性格”是怎样的?(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课文的发展过程中,相似的语句在间隔中反复出现,请找出在选段中又反复出现的 相似的语句,分析它们的作用。(2 分)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你从小溪流的成长过程悟出了什么道理?(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父亲(10 分)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 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