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 文章穿插了背景材料,如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升降英国国旗等,在现实与历史 的交错中,感受历史的深刻演变,使文章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五、重点问题 1.文章选择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第二个场景:晚6点15分举行英国 管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下降,五星红 旗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 2体会语言含蓄而庄重的特点。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中国人 民的屈辱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 的统治宣告终结:作者郑重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表达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意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 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第7课《生命之舟》 、文学常识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等。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 包刮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二、字词拼音 率先( shuai)肆虐(sine)觯(poi)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簙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 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第8课《杂交水稻之父一—袁隆平》 、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谭士珍,著名记者。通讯也叫通讯报道。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 事实说话,它是一种以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通讯与消息比,不仅要六个新闻要素 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人:不仅要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 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字词拼音 籼(xian)稻黔(qian)阳衣钵(bo)鉴(jan) 夜不能寐(mei) 矢(shi)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功成名就: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 不移的科学精神 四、写作特色 1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 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 无人解决的大课题一一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 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 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 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 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生动的细节描写 语文八上总复习材料第6页(共31页)
语文八上总复习材料第6页 (共 31 页) ⒉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 文章穿插了背景材料,如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升降英国国旗等,在现实与历史 的交错中,感受历史的深刻演变,使文章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五、重点问题 ⒈文章选择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个场景:下午 4 点 30 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第二个场景:晚 6 点 15 分举行英国 管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下降,五星红 旗升起。第四个场景:7 月 1 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 ⒉体会语言含蓄而庄重的特点。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中国人 民的屈辱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2)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 的统治宣告终结:作者郑重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表达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意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 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第 7 课 《生命之舟》 一、文学常识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等。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 包刮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二、字词拼音 率先(shuài) 肆虐(sì nüè) 簰(pái)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报道 1998 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 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第 8 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谭士珍,著名记者。通讯也叫通讯报道。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 事实说话,它是一种以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通讯与消息比,不仅要六个新闻要素 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人;不仅要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 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二、字词拼音 籼 ( xi ā n ) 稻 黔 ( qi á n ) 阳 衣钵( b ō) 鉴 ( ji à n ) 于 夜 不 能 寐( m è i ) 矢(shǐ)志不移 :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功成名就: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 不移的科学精神。 四、写作特色 : ⒈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 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 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 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 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 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 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⒉生动的细节描写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 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 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 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勾勒出来 3用数字说话 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物通讯中,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 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如: “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 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 公斤。”