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的技术性质和应用。2.本章教学内容(1)砂浆的组成,主要技术性质。(2)砌筑砂浆及其配合比设计。(3)其它砂浆利用现状与研究课题3.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砂浆的强度、和易性及测定方法难点:抹面砂浆施工方法与应用。第七章墙体与饰面材料(4学时)1.本章基本要求了解墙用砌块、板材;了解玻璃制品类别与应用;熟悉各种砌墙砖的应用。2.本章教学内容(1)烧结普通砖的生产、技术性能指标及特点、应用。(2)烧结多孔砖和烧结空心砖的特点及应用。(3)常用墙体材料的组成、特性及应用。(4)常用屋面材料的种类、特点、应用。砂浆的组成,主要技术性质。3.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粘土砖的基本物理特性难点:生态可持续墙体材料发展方向。第八章建筑钢材(4学时)1.本章基本要求掌握建筑钢材的主要性能;了解钢筋混凝土用钢材的品种及应用;熟悉建筑钢材的常用钢种及应用。2本章教学内容(1)钢的冶炼、加工、分类。(2)建筑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能。(3)建筑钢材的标准与选用。(4)钢材的锈蚀及防止。29
浆的技术性质和应用。 2. 本章教学内容 (1) 砂浆的组成,主要技术性质。 (2) 砌筑砂浆及其配合比设计。 (3) 其它砂浆利用现状与研究课题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砂浆的强度、和易性及测定方法 难点:抹面砂浆施工方法与应用。 第七章 墙体与饰面材料(4 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了解墙用砌块、板材;了解玻璃制品类别与应用;熟悉各种砌墙砖的应 用。 2. 本章教学内容 (1) 烧结普通砖的生产、技术性能指标及特点、应用。 (2) 烧结多孔砖和烧结空心砖的特点及应用。 (3) 常用墙体材料的组成、特性及应用。 (4) 常用屋面材料的种类、特点、应用。砂浆的组成,主要技术性质。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粘土砖的基本物理特性 难点:生态可持续墙体材料发展方向。 第八章 建筑钢材(4 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掌握建筑钢材的主要性能;了解钢筋混凝土用钢材的品种及应用; 熟悉 建筑钢材的常用钢种及应用。 2. 本章教学内容 (1) 钢的冶炼、加工、分类。 (2) 建筑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能。 (3) 建筑钢材的标准与选用。 (4) 钢材的锈蚀及防止。 29
3.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钢材力学性能指标及表征难点:钢材冷加工处理工艺及特征。第九章木材(2学时)1.本章基本要求一般性了解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应用。2.本章教学内容(1)木材的分类和构造。(2)木材的主要性质。(3)木材的腐蚀与防护。(4)木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3.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对土木工程应用的影响难点:木材的湿胀干缩性与防腐。第十章高分子材料(4学时)1.本章基本要求掌握高分子材料基本知识;了解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熟悉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建筑塑料及其制品、粘结剂等品种、性质与应用。2.本章教学内容(1)塑料的组成及分类。(2)塑料的性质及应用。(3)建筑涂料。(4)胶粘剂。(5)沥青(6)防水材材(7)建筑密封材料。3.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筑塑料主要组分及作用,沥青的性能指标难点:高分子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应用优越点分析。30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钢材力学性能指标及表征 难点:钢材冷加工处理工艺及特征。 第九章 木材(2 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一般性了解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应用。 2. 本章教学内容 (1) 木材的分类和构造。 (2) 木材的主要性质。 (3) 木材的腐蚀与防护。 (4) 木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对土木工程应用的影响 难点:木材的湿胀干缩性与防腐。 第十章 高分子材料(4 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掌握高分子材料基本知识;了解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在建筑工程中应用; 熟悉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建筑塑料及其制品、粘 结剂等品种、性质与应用。 2. 本章教学内容 (1) 塑料的组成及分类。 (2) 塑料的性质及应用。 (3) 建筑涂料。 (4) 胶粘剂。 (5) 沥青 (6) 防水材材 (7) 建筑密封材料。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筑塑料主要组分及作用,沥青的性能指标 难点:高分子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应用优越点分析。 30
第十一章功能建筑材料(2学时)1.本章基本要求熟悉几种常用的绝热材料和吸声材料结构,了解一般装饰装修材料。2.本章教学内容(1)材料导热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对绝热材料的基本要求。(2)材料吸声系数的概念;吸声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吸声材料的特点。(3)熟悉几种常用的绝热材料和吸声材料结构。(4)建筑装修材料特征与应用3.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系数材料结构特征难点:装饰装修材料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二)实验教学1.水泥试验(2.5学时)a)基本要求提前预习试验规程,熟悉仪器操作并设计实验报告等。b)教学内容(1)水泥净浆、砂浆试样制备(2)性能测试与评估(3)以试验报告形式总结试验结果c)重点和难点重点:仪器操作与试样制备。难点:性能评估与试验报告制作。2.混凝土试样制备与性能测试试验(2.5学时)a)基本要求熟悉混凝主配比设计,了解试验规程,熟悉仪器操作并设计实验报告等。b)教学内容(1)混凝土配比设计与原材料优选(2)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测试与调整(3)混凝土试样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估31
