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交通工程、测绘工程)1、课程名称:公路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概论2、英文名称:Highwayengineering geology3、课程编号:0515044、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5、总学时:286、适用对象:交通工程、测绘工程本科7、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工程力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工程地质学》是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和地质勘察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在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和画法几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土力学、岩体力学、路基工程、勘察设计、桥梁工程、钻探学等后继课程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基本知识,对简单的工程地质条件能进行评价和正确合理的设计能力,并能初步阅读分析工程地质资料,为设计和施工服务。使学生具备初步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素质。通过1周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获得判别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释地质现象,完成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环节课时安排讨论习题实验上机其它讲课课程设计合计课课课24428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自的与要求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任务;工程地质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内容。第二部分岩石(建议学时数:4学时)【目的与要求】地壳的概念,地球内部层圈的划分;矿物的定义,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最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内容与重点】掌握岩石的定义;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浆岩的定义,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产状、结构、构造,主要岩浆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的物质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构造,主要沉积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变质岩的形成,变质岩的矿物特征,变质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第三部分地质作用及地史概述(建议学时数:2学时)【自的与要求)地质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地史的概念,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交通工程、测绘工程) 1、课程名称:公路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概论 2、英文名称:Highway engineering geology 3、课程编号:051504 4、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5、总学时:28 6、适用对象:交通工程、测绘工程本科 7、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工程力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地质学》是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和地质勘察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 技术基础课。它是在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和画法几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土 力学、岩体力学、路基工程、勘察设计、桥梁工程、钻探学等后继课程服务。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基本知识,对简单的工程地质条件能进行评 价和正确合理的设计能力,并能初步阅读分析工程地质资料,为设计和施工服务。使学生 具备初步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素质。通过1周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获得判别矿物岩石、地 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问题和解释地质现象,完成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 课 讨论 课 实验 课 上机 课程设计 其它 合计 24 4 28 第一部分 绪论(2学时) 【目的与要求】 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任务;工程地质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 特点与学习方法; 【内容与重点】 重点掌握五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内容。 第二部分 岩石(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壳的概念,地球内部层圈的划分;矿物的定义,矿物的主要物理性 质,最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 【内容与重点】掌握岩石的定义;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浆岩的定义,岩浆岩的形成,岩 浆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产状、结构、构造,主要岩浆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沉积岩 的形成,沉积岩的物质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构造,主要沉积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变质 岩的形成,变质岩的矿物特征,变质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 第三部分 地质作用及地史概述(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质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地史的概念,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
内容与重点)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第四部分地质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目的与要求褶皱构造的定义:单斜构造及岩层产状要素:褶曲基本类型,褶曲要素,褶曲及褶皱的类型,褶曲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褶皱构造与道路工程关系;断裂构造的定义。裂隙的定义、分类,裂隙统计(玫瑰花图,极点图),裂隙发育程度分级。断层定义、要素、分类,断层的野外标志,断裂构造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断裂构造与道路工程的关系;(内容与重点)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地质图的阅读。第五部分风化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目的与要求】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的特征:风化岩层的调查和处理措施:【内容与重点】风化作用的类型;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的特征。第六部分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自的与要求暂时性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坡积层、洪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冲沟的形成,发展与防治。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残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内容与重点)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第七部分地震(建议学时数:2学时)自的与要求)了解地震现象,地震成因分类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地震分级,地震烈度。公路震害及其防震措施。第八部分地貌(建议学时数:2学时)【目的与要求】地貌的概念,地貌的形成,地貌的发展规律,地貌分类。山岭地貌的分类,口、山坡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内容与重点】河谷地貌形态,阶地成因、基本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第九部分地下水(建议学时数:4学时)【目的与要求】地下水存在形式,地下水的道路工程意义,地下水形成条件;【内容与重点】潜水定义、特征,潜水补给、排泄条件,潜水等水位线图,水文地质部面图;承压水特征,承压水埋藏条件。裂隙水与泉的概念;地下水对道路工程的危害等。第十部分实验(建议学时数:4学时)实验一、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2学时)的与要求)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熟悉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实验二、常见三大岩石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2学时)【目的与要求】学习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观察和掌握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通过对岩石标本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解岩石的简单分类及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三、地质实习(见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四、教材及参考书