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第三单元第9课《纪念白求恩》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 毛泽东 、字词拼音 派遣(qjin)狭隘(ai)热忱(chen)殉(xin)职鄙(bi)视冀(ji)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拈(ni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三、思想内容 本文深刻分析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 神 四、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的写法。 无论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发表议论证明观点的议论文,经常要运用叙和议两种表达方式,经常 要运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通过叙述来展示事件刻画人物,通过议论来点明意义,深化中心,发表 看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 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白求恩 不少的人 极端负责任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不知道 对人民 极端的热忱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技术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 3本文语言特色 (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 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 比增强了语言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4全文结构。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部分 赞扬白求恩同志亳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 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五、重点问题 语文八上总复习材料第7页(共31页)
语文八上总复习材料第7页 (共 31 页)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 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 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 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勾勒出来。 ⒊用数字说话 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物通讯中,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 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如: “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 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 公斤。”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第三单元 第 9 课 《纪念白求恩》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毛泽东。 二、字词拼音 派遣(qiǎn) 狭隘(aì) 热忱(chén) 殉(xùn)职 鄙(bǐ)视 冀(jì)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三、思想内容 本文深刻分析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 神。 四、写作特点 ⒈夹叙夹议的写法。 无论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发表议论证明观点的议论文,经常要运用叙和议两种表达方式,经常 要运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通过叙述来展示事件刻画人物,通过议论来点明意义,深化中心,发表 看法。 ⒉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 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白求恩 不少的人 对工作 极端负责任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不知道 对人民 极端的热忱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技术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⒊本文语言特色 (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 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 比增强了语言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⒋全文结构。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部分: 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 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五、重点问题
1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是包含在共产主义精神中,并列提 出是为了强调 2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 之感动”是侧面介绍,烘托突出白求恩精神感人之深 3.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部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部分写得少?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白求恩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 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而不作过多的论述 4思考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写出两人的会面和通信 (2)“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 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3)“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掉的心情 (4)“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排比形式,是从哪 几个角度来说的? 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 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有如赞美诗一般 六、思考与练习重点:课后练习第一、第二题。 第10课《谈语言》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王力,语言学家。有《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中国现代语法》、《汉语音韵学》 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二、字词拼音 时髦(mao)圩(wei)堤娓娓动听(wi)斟酌( zhen zhuo)以讹传讹(白) 弄巧成拙(zhuo):想要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 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下去,结果越传越错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物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的使用问题,作者谈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谈话中阐述了“书面语言是口 语的规范化”(也可以说成:书面语应该是经过加工的口语)的观点 四、写作特点1.大雅似俗的风格 2平实易懂的语言 五、重点问题 1.文章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 解为两个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和“书面语言应当是规范的”。 2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1)(第一段)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1)第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2)第34自然 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3)第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语文八上总复习材料第8页(共31页)
