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英文名称: c language programming 课程性质:必修 是否独立设课:否 总学时:64 其中实验学时:32 总学分:3 其中实验学分:1 适用专业:理工类各专业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项目数:5 必做项目数:5 选作项目数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组实验是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教学指导思想,目 的是使学生熟悉C语言的开发环境,熟练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具有良 好的程序设计风格,掌握程序设计中简单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能够编写基本的C 语言程序,并具有基本的纠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另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 养大学生用计算机的方法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各专业的后续课程 学习以及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PC机、 Windows Xp操作系统、 Internet网络环境、C语言集成开发环境及 常用的工具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实验项目名 实验内容 学时实验实验每组 称 分配类型要求人数 1简单的C语(1)C语言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6 验证必做|1 言程序设计(2)C语言简单程序的编辑、编译 连接和执行 (3)C语言的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 达式的使用。 (4)C程序的数据输入与输出 (5)提交上机操作的内容 2|分支和循环(1)关系和逻辑表达式的使用。 验证必做1 程序设计 (2)if结构和 switch结构程序设计。 (3)do结构、 while结构和for结构 程序设计。 (4)提交上机操作的内容
36 附件 《C 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英文名称:C language Programming 课程性质:必修 是否独立设课:否 总学时:64 其中实验学时:32 总学分:3 其中实验学分:1 适用专业:理工类各专业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项目数:5 必做项目数:5 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1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组实验是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教学指导思想,目 的是使学生熟悉 C 语言的开发环境,熟练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具有良 好的程序设计风格,掌握程序设计中简单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能够编写基本的 C 语言程序,并具有基本的纠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另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 养大学生用计算机的方法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各专业的后续课程 学习以及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PC 机、Windows XP 操作系统、Internet 网络环境、C 语言集成开发环境及 常用的工具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 号 实验项目名 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分配 实验 类型 实验 要求 每组 人数 1 简单的 C 语 言程序设计 (1)C 语言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 (2)C 语言简单程序的编辑、编译、 连接和执行。 (3)C 语言的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 达式的使用。 (4)C 程序的数据输入与输出 (5)提交上机操作的内容。 6 验证 必做 1 2 分支和循环 程序设计 (1)关系和逻辑表达式的使用。 (2)if 结构和 switch 结构程序设计。 (3)do 结构、while 结构和 for 结构 程序设计。 (4)提交上机操作的内容。 6 验证 必做 1
3数组、指针与(1)数组的定义与使用 12综合必做1 函数 (2)指针的定义与使用。 (3)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4)提交上机操作的内容。 4结构、联合与(1)结构类型的定义与使用 验证必做|1 位运算 (2)联合类型的定义与使用。 (3)位运算的基本操作。 (4)提交上机操作的内容 5文件操作(1)文件指针的使用 验证必做|1 (2)文件的读写方式与读写函数 (3)提交上机操作的内容 六、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 (1)教师对学生上机实际操作进行现场考核以及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操作内 容进行考核。 (2)实验操作内容以电子文件的形式提交并存档,包括操作过程的截图和实 际上机操作的结果文件。 (3)学生要各自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内容,不得互相拷贝。 (4)学生要按时提交上机实验内容,并且按照教师规定的格式上交。 2.考核方式 教师对学生上机实际操作进行现场考核以及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操作内容进 行综合评分,占平时成绩的50% 七、实验教材、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李明.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实验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主要参考书 杨路明.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实践教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朱鸣华,刘旭鳞等.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撰写人:李丕贤 审核人:孙文安 课程负责人:李丕贤
37 3 数组、指针与 函数 (1)数组的定义与使用。 (2)指针的定义与使用。 (3)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4)提交上机操作的内容。 12 综合 必做 1 4 结构、联合与 位运算 (1)结构类型的定义与使用。 (2)联合类型的定义与使用。 (3)位运算的基本操作。 (4)提交上机操作的内容。 4 验证 必做 1 5 文件操作 (1)文件指针的使用。 (2)文件的读写方式与读写函数。 (3)提交上机操作的内容。 4 验证 必做 1 六、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 (1)教师对学生上机实际操作进行现场考核以及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操作内 容进行考核。 (2)实验操作内容以电子文件的形式提交并存档,包括操作过程的截图和实 际上机操作的结果文件。 (3)学生要各自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内容,不得互相拷贝。 (4)学生要按时提交上机实验内容,并且按照教师规定的格式上交。 2.考核方式: 教师对学生上机实际操作进行现场考核以及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操作内容进 行综合评分,占平时成绩的 50%。 七、实验教材、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李明.C 语言程序设计上机实验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主要参考书: 杨路明.C 语言程序设计上机实践教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朱鸣华,刘旭鳞等.C 语言程序设计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撰写人:李丕贤 审核人:孙文安 课程负责人:李丕贤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 Inorganic Chemistry 总学时:64 讲授学时:64 学分:4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 开课单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 课。