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华師范大学课程教学大纲学院:物理工程学院有机化学课程名称:英文名称:,OrganicChemistry课程代码:07260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理论:54实践/实验:18学分:4授课时间:1-18 周授课地点:物理楼适用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批准人:执笔人:杨丽燕审核人:杨丽燕课程负责人:.杨丽燕授课教师:修订日期:2023年7月10日
学 院: 物理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 072605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理论:54 实践/实验:18 学 分: 4 授课时间: 1-18 周 授课地点: 物理楼 适用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执笔人: 杨丽燕 审核人: 批准人: 课程负责人: 杨丽燕 授课教师: 杨丽燕 修订日期:2023 年 7 月 10 日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有机化学》课程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化学、化工、制药、生物、环保、材料等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对工程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科研、生产和开发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及规律:了解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关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的认识。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具体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特性;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和同分异构现象,了解其普通命名法及俗名。课程目标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和合成方法:掌握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核取课程目标代和消除反应等反应机理。课程目标3: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有机合成。课程目标4: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科学新成就和新发展,理解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课程目标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1:1-1:熟练掌握有机化学的VVV工程知识基础理论知识。2-1:了解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能源、材料等学科毕业要求2:的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势,问题分析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运1/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 / 14 一、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课程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人才培养课程体 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化学、化工、制药、生物、环保、材料等专业创新人 才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 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对工程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初步具备分析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科研、生产 和开发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 相互转化及规律;了解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关注新能源材料与器 件领域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的认 识。 表 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具体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了解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 特性;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和同分异 构现象,了解其普通命名法及俗名。 课程目标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 的关系;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和合成方 法;掌握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核取 代和消除反应等反应机理。 课程目标 3: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 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有机合成。 课程目标 4: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 展趋势,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科学新成就和新发 展,理解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 性。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 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 1-1:熟练掌握有机化学的 基础理论知识。 √ √ √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 2-1:了解与有机化学密切 相关的能源、材料等学科 的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势, 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 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 定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运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用有机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相关问题。9-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使同学们深刻认识科学家们毕业要求9:的团队合作和勇于创新的个人和团队科学精神,能够自觉地将这些优良品质和科学创新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10-1: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就新能源毕业要求10:材料与器件中与该学科相V沟通关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注:部分课程课程想实现毕业要求之外的课程目标,也是允许的,针对这种个别的例外情况,要说明其不针对毕业要求指标点。)三、教学内容各教学单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描述以学生为主语,使用行为动词。