语文八上总复习材料第8页 (共 31 页) ⒈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是包含在共产主义精神中,并列提 出是为了强调。 ⒉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 之感动”是侧面介绍,烘托突出白求恩精神感人之深。 ⒊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部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部分写得少?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白求恩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 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而不作过多的论述。 ⒋思考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写出两人的会面和通信。 (2)“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 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3)“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掉的心情。 (4)“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排比形式,是从哪 几个角度来说的? “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 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有如赞美诗一般。 六、思考与练习重点:课后练习第一、第二题。 第 10 课 《谈语言》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王力,语言学家。有《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中国现代语法》、《汉语音韵学》 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二、字词拼音 时髦(máo) 圩(wéi)堤 娓娓动听(wěi) 斟酌(zhēn zhuó) 以讹传讹(é) 弄巧成拙(zhuō):想要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 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下去,结果越传越错。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物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的使用问题,作者谈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谈话中阐述了“书面语言是口 语的规范化”(也可以说成:书面语应该是经过加工的口语)的观点。 四、写作特点 ⒈大雅似俗的风格。 ⒉平实易懂的语言。 五、重点问题 ⒈文章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 解为两个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和“书面语言应当是规范的”。 ⒉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1)(第一段)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⑴第 2 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⑵第⒊4 自然 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⑶第 5 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1)第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2)第8、9自然 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3)第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4)第11自然段:不应以“约 定俗成”反对规范化。(5)第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第11课《最苦和最乐》 文学常识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工,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有《饮冰室全集》。 字词拼音 恩惠(hui)如释重负(shi)契约(qi)揽(lan)卸(xe)却监督(d)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min):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己: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三、文章思想内容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 了: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重点问题 1作者把苦乐和责任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和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 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未尽责任),因为未尽责任会受良心的责备,并且无法逃避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是:人生在世,必须 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衰老、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 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法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12课《懒惰的智慧》 、字音及词义: 摞(luo):把东西重叠地往上放。惫(bei):极端疲乏。循(xn):遵守;依照:沿袭。 蹈矩:遵守规矩。捷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乏味:没有趣味,缺少情趣。筋 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相关背景:关于作者:凯利,美国作家 、文章脉络 全文共7段,按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提出论点,并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 的劳作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1~3),用社会现象作论据论证 第二层(4~5),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第二部分(6-7),论证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四、重难点导析 本文主要是选用令人信服的事例作论据,用归纳法推理,展开论述。这一扫某些议论文连篇累牍 引用名人名言,板着脸说教,却少有个性和见解的写法。全篇以一系列事实的叙述,推出作者与众不 同的观点。由于作者对事例细致、独到的观察,叙述语言不仅生动形象,且幽默传神,不乏机敏的俏 皮。如第五自然段列举了汉弗莱·波特发明阀门的事例,以“人家雇他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 边”写波特发明前工作的无奈;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括儿太累人”写他萌发发明念头的初衷:以 语文八上总复习材料第9页(共31页)
语文八上总复习材料第9页 (共 31 页) 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⑴第 6、7 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⑵第 8、9 自然 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⑶第 10 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⑷第 11 自然段:不应以“约 定俗成”反对规范化。⑸第 12 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第 11 课 《最苦和最乐》 一、文学常识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工,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有《饮冰室全集》。 