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 用化学基本原理解释物质的结构、成键情况、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能够运用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认识自然,为生产服务。同时,不断充实本学科的 科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本课程可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 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0绪论 (2学时) 教学内容 0.1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0.2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要求: 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初步与化学平衡 (6学时) 教学内容: 1.1焓及反应焓变1.2熵及反应熵变 1.3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自由能变1.4吉-赫方程、化学反应等温式 1.5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1.6多重平衡规则1.7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学要求 1.了解焓及反应焓变、熵及反应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自由能变的概 念,掌握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2.掌握化学反应自由能变的计算,运用△G判断反应方向和限度。 3.熟练运用吉-赫方程、化学反应等温式进行有关△,G2s、△,G2s、△,G1、△ Gr的计算,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酸碱反应 (4学时) 教学内容
38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总 学 时:64 讲授学时:64 学 分:4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 开课单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 课。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 用化学基本原理解释物质的结构、成键情况、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能够运用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认识自然,为生产服务。同时,不断充实本学科的 科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本课程可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 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0 绪论 ( 2 学时) 教学内容: 0.1 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0.2 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要求: 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与化学平衡 (6 学时) 教学内容: 1.1 焓及反应焓变 1.2 熵及反应熵变 1.3 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自由能变 1.4 吉-赫方程、化学反应等温式 1.5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1.6 多重平衡规则 1.7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学要求: 1.了解焓及反应焓变、熵及反应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自由能变的概 念,掌握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2.掌握化学反应自由能变的计算,运用ΔrG 判断反应方向和限度。 3.熟练运用吉-赫方程、化学反应等温式进行有关ΔrG 0 298、ΔrG298、ΔrG 0 T、Δ rGT的计算,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 酸碱反应 (4 学时) 教学内容:
2.1酸碱质子理论2.2酸碱电子理论2.3鲍林规则 2.4无机酸碱性的一般判断规则 教学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和电子理论。 2.掌握鲍林规则并用其估算氧合酸的Ka1、Ka 3.了解无机酸碱性的一般判断规则。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8学时) 教学内容: 3.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3.2四个量子数3.3波函数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图形 3.4几率、几率密度、原子轨道3.5多电子原子体系中能级分裂与能级交错 3.6鲍林轨道填充顺序图及科顿能级图3.7核外电子排布 3.8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3.9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 教学要求: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能量量子化特征及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特征。 掌握波动力学中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波函数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图形。 3.掌握鲍林轨道填充顺序图。了解科顿能级图。 4熟练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及常见元素的电子构型 5.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电子构型的关系。掌握元素周期表的 分区,周期及族的结构。 6.理解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及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四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8学时) 教学内容 4.1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4.2价键理论4.3杂化轨道理论 4.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4.5分子轨道理论4.6分子间力及氢键 教学要求: 1.掌握离子化合物的特点,离子半径、离子的电子构型、晶格能等概念 2.掌握价键理论的基本观点,成键特点及类型 3.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会用该理论解释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从而判断物质的性质。 4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并用其判断分子构型。 5.了解分子轨道理论,能用其分析同核双原子分子的成键情况。 6.了解分子间力的产生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掌握氢键的形成条件、特点及 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 (学时)