【内容与重点】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 第四部分 地质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褶皱构造的定义;单斜构造及岩层产状要素;褶曲基本类型,褶曲要 素,褶曲及褶皱的类型,褶曲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褶皱构造与道路工程关系;断裂构 造的定义。裂隙的定义、分类,裂隙统计(玫瑰花图,极点图),裂隙发育程度分级。断 层定义、要素、分类,断层的野外标志,断裂构造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断裂构造与道 路工程的关系; 【内容与重点】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地质图的阅读。 第五部分 风化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 的特征;风化岩层的调查和处理措施; 【内容与重点】风化作用的类型;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的特征。 第六部分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暂时性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坡积层、洪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冲沟的 形成,发展与防治。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残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 【内容与重点】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第七部分 地震 (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了解地震现象,地震成因分类; 【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地震分级,地震烈度。公路震害及其防震措施。 第八部分 地貌(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貌的概念,地貌的形成,地貌的发展规律,地貌分类。山岭地貌的分 类,垭口、山坡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内容与重点】河谷地貌形态,阶地成因、基本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第九部分 地下水(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下水存在形式,地下水的道路工程意义,地下水形成条件; 【内容与重点】潜水定义、特征,潜水补给、排泄条件,潜水等水位线图,水文地质剖 面图;承压水特征,承压水埋藏条件。裂隙水与泉的概念;地下水对道路工程的危害等。 第十部分 实验(建议学时数:4学时) 实验一、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熟悉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 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 实验二、常见三大岩石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学习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观察和掌握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主 要特点;通过对岩石标本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解岩石的简单分类及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 特征。 三、地质实习(见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 四、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公路工程地质》,窦明健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参考书:(1)《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倬元等,地质出版社,1990(2)《中国工程地质》,张咸恭、王思敬等著,科学出版社,2000(3)《工程地质学概论》(高等学校教材),李智毅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五、对教学大纲的说明及对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因学时所限,讲课和习题课、实验课穿插进行;实验安排在相关内容讲授后进行。通过课堂讲授、自学、做习题、做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土体和岩体的分类及其稳定性。,课堂授课结合工程实际,学科发展状况和前沿信息。六、责任认定1、大纲制定(修订)者:马亚杰2、大纲审定者:李昌存3、大纲批准者:韩秀丽4、大纲责任校对:水兰素5、制定(修订)日期:2007.4.15《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土木工程)1、课程名称:土木工程地质论2、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3、课程编号:041219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5、总学时:306、适用对象:土木工程本科7、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概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科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工程地质知识,了解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条件和机制,地震灾害的形成与抗震规划、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方法及成果。通过课堂授课、作业、直观教学、习题讲解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岩石、矿物识别,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设计、抗震防灾规划以及对中小型土木工程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能力。通过2周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获得判别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释地质现象,完成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二、课程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1.教 材: 《公路工程地质》,窦明健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参考书: (1)《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倬元等,地质出版社,1990 (2)《中国工程地质》,张咸恭、王思敬等著,科学出版社,2000 (3)《工程地质学概论》(高等学校教材),李智毅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 社,2002 五、对教学大纲的说明及对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 因学时所限,讲课和习题课、实验课穿插进行;实验安排在相关内容讲授后进行。 . 通过课堂讲授、自学、做习题、做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土体和岩体的分类及其稳定性。 . 课堂授课结合工程实际,学科发展状况和前沿信息。 六、责任认定 1、大纲制定(修订)者:马亚杰 2、大纲审定者:李昌存 3、大纲批准者: 韩秀丽 4、大纲责任校对:水兰素 5、制定(修订)日期:2007.4.15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土木工程) 1、课程名称:土木工程地质论 2、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3、课程编号:041219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总学时:30 6、适用对象:土木工程本科 7、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概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科学生 掌握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工程地质知识,了解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条件和机制,地震灾害 的形成与抗震规划、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方法及成果。