二、字词拼音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卸(xiè)却 监督(dū)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mǐn):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己: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三、文章思想内容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 了: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重点问题 ⒈作者把苦乐和责任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和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 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未尽责任),因为未尽责任会受良心的责备,并且无法逃避: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是:人生在世,必须 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⒉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衰老、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 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法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 12 课 《懒惰的智慧》 一、字音及词义: 摞(luò) :把东西重叠地往上放。惫(bè i):极端疲乏。 循(xú n):遵守;依照;沿袭。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亲躬(ɡō nɡ):亲自做。躬:自身,亲自。循规 蹈矩:遵守规矩。捷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乏味:没有趣味,缺少情趣。筋 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凯利,美国作家。 三、文章脉络 全文共 7 段,按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提出论点,并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 的劳作。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1~3),用社会现象作论据论证。 第二层(4~5),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第二部分(6~7),论证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四、重难点导析 本文主要是选用令人信服的事例作论据,用归纳法推理,展开论述。这一扫某些议论文连篇累牍 引用名人名言,板着脸说教,却少有个性和见解的写法。全篇以一系列事实的叙述,推出作者与众不 同的观点。由于作者对事例细致、独到的观察,叙述语言不仅生动形象,且幽默传神,不乏机敏的俏 皮。如第五自然段列举了汉弗莱·波特发明阀门的事例,以“人家雇他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 边”写波特发明前工作的无奈;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括儿太累人”写他萌发发明念头的初衷;以
“他不但可以脱身走掉,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写他发明后的潇洒:以“他 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总结他的成果。在上例中,“懒汉”波特其人,简直呼之 第四单元 第13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字音 唱喏(r)厮(s)聒(9uo)噪将(jing)些酒来盏(zhan)恁(nen)地间(jin) 绰(cho)酒座而唱的绰(chuo)号着(zho)落带挈(qie)腌嘖(a)(z6)小种(ch 6ng)经略相公彀(gou) 赊(she)帐揸(ha)开掇(duo)臊(so)子膘(biao)肉眼棱(leng)绽(zh 咄(du)磬(qing)钹(bo6)铙(ndo) 、形似字 1.瓦楞(leng)愣(leng)住 2唱喏(re)诺(nuo)言偌大(ruo) 3家眷(juon)卷(juon)起证券(quon) 4钟磬(qing)温馨(xin) 5.揣摩( chuai)踹门( chuai)惴惴不安(zhui) 6豢养打拳 7点缀(zhui)撺掇(duo)辍学(chuo)啜泣(chuo) 8.笨拙(zhuo)相形见绌(chu)咄咄逼人(duo) 多音字 绰:chuo绰号;chao绰起 腌:yan腌渍a腌噴 喏:r唱喏nuo喏(叹词)哄:hong起哄hong哄动hong哄骗 宿:$宿舍;x一宿:xi星宿累:li硕果累累;I6i危如累卵;lei劳累; 四、文章作者、出处 1.《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曾撰 写《江湖豪客传》,后改名为《水浒传》。 2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 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就是《水浒传》。 五、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以金家父女诉苦为导火线;第二天鲁达到客店送金家父女是故 事的发展;拳打镇关西是高潮;郑屠毙命、鲁达远走是故事的结局 开端(1-7段):鲁达倾听金家父女的血泪控诉 发展(8-9段):鲁达救助金氏父女逃离虎口 高潮(10-19段):鲁达在郑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 结局(20-21段):鲁达奔出南门避祸走了。 六、人物形象 鲁达武艺超群,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另一个特点是慷慨大方,仗义疏财。鲁达 并不是鲁莽之辈,他粗中有细,勇而有谋、为人体贴,做事妥善。鲁达出身行伍,有其粗鲁的一面 七、艺术特色 1.人物描写 A、动作描写。三人在酒楼吃酒,忽听有人“哽哽咽咽啼哭”,便“把碟子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 当得知金氏父女的遭遇后,又热心周济。(急性、粗犷、扶危济困、心地善良、见义勇为) 第二天他亲自送金氏父女上路,店下二拦截,被他打落两颗门牙,为防有人给郑屠报信,又在 店里“坐了两个时辰”。(细心,周到) 三拳打死郑屠。(疾恶如仇,勇猛无敌) 语言描写。鲁达对受人欺压的金氏父女何等同情,却直呼“老儿”,鲁达送他们起程,金老 语文八上总复习材料第10页(共31页)
语文八上总复习材料第10页 (共 31 页) “他不但可以脱身走掉,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倍”写他发明后的潇洒;以“他 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总结他的成果。在上例中,“懒汉”波特其人,简直呼之 欲出! 第四单元 第 13 课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一、字音 唱喏(rě) 厮(sī) 聒(ɡuō)噪 将(jiānɡ)些酒来 盏(zhǎn) 恁(nèn)地 间(jiàn) 绰(chāo)酒座而唱的 绰(chuò)号 着(zháo)落 带挈(qiè) 腌囋(ā)(zā) 小种(ch ónɡ)经略相公 彀(ɡòu) 赊(shē)帐 揸(zhā)开 掇(duō) 臊(sào)子 膘(biāo)肉 眼棱(lénɡ) 绽(zh àn)裂 咄(duō) 磬(qìnɡ) 钹(bó) 铙(náo) 二、形似字 ⒈瓦楞(lènɡ) 愣(lènɡ)住 ⒉唱喏(rě) 诺(nuò)言 偌大(ruò) ⒊家眷(juàn) 卷(juǎn)起 证券(quàn) ⒋钟磬(qìnɡ) 温馨(xīn) ⒌揣摩(chuǎi) 踹门(chuài) 惴惴不安(zhuì) ⒍豢养 打拳 ⒎点缀(zhuì) 撺掇(duō) 辍学(chuò) 啜泣(chuò) ⒏笨拙(zhuō) 相形见绌(chù) 咄咄逼人(duō) 三、多音字 绰:chuò 绰号;chāo 绰起 腌:yān 腌渍 ā 腌囋 喏:rě唱喏 nuò 喏(叹词) 哄:hònɡ起哄 hónɡ哄动 hǒnɡ哄骗 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 星宿 累:lěi 硕果累累;lěi 危如累卵; lèi 劳累; 四、文章作者、出处 ⒈《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曾撰 写《江湖豪客传》,后改名为《水浒传》。 ⒉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 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就是《水浒传》。 五、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以金家父女诉苦为导火线;第二天鲁达到客店送金家父女是故 事的发展;拳打镇关西是高潮;郑屠毙命、鲁达远走是故事的结局。 开端(1-7 段):鲁达倾听金家父女的血泪控诉。 发展(8-9 段):鲁达救助金氏父女逃离虎口。 高潮(10-19 段):鲁达在郑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 结局(20-21 段):鲁达奔出南门避祸走了。 六、人物形象 鲁达武艺超群,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另一个特点是慷慨大方,仗义疏财。鲁达 并不是鲁莽之辈,他粗中有细,勇而有谋、为人体贴,做事妥善。鲁达出身行伍,有其粗鲁的一面。 七、艺术特色 ⒈人物描写 A、动作描写。三人在酒楼吃酒,忽听有人“哽哽咽咽啼哭”,便“把碟子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 当得知金氏父女的遭遇后,又热心周济。(急性、粗犷、扶危济困、心地善良、见义勇为) 第二天他亲自送金氏父女上路,店下二拦截,被他打落两颗门牙,为防有人给郑屠报信,又在 店里“坐了两个时辰”。(细心,周到) 三拳打死郑屠。(疾恶如仇,勇猛无敌) B、语言描写。鲁达对受人欺压的金氏父女何等同情,却直呼“老儿”,鲁达送他们起程,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