表2: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表学周日时章教学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内容提要次期节分123「方法4配(1)了解(1)适当引有机化合入具有社1.1有机化合物物及有机会主义核讲授、化学的概和有机化学心价值观案例、1.2有机化合物念的优秀有讨论、第的特性(2) 掌握机化学工多媒体1.3分子结构和有机化合作者以及第教学、章结构式物的特有机化学14拓展教绪1.4共价健性、分类;发展史上周学时间论1.5分子间的相了解有机的典型事与空互作用力分子间相件,对学间、课1.6酸碱的概念互作用力生进行信程评价1.7有机化合物(3)掌握念教育,与反馈的分类有机化合培养学生物的分子爱国情怀以及科学结构及结2 /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 / 14 用有机化学的原理和方法 去分析和解决新能源材料 与器件领域的相关问题。 毕业要求 9: 个人和团队 9-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 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使 同学们深刻认识科学家们 的团队合作和勇于创新的 科学精神,能够自觉地将 这些优良品质和科学创新 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 活中。 √ √ 毕业要求 10: 沟通 10-1:能够运用有机化学 理论与研究方法就新能源 材料与器件中与该学科相 关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 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 流。 √ √ (注:部分课程课程想实现毕业要求之外的课程目标,也是允许的,针对这种个别的例外情况,要 说明其不针对毕业要求指标点。) 三、教学内容 各教学单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描述以学生为主语,使用行为动词。 表 2: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表 周 次 日 期 章 节 内容提要 学 时 分 配 教学 方法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第 1 周 第 一 章 绪 论 1.1 有机化合物 和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合物 的特性 1.3 分子结构和 结构式 1.4 共价健 1.5 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力 1.6 酸碱的概念 1.7 有机化合物 的分类 4 讲授、 案例、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了 解 有机化合 物及有机 化学的概 念 (2) 掌 握 有机化合 物的特 性、分类; 了解有机 分子间相 互作用力 (3)掌握 有机化合 物的分子 结构及结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构式;掌创新思握共价键维,激发学生对专的特性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1)适当引入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有(1) 掌握机化学工2.1烷烃和环烷烷烃和环讲授、作者以及第烃的构造异构烷烃的系案例、有机化学2.2烷烃和环烷统命名方二第讨论、发展史上法章(1)掌握烃的命名2多媒体的典型事烷2.3烷烃和环烷烷烃和环(2)掌握周教学、件,对学烃烃的结构烷烃和环烷烃的自26拓展教生进行信和2.4烷烃和环烷烷烃的结由基取代第学时间念教育,构及分子环烃的构象反应及其3与空培养学生构象烷机理2.5烷烃和环烷周间、课爱国情怀烃烃的物理性质(3)了解以及科学程评价2.6烷烃和环烷烷烃和环与反馈创新思烃的化学性质烷烃的物维,激发理性质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1)适当引(1) 掌握入具有社讲授、烯烃和炔3.1烯烃和炔烃会主义核案例、烃的结构第的结构心价值观第讨论、(2) 掌握3.2烯烃和炔烃的优秀有3多媒体(1)掌握烯烃亲电章的同分异构机化学工周教学、烯烃和炔加加成反烯3.3烯烃和炔烃作者以及8拓展教烃的系统应的历程的命名有机化学烃第(3)掌握学时间命名方法和3.4烯烃和炔烃发展史上与空马氏规则.5炔的典型事的物理性质间、课周的解释及烃件,对学3.5烯烃和烃程评价碳正离子的化学性质生进行信与反馈稳定性的念教育,比较培养学生3 / 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3 / 14 构式;掌 握共价键 的特性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 第2周~第3周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2.1 烷 烃 和 环烷 烃的构造异构 2.2 烷 烃 和 环烷 烃的命名 2.3 烷 烃 和 环烷 烃的结构 2.4 烷 烃 和 环烷 烃的构象 2.5 烷 烃 和 环烷 烃的物理性质 2.6 烷烃和环烷 烃的化学性质 6 讲授、 案例 、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掌 握 烷烃和环 烷烃的系 统命名方 法 (2) 掌 握 烷烃和环 烷烃的结 构及分子 构象 (3) 了 解 烷烃和环 烷烃的物 理性质 (1)掌握 烷烃和环 烷烃的自 由基取代 反应及其 机理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 第3周~第5周 第三章烯烃和炔烃 3.1 烯烃和炔烃 的结构 3.2 烯烃和炔烃 的同分异构 3.3 烯烃和炔烃 的命名 3.4 烯烃和炔烃 的物理性质 3.5 烯烃和炔烃 的化学性质 8 讲授、 案例 、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掌 握 烯烃和炔 烃的系统 命名方法 (1) 掌 握 烯烃和炔 烃的结构 (2) 掌 握 烯烃亲电 加加成反 应的历程 (3)掌握 马氏规则 的解释及 碳正离子 稳定性的 比较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爱国情怀以及科学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1)适当引入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有机化学工讲授、作者以及第(1) 掌握案例、有机化学四4.1二烯烃的分(1)掌握第讨论、二烯烃的发展史上章类和命名共轭二烯5多媒体(1)掌握结构的典型事二2二烯烃的结4.2烃的周教学、二烯烃的(2)掌握件,对学烯构Diels-共轭二烯7拓展教系统命名生进行信Alder反烃4.3电子离域和第烃的念教育,学时间方法共共轭体系应在有机与空7Diels-培养学生轭4.4共轭二烯烃合成中的周间、课Alder反爱国情怀体应用的化学性质应以及科学程评价系与反馈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1)掌握(1)适当引讲授、苯的结5.1芳烃的构造入具有社案例、(1)掌握第构,了解会主义核异构和命名讨论、取代基定第五5.2苯的结构(1)掌握单环芳烃心价值观多媒体位效应,7章5.3单环芳烃的单环芳烃的物理性的优秀有教学、定位效应周芳的构造异质物理性质机化学工8拓展教的解释及~(2) 掌握烃5.4单环芳烃的构和系统作者以及学时间定位效应第芳化学性质单环芳烃有机化学命名方法与空在有机合9香5.5苯环上亲电亲电取代发展史上间、课成中的应性周取代反应的定位反应及其的典型事用程评价规则机理件,对学与反馈(3)掌握生进行信4 /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4 / 14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 第5周~第7周 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 4.1 二烯烃的分 类和命名 4.2 二烯烃的结 构 4.3 电子离域和 共轭体系 4.4 共轭二烯烃 的化学性质 7 讲授、 案例 、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掌 握 二烯烃的 系统命名 方法 (1) 掌 握 二烯烃的 结构 (2)掌握 共轭二烯 烃的 Diels - Alder 反 应 (1)掌握 共轭二烯 烃的 Diels - Alder 反 应在有机 合成中的 应用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 第7周~第9周 第五章芳烃芳香性 5.1 芳烃的构造 异构和命名 5.2 苯的结构 5.3 单环芳烃的 物理性质 5.4 单环芳烃的 化学性质 5.5 苯环上亲电 取代反应的定位 规则 8 讲授、 案例 、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掌 握 单环芳烃 的构造异 构和系统 命名方法 (1) 掌 握 苯的结 构,了解 单环芳烃 的物理性 质 (2) 掌 握 单环芳烃 亲电取代 反应及其 机理 (3) 掌 握 (1)掌握 取代基定 位效应, 定位效应 的解释及 定位效应 在有机合 成中的应 用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