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合成纤维 §5.1合成纤维的概况 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中的一类。是以石油、天然气、媒、农副产品为原料,经 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制成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再经化学加工而制得 的纤维 合成纤维的共性特性:坚牢耐磨,质轻,易洗快干,不易起皱,不霉不蛀。纤维 密度小,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较大,弹性较好,耐磨 性也较好,摩擦系数大,织物易起毛球,吸湿能力较差, 吸湿后强、伸度变化不大,化学稳定性较好,不霉不蛀, 对一般染料的染色性较差,导电性较差,易产生静电,易 沾染灰尘,具有与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不同的热学性质 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聚酯纤维(涤纶)、聚酰胺纤维(锦纶、尼纶)、聚丙烯腈 纤维(腈纶)和聚丙烯纤维(丙纶)。其次是聚乙烯醇纤维 (维纶、维尼纶)、聚氨酯弹性纤维(氨纶)和聚氯乙烯纤 维(氯纶)。 合成纤维的发展概况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 20世纪4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第一个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合成纤维 聚酰胺纤维(尼纶) 0世纪50年代初期 聚丙烯腈纤维、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聚 酯纤维相继实现工业化 20世纪60年代: 石油化学工业迅猛发展促进合成纤维的发 展,1960粘聚丙烯纤维实现工业化生产 20世纪70年代: 利用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手段,通过分子 设计制成改性合成纤维,即“差别化纤 维”,与原有合成纤维相比,各种性能都 有较大改进。 目前 特种纤维 我国合成纤维工业情况:具体见P123
1 第五章 合成纤维 §5.1 合成纤维的概况 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中的一类。是以石油、天然气、媒、农副产品为原料,经 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制成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再经化学加工而制得 的纤维。 合成纤维的共性特性:坚牢耐磨,质轻,易洗快干,不易起皱,不霉不蛀。纤维 密度小,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较大,弹性较好,耐磨 性也较好,摩擦系数大,织物易起毛球,吸湿能力较差, 吸湿后强、伸度变化不大,化学稳定性较好,不霉不蛀, 对一般染料的染色性较差,导电性较差,易产生静电,易 沾染灰尘,具有与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不同的热学性质。 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聚酯纤维(涤纶)、聚酰胺纤维(锦纶、尼纶)、聚丙烯腈 纤维(腈纶)和聚丙烯纤维(丙纶)。其次是聚乙烯醇纤维 (维纶、维尼纶)、聚氨酯弹性纤维(氨纶)和聚氯乙烯纤 维(氯纶)。 一 合成纤维的发展概况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开始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发展起来 : 第一个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合成纤维: 聚酰胺纤维(尼纶)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 聚丙烯腈纤维、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聚 酯纤维相继实现工业化。 20 世纪 60 年代: 石油化学工业迅猛发展促进合成纤维的发 展,1960 粘聚丙烯纤维实现工业化生产。 20 世纪 70 年代: 利用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手段,通过分子 设计制成改性合成纤维,即“差别化纤 维”,与原有合成纤维相比,各种性能都 有较大改进。 目前 特种纤维 我国合成纤维工业情况:具体见 P123
二合成纤维生产简介 生产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四个工序 (1)原料准备:将从石油、煤。天然气、石灰石中提炼了的可供化学合成的有 机化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将单体分子聚合成为平均分子量很 高,且具备纺丝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 (2)纺前准备:纺丝熔体或纺丝溶液的制备 (3)纺丝: 将成纤高聚物的熔体或浓溶液,利用纺丝泵(或称为计量泵) 连续、定量而均匀地从喷丝头(或喷丝板)的毛细孔中挤出, 而成液态细流,再在空气、水或特定的凝固浴中固化成为初生 纤维。 (4)后加工:即纤维的后处理。主要是拉伸和热定形。 熔体纺丝:见P124锦纶、涤纶、丙纶 纺丝方法 湿法纺丝:见P124腈纶短纤维 溶液纺丝 干法纺丝:见P125腈纶长丝、氨纶弹性丝