第十一章 功能建筑材料(2 学时) 1. 本章基本要求 熟悉几种常用的绝热材料和吸声材料结构,了解一般装饰装修材料。 2. 本章教学内容 (1) 材料导热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对绝热材料的基本要求。 (2) 材料吸声系数的概念;吸声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吸声材料的特点。 (3) 熟悉几种常用的绝热材料和吸声材料结构。 (4) 建筑装修材料特征与应用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系数材料结构特征 难点:装饰装修材料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实验教学 1. 水泥试验(2.5 学时) a) 基本要求 提前预习试验规程,熟悉仪器操作并设计实验报告等。 b) 教学内容 (1) 水泥净浆、砂浆试样制备 (2) 性能测试与评估 (3) 以试验报告形式总结试验结果 c) 重点和难点 重点:仪器操作与试样制备。 难点:性能评估与试验报告制作。 2. 混凝土试样制备与性能测试试验(2.5 学时) a) 基本要求 熟悉混凝土配比设计,了解试验规程,熟悉仪器操作并设计实验报告等。 b) 教学内容 (1) 混凝土配比设计与原材料优选 (2) 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测试与调整 (3) 混凝土试样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估 31
c)重点和难点重点:混凝土配比设计与试样制备。难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调整。3.大作业(新材料设计与制备)(8学时)a)基本要求了解不同建筑材料发展现状,提出并开展一种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研发。b)教学内容分小组(一般3-4名同学一组)讨论,针对讲授的建筑材料从材料技术特性、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新材料的设想并进行试验研究,最终提交研究报告并进行汇报。c)重点和难点重点:新材料的设计理念与研发思路。难点:提出问题。审核:批准:制表:发布日期:32
c) 重点和难点 重点:混凝土配比设计与试样制备。 难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调整。 3. 大作业(新材料设计与制备)(8 学时) a) 基本要求 了解不同建筑材料发展现状,提出并开展一种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研发。 b) 教学内容 分小组(一般 3-4 名同学一组)讨论,针对讲授的建筑材料从材料技术特 性、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新材料的设想并进行试验研究,最终提交研 究报告并进行汇报。 c)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材料的设计理念与研发思路。 难点:提出问题。 制表: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 32
《房屋建筑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CV204中文名:房屋建筑学课程名称英文名:BuildingConstruction课程类别公共课必修修读类别学分学时232开课学期第4学期开课单位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房屋建筑学(第四版),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ISBN:7-112教材及主要07540-8.参考书建筑初步(第三版),田学哲、郭逊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ISBN:978-7-112-11757-4课程简介《房屋建筑学》是土工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起房屋设计和建造的基本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知识,具有从事一般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的初步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其他专业和工种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理论学习与课程设计,本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课程目标了解我国的建筑方针,了解国内外建筑的发展状况,掌握民用建33
《房屋建筑学》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 CV204 中文名:房屋建筑学 课程名称 英文名:Building Construction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修读类别 必修 学分 2 学时 32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开课单位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 教材及主要 参考书 1. 房屋建筑学(第四版),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 学、重庆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ISBN:7-112- 07540-8. 2. 建筑初步(第三版),田学哲、郭逊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10,ISBN:978-7-112-11757-4. 一、 课程简介 《房屋建筑学》是土工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起房屋设 计和建造的基本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 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知识,具有从事一般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的初步能力,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其他专业和工种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工程项目的设 计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理论学习与课程设计,本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目标:了解我国的建筑方针,了解国内外建筑的发展状况,掌握民用建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