通过课堂授课、作业、直观教 学、习题讲解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岩石、矿物识别,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设 计、抗震防灾规划以及对中小型土木工程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能力。通过2周的野外实 习,使学生获得判别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等方面的 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释地质现象,完成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能力的 培养。 二、课程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时安排上机其它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合计26632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自的与要求)从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历程入手,介绍工程地质学涉及的学科与基本内容,以及工程中涉及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掌握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等重要的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简要介绍工程地质学所要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思路与分析不良地质现象的技术方法。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了解不良地质现象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掌握通过实验来了解岩王工程性质并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应用动力地质作用原理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和防治措施的方法思路。内容与重点)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区别,不良地质现象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关系,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的认识。第二部分:岩土工程性质与实验(建议学时数:6学时)(自的与要求)从常见岩石矿物的概念、成分、成因分类、结构及其他主要特征入手,介绍岩石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并认识岩土的工程分类和鉴定、勘探取样、实验测试以及检验等技术方法;对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等有初步了解。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岩土工程分类与工程性质、理解岩主工程性质与地基工程地质问题间的关系;掌握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的具体方法步骤等。内容与重点)勘探与取样、室内实验、原位测试的理解,岩土工程性质与地基工程地质问题间的关系,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的具体方法。第三部分:地下、地基工程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建议学时数:10学时自的与要求)从岩体结构与地应力的概念入手,介绍洞室围岩的变形及破坏基本类型,并了解围岩的工程地质分类;认识岩质地基的变形问题与变形计算、强度问题与加固处理措施;并掌握土质地基的变形问题、破坏形式与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阶段划分、各类工程的勘察要求,熟悉勘察技术与方法。通过本部分学习,认识地下、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理解工程地质问题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变形计算与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和通过了解岩土工程性质来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方法、步骤等。【内容与重点】岩质地基的变形问题与变形计算,土质地基的破坏形式与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对洞室围岩变形及破坏基本类型的理解,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避免出现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的具体方法。第四部分: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上机 其它 合计 26 6 32 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 【目的与要求】从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历程入手,介绍工程地质学涉及的 学科与基本内容,以及工程中涉及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掌握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等重要的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简要介绍工程地质学所要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工程地 质学的研究思路与分析不良地质现象的技术方法。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工程地质学的基 本概念;了解不良地质现象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掌握通过实验来了解岩土工程性 质并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应用动力地质作用原理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 因和防治措施的方法思路。 【内容与重点】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区别,不良地质现 象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关系,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的认识。 第二部分:岩土工程性质与实验(建议学时数:6学时) 【目的与要求】从常见岩石矿物的概念、成分、成因分类、结构及其他主要特征入手, 介绍岩石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并认识岩土的工程分 类和鉴定、勘探取样、实验测试以及检验等技术方法;对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评价的内容 和方法等有初步了解。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岩土工程分类与工程性质、理解岩土工程性 质与地基工程地质问题间的关系;掌握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 的具体方法步骤等。 【内容与重点】勘探与取样、室内实验、原位测试的理解,岩土工程性质与地基工程地 质问题间的关系,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的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地下、地基工程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建议学时数:10学时) 【目的与要求】从岩体结构与地应力的概念入手,介绍洞室围岩的变形及破坏基本类 型,并了解围岩的工程地质分类;认识岩质地基的变形问题与变形计算、强度问题与加固 处理措施;并掌握土质地基的变形问题、破坏形式与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了解工程地质 勘察的任务、阶段划分、各类工程的勘察要求,熟悉勘察技术与方法。通过本部分学习, 认识地下、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理解工程地质问题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变形计算与 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和通过了解岩土工程性质来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 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方法、步骤等。 【内容与重点】岩质地基的变形问题与变形计算,土质地基的破坏形式与地基承载力确 定方法,对洞室围岩变形及破坏基本类型的理解,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避免出现地基工程 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的具体方法。 第四部分: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从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入手,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与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与外动力地质作用;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主要的地壳运动理论,认识地壳运动、地层、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掌握地层要素与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类型及要素、断层形态和分类等重要的基础知识,并对地史演变和地质年代有初步理解。