2 二 合成纤维生产简介 生产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四个工序: (1) 原料准备:将从石油、煤。天然气、石灰石中提炼了的可供化学合成的有 机化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将单体分子聚合成为平均分子量很 高,且具备纺丝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 (2) 纺前准备: 纺丝熔体或纺丝溶液的制备 (3) 纺丝: 将成纤高聚物的熔体或浓溶液,利用纺丝泵(或称为计量泵) 连续、定量而均匀地从喷丝头(或喷丝板)的毛细孔中挤出, 而成液态细流,再在空气、水或特定的凝固浴中固化成为初生 纤维。 (4)后加工: 即纤维的后处理。主要是拉伸和热定形。 熔体纺丝:见 P124 锦纶、 涤纶、丙纶 纺丝方法: 湿法纺丝: 见 P124 腈纶短纤维 溶液纺丝 干法纺丝:见 P125 腈纶长丝、氨纶弹性丝
§5.2涤纶的结构与性能 聚酯纤维:是由大分子链中的各链节通过酯基(-CO-0-),相连的成纤高聚物纺制而 成的合成纤维。英文缩写:PET PTT纤维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PBT纤维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纤维。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聚酯纤维 我国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含量大于85%以上的纤维称为涤纶,发展速度最快 生产量最大。 聚酯纤维性能特点:强伸度较好,弹性优良;耐磨性能好,但其织物易起毛起球: 小负荷下不易变形,尺寸稳定性好,易洗快干,洗后保形性好 具有优良的免烫性;耐热性好,耐晒性也好,但遇火容易熔融 染色性能较差。 涤纶生产简介 主要成分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对苯二甲酸(TPA)和乙二醇(EG)为原料通过 酯交换法和直接酯化法,合成而得到的一种结晶性高聚物。 因为其熔点低于热分解温度,所以采用熔体纺丝法。 纺丝成形可分为切片纺丝(长丝)和直接纺丝(短纤维) 二涤纶的结构 1表面及横截面:纵向光滑、均匀、无条痕的圆柱体。横截面:接近圆形 2涤纶的分子结构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化学结构式如下 从结构中可以看出: (1)涤纶为线型分子,分子链的两端各有一个羟基,中间每个单元链节都有 由苯环通过酯基与乙基相连,没有大的支链和侧链。取向为拉伸方向且 平行排列,分子链高度立体规整性结构,具有紧密敛集的能力和结晶倾 向。因而较髙的机械强度和形状稳定性 (2)分子中除两端含有一OH外,不含有其他亲水基团,且缺乏与染料分子结 合的官能团,故涤纶吸湿性差,染色性差。属于疏水性纤维。 (3)酯键的存在使分子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能力,但苯环和亚甲基的稳定性 好,所以涤纶的化学稳定性较好
3 §5.2 涤纶的结构与性能 聚酯纤维:是由大分子链中的各链节通过酯基(-CO-O-),相连的成纤高聚物纺制而 成的合成纤维。英文缩写:PET PTT 纤维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PBT 纤维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纤维。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聚酯纤维。 我国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含量大于 85%以上的纤维 称为 涤纶,发展速度最快, 生产量最大。 聚酯纤维性能特点:强伸度较好,弹性优良;耐磨性能好,但其织物易起毛起球; 小负荷下不易变形,尺寸稳定性好,易洗快干,洗后保形性好, 具有优良的免烫性;耐热性好,耐晒性也好,但遇火容易熔融; 染色性能较差。 一 涤纶生产简介 主要成分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对苯二甲酸(TPA)和乙二醇(EG)为原料通过 酯交换法和直接酯化法,合成而得到的一种结晶性高聚物。 因为其熔点低于热分解温度,所以采用熔体纺丝法。 纺丝成形可分为切片纺丝(长丝)和直接纺丝(短纤维) 二 涤纶的结构 1 表面及横截面: 纵向光滑、均匀、无条痕的圆柱体。 横截面:接近圆形 2 涤纶的分子结构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化学结构式如下: 从结构中可以看出: (1) 涤纶为线型分子,分子链的两端各有一个羟基,中间每个单元链节都有 由苯环通过酯基与乙基相连,没有大的支链和侧链。取向为拉伸方向 且 平行排列,分子链高度立体规整性结构,具有紧密敛集的能力和结晶倾 向。因而 较高的机械强度 和 形状稳定性。 (2) 分子中除两端含有-OH 外,不含有其他亲水基团,且缺乏与染料分子结 合的官能团,故涤纶吸湿性差,染色性差。 属于疏水性纤维。 (3) 酯键的存在使分子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能力,但苯环和亚甲基的稳定性 好,所以涤纶的化学稳定性较好