39 2.1 酸碱质子理论 2.2 酸碱电子理论 2.3 鲍林规则 2.4 无机酸碱性的一般判断规则 教学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和电子理论。 2.掌握鲍林规则并用其估算氧合酸的 Ka1、Ka2。 3.了解无机酸碱性的一般判断规则。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8 学时) 教学内容: 3.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3.2四个量子数3.3波函数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图形 3.4 几率、几率密度、原子轨道 3.5 多电子原子体系中能级分裂与能级交错 3.6 鲍林轨道填充顺序图及科顿能级图 3.7 核外电子排布 3.8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3.9 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 教学要求: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能量量子化特征及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特征。 掌握波动力学中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波函数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图形。 3.掌握鲍林轨道填充顺序图。了解科顿能级图。 4.熟练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及常见元素的电子构型。 5.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电子构型的关系。掌握元素周期表的 分区,周期及族的结构。 6.理解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及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四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8 学时) 教学内容: 4.1 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 4.2 价键理论 4.3 杂化轨道理论 4.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5 分子轨道理论 4.6 分子间力及氢键 教学要求: 1.掌握离子化合物的特点,离子半径、离子的电子构型、晶格能等概念。 2.掌握价键理论的基本观点,成键特点及类型。 3.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会用该理论解释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从而判断物质的性质。 4.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并用其判断分子构型。 5.了解分子轨道理论,能用其分析同核双原子分子的成键情况。 6.了解分子间力的产生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掌握氢键的形成条件、特点及 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4 学时)
教学内容: 5.1氧化还原5.2原电池5.3标准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 5.4能斯特方程5.5元素电势图 教学要求: 1.掌握氧化还原、氧化值的概念。熟练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2.掌握原电池的构造、电池符号的写法。 3.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关系。掌握有关能斯 特方程的计算。掌握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与Δ,G2、K间的关系。 4.了解元素电势图,能判断歧化反应的发生,进行某电对标准电极电势的计 算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六章配位化合物 (6学时) 教学内容 6.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6.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6.3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6.4配合物稳定常数 教学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及描述其某一方面结构特征的术语 2.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并用其解释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及空间构型。 3.了解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并用其解释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 4.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等配合物稳定性的表示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七章s区元素 (4学时) 教学内容: 7.1s区元素7.2碱金属、碱土金属单质 7.3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7.4碱金属、碱土金属盐7.5对角线规则 教学要求: 1.掌握S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性质递变规律。 2.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单质的性质,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的分类和性 3.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性、碱性及其变化规律,碱金属 碱土金属盐类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 4.了解对角线规则及锂、镁的相似性。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章p区元素(一) (6学时) 教学内容 8.1p区元素概论8.2硼及其化合物8.3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8.4碳及其化合物8.5硅及其化合物8.6氮、磷及其化合物
40 教学内容: 5.1 氧化还原 5.2 原电池 5.3 标准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 5.4 能斯特方程 5.5 元素电势图 教学要求: 1.掌握氧化还原、氧化值的概念。熟练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2.掌握原电池的构造、电池符号的写法。 3.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关系。掌握有关能斯 特方程的计算。掌握电池的标准电动势 E 0与ΔrG 0 298、K 0间的关系。 4.了解元素电势图,能判断歧化反应的发生,进行某电对标准电极电势的计 算。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6 学时) 教学内容: 6.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6.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6.3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6.4 配合物稳定常数 教学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及描述其某一方面结构特征的术语。 2.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并用其解释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及空间构型。 3.了解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并用其解释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 4.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等配合物稳定性的表示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七章 s 区元素 (4 学时) 教学内容: 7.1 s 区元素 7.2 碱金属、碱土金属单质 7.3 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7.4 碱金属、碱土金属盐 7.5 对角线规则 教学要求: 1.掌握 S 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性质递变规律。 2.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单质的性质,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的分类和性 质。 3.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性、碱性及其变化规律,碱金属、 碱土金属盐类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 4.了解对角线规则及锂、镁的相似性。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章 p 区元素(一) (6 学时) 教学内容: 8.1p 区元素概论 8.2 硼及其化合物 8.3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8.4 碳及其化合物 8.5 硅及其化合物 8.6 氮、磷及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