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地层与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以动力地质作用为核心,了解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表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地层要素以及断层分类等重要的基础知识,初步认识通过对动力地质作用原理的理解来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的方法思路。【内容与重点地层要素与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类型及要素、断层形态和分类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表改变之间关系的理解,通过动力地质作用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方法与思路。第五部分: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地震设防(建议学时数:4学时)自的与要求从活断层概念与特征入手,介绍地震要素与基于断层说的震源机制;了解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以及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重点掌握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的概念,理解地震释放能量、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认识地震的振动破坏效应与地面破坏效应,并从地震的破坏效应出发,熟悉地震区建筑物的防震、抗震措施。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地震要素、震级和烈度的基本概念;以构造地震的产生动力为核心,了解地震活动、活断层、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地震作用这种内动力地质作用;掌握从地震动力作用入手,分析地震破坏效应从而掌握活断层与地震区防震措施的方法思路,并初步掌握地震小区划的方法。【内容与重点】地震要素与震级和烈度的概念理解,从震源机制去理解地震破坏效应和地震区抗震防震措施的方法思路,以及对城市地震小区划方法的理解。实验一、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3学时)【目的与要求】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熟悉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实验二、常见三大岩石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3学时)【目的与要求】学习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观察和掌握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通过对岩石标本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解岩石的简单分类及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三、地质实习(见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四、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土木工程地质》,胡厚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参考书:(1)《工程地质学概论》,李智毅、杨裕云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年。(2)《动力地质学原理》(第二版),李叔达主编,地质出版社,1995年。(3)《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学》,周云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4)《灾害地质学》,潘懋、李铁锋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五、对教学大纲的说明及对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目的与要求】从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入手,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构 造与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与外动力地质作用;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主要 的地壳运动理论,认识地壳运动、地层、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掌握地层要素与接触关 系、地质构造类型及要素、断层形态和分类等重要的基础知识,并对地史演变和地质年代 有初步理解。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地层与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以动力地质作用为核 心,了解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表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不良地质现象 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地层要素以及断层分类等重要的基础知 识,初步认识通过对动力地质作用原理的理解来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的方法思路。 【内容与重点】地层要素与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类型及要素、断层形态和分类等重要概 念的理解,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表改变之间关系的理解,通过动力地质作 用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第五部分: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地震设防(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从活断层概念与特征入手,介绍地震要素与基于断层说的震源机制;了 解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以及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重点掌握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的 概念,理解地震释放能量、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认识地震的振动破坏效应与地面破坏 效应,并从地震的破坏效应出发,熟悉地震区建筑物的防震、抗震措施。通过本部分学 习,熟悉地震要素、震级和烈度的基本概念;以构造地震的产生动力为核心,了解地震活 动、活断层、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地震作用这种内动力地质作用;掌握从地震 动力作用入手,分析地震破坏效应从而掌握活断层与地震区防震措施的方法思路,并初步 掌握地震小区划的方法。 【内容与重点】地震要素与震级和烈度的概念理解,从震源机制去理解地震破坏效应和 地震区抗震防震措施的方法思路,以及对城市地震小区划方法的理解。 实验一、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3学时) 【目的与要求】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熟悉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 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 实验二、常见三大岩石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3学时) 【目的与要求】学习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观察和掌握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主 要特点;通过对岩石标本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解岩石的简单分类及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 特征。 三、地质实习(见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 四、教材及参考书 1.教 材:《土木工程地质》,胡厚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参考书: (1)《工程地质学概论》,李智毅、杨裕云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动力地质学原理》(第二版),李叔达主编,地质出版社,1995年。 (3)《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学》,周云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灾害地质学》,潘懋、李铁锋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五、对教学大纲的说明及对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