(4)涤纶大分子的基本链节中含有苯环,阻碍了大分子的内旋转,使主链刚性 增加,但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亚甲基,又有一定的柔性。所以涤纶具有弹性 优良,挺括,尺寸稳定性好的优异性质。 三涤纶的性能 1物理性能 (1)颜色:一般为乳白色并带有丝光一样的光泽 (2)密度:完全无定形时1.333g/cm,完全结晶时为1.455g/cm2,一般在 1.38~1.40g/cm2 (3)回潮率:标准状态下为0.4%,吸湿性低,洗可穿性好,但加工时静电现象 严重,织物透气性和吸湿性差。 (4)热性能:玻璃化温度为:68~81℃,软化点温度为:230~240℃,在几种主 要合成纤维中,涤纶的耐热性最好 (5)耐光性:仅次于腈纶 (6)电性能:因吸湿性低,导电性差,一种优良的绝缘体 2力学性能 (1)强度高,湿态下强度不下降 (2)延伸度适中 (3)模量髙:是大规模生产的合成纤维中,以涤纶的初始模量为最高髙,使织物的 尺寸稳定,不变形,不走样。 (4)回弹性好 (5)耐磨性:仅次于锦纶,超过其他纤维。 3化学性能 在涤纶大分子中,苯环和亚甲基的稳定性较好,故涤纶化学稳定性好,除 耐碱性差外,耐其他化学试剂性能均优良。 (1)耐酸性:对酸(尤其是有机酸)很稳定,但室温下不能抵抗浓硝酸或浓硫 酸的长时间作用。 (2)耐碱性:大分子上的酯基受碱的作用很容易水解,只有在低温下对稀碱或弱 碱才比较稳定 (3)耐溶剂性:对一般的非极性有机溶剂有极强的抵抗能力,在室温下对极性溶 剂也有相当强的抵抗能力 (4)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稳定性:对二者均有良好的稳定性 4耐微生物性 不受虫蛀、霉菌的作用 5吸湿、染色性能 吸湿差,透气性不好,容易产生静电,易吸附灰尘。染色比较困难
4 (4) 涤纶大分子的基本链节中含有苯环,阻碍了大分子的内旋转,使主链刚性 增加,但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亚甲基,又有一定的柔性。所以涤纶具有弹性 优良,挺括,尺寸稳定性好的优异性质。 三 涤纶的性能 1 物理性能 (1)颜色: 一般为乳白色并带有丝光一样的光泽 (2)密度: 完全无定形时 1.333 g/cm3 ,完全结晶时为 1.455 g/cm3,一般在 1.38~1.40 g/cm3, (3)回潮率:标准状态下为 0.4%,吸湿性低,洗可穿性好,但加工时静电现象 严重,织物透气性和吸湿性差。 (4)热性能:玻璃化温度为:68~81℃,软化点温度为:230~240℃,在几种主 要合成纤维中,涤纶的耐热性最好。 (5)耐光性: 仅次于腈纶 (6)电性能:因吸湿性低,导电性差,一种优良的绝缘体。 2 力学性能 (1)强度高,湿态下强度不下降 (2)延伸度适中 (3)模量高:是大规模生产的合成纤维中,以涤纶的初始模量为最高,使织物的 尺寸稳定,不变形,不走样。 (4)回弹性好 (5)耐磨性: 仅次于锦纶,超过其他纤维。 3 化学性能 在涤纶大分子中,苯环和亚甲基的稳定性较好,故涤纶化学稳定性好,除 耐碱性差外,耐其他化学试剂性能均优良。 (1)耐酸性: 对酸(尤其是有机酸)很稳定,但室温下不能抵抗浓硝酸或浓硫 酸的长时间作用。 (2)耐碱性:大分子上的酯基受碱的作用很容易水解,只有在低温下对稀碱或弱 碱才比较稳定。 (3)耐溶剂性:对一般的非极性有机溶剂有极强的抵抗能力,在室温下对极性溶 剂也有相当强的抵抗能力。 (4)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稳定性:对二者均有良好的稳定性。 4 耐微生物性 不受虫蛀、霉菌的作用 5 吸湿、染色性能 吸湿差,透气性不好,容易产生静电,易吸附灰尘。染色比较困难
6起球现象 因为涤纶纤维表面光滑,纤维间抱合力差,纤维的尖端容易散露在织物表 面形成绒毛,经摩擦后缠结形成小球,由于强度髙,弹性好,小球难以脱落。 7静电现象 吸湿性差,导电性差,摩擦易产生静电。 四改性涤纶 主要针对普通涤纶的缺点:染色性差,使用的染料种类少,吸湿性差,易 在纤维上积聚静电,织物易起球等进行改性,得到涤纶差别化纤维。 化学改性:共聚和表面处理 改性方法 物理改性:共混纺丝、变更纤维加工条件、改变纤维形态及混纺交织。 (一)涤纶改性的途径(具体见P134) 改变涤纶的性能,必须从改变其大分子链结构入手。一般方法有 1化学改性 2物理改性 (二)改性涤纶 1易染改性涤纶 易染色:用不同类型的染料染色,且在采用同类染料染色时,染色条件温和,色 谱齐全,色泽均匀及坚牢度好。 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纤维CDP 酸性染料可染聚酯纤维 分散染料易染聚酯纤维 2抗静电聚酯纤维 3抗起球聚酯纤维 物理改性方法:使纤维截面异形化,增加纤维抱合力 化学改性方法:降低纤维的强力
5 6 起球现象 因为涤纶纤维表面光滑,纤维间抱合力差,纤维的尖端容易散露在织物表 面形成绒毛,经摩擦后缠结形成小球,由于强度高,弹性好,小球难以脱落。 7 静电现象 吸湿性差,导电性差,摩擦易产生静电。 四 改性涤纶 主要针对普通涤纶的缺点:染色性差,使用的染料种类少,吸湿性差,易 在纤维上积聚静电,织物易起球等 进行改性,得到涤纶差别化纤维。 化学改性:共聚和表面处理 改性方法 物理改性:共混纺丝、变更纤维加工条件、改变纤维形态及混纺交织。 (一)涤纶改性的途径(具体见 P134) 改变涤纶的性能,必须从改变其大分子链结构入手。一般方法有 1 化学改性 2 物理改性 (二)改性涤纶 1 易染改性涤纶 易染色:用不同类型的染料染色,且在采用同类染料染色时,染色条件温和,色 谱齐全,色泽均匀及坚牢度好。 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纤维 CDP 酸性染料可染聚酯纤维 分散染料易染聚酯纤维 2 抗静电聚酯纤维 3 抗起球聚酯纤维 物理改性方法:使纤维截面异形化,增加纤维抱合力 化学改性方法:降低纤维的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