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编号:S070600XJ009 描述性物理海洋学 Descriptive Physical Oceanography 课程编号:S070600XJ009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培养学生对海洋学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物理海洋学的最基本知识。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引言 海水的物理属性 第三章 海洋典型水团的分布特性 第四章 水团的形成、通风和下潜过程 第五章 海洋海水质量、盐度和热量收支 第六黄 第七 海水基本运动方程,混合过程 大气环流 第八章 旋转流体,地转流 第九章Ekman层动力学 第十章Sverdrup内区和西边界流 第十一章风场强迫,北太平洋海洋上层环流 第十二章赤道太平洋环流及东 界流,太平洋边缘海 第十三章 印度洋海洋环流及季风强追 第十四章大西洋海洋上层环流,深水环流及经向翻转流 第十五章南方海洋 第十六童季节变率,季风率及ENSO变率 第十七章气候变化:年代季振荡及长期气候变率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Descriptive Physical Oceanography,An Introduction.George L.Pickard,William J.Emery utterworth Heinemann,1 2. Ocean Circulation:2 nd Edition.The Open University.Butterworth and Heinemann Press 2004. 3.Introductionto Physical Oceanography,by Robert Stewart. http://oceanworld.tamu.edu/ocean410/ocng410_text_book.html 21
21 大纲编号:S070600XJ009 描述性物理海洋学 Descriptive Physical Oceanography 课程编号:S070600XJ009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培养学生对海洋学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物理海洋学的最基本知识。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海水的物理属性 第三章 海洋典型水团的分布特性 第四章 水团的形成、通风和下潜过程 第五章 海洋海水质量、盐度和热量收支 第六章 海水基本运动方程,混合过程 第七章 大气环流 第八章 旋转流体,地转流 第九章 Ekman 层动力学 第十章 Sverdrup 内区和西边界流 第十一章 风场强迫,北太平洋海洋上层环流 第十二章 赤道太平洋环流及东边界流,太平洋边缘海 第十三章 印度洋海洋环流及季风强迫 第十四章 大西洋海洋上层环流,深水环流及经向翻转流 第十五章 南方海洋 第十六章 季节变率,季风率及 ENSO 变率 第十七章 气候变化:年代季振荡及长期气候变率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Descriptive Physical 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n. George L. Pickard, William J. Emery, Butterworth Heinemann, 1990. 2. Ocean Circulation : 2 nd Edition. The Open University. Butterworth and Heinemann Press, 2004. 3. Introductionto Physical Oceanography, by Robert Stewart. http://oceanworld.tamu.edu/ocean410/ocng410_text_book.html
4.Regional Oceanography:An Introductio by Matthias Tomezak and Stuart Godfrey. http://gyre.umeoce.maine.edu/physicalocean/Tomczak/regoc/figlist.html 撰写人:杨海军(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和海洋科学系) 撰写日期:2010年06月
22 4. Regional 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 by Matthias Tomczak and Stuart Godfrey. http://gyre.umeoce.maine.edu/physicalocean/Tomczak/regoc/figlist.html 撰写人:杨海军(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和海洋科学系) 撰写日期:2010 年 06 月
大纲编号:S070600XJ010 大气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to Atmospheric Sciences 课程编号:S070600XJ010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物理学、高等数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概述大气基本状态,介绍了大气静力学、大气动力学、大气热力学、天气学、大气环沛 全球气候系统和大气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内容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讲授,又适当介绍 当前大气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成果。 内容提要: 第一章大气基本状态 大气成分,大气层的厚度,大气层的结构,大气的状态参数,大气的状态方程。 第二章大气静力学 静力学方程,压高公式,重力位势高度和等压面形势。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干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热力学方程,热力学图解,静力学稳定度。 第四章大气动力学 大气的基本作用力和运动方程,地转运动,涡度方程和散度方程一运动方程的变形, 连续方程和垂直速度。 第五章中纬度天气学 锋面,斜压扰动,大气长波,急流。 第六章大气环流 地气系统的热量收支,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地面大气环流,高空大气环。 第七章全球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ENS0系统及海气相互作用,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第八章降水和对流性天气系统 降水的微观成因,降水的宏观成因,降水的时空分布,对流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对流系 统的结构。 教材: 陶祖钰、林黎红著,(大气科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23
23 大纲编号:S070600XJ010 大气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Sciences 课程编号:S070600XJ010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物理学、高等数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概述大气基本状态,介绍了大气静力学、大气动力学、大气热力学、天气学、大气环流、 全球气候系统和大气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内容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讲授,又适当介绍 当前大气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成果。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大气基本状态 大气成分,大气层的厚度,大气层的结构,大气的状态参数,大气的状态方程。 第二章 大气静力学 静力学方程,压高公式,重力位势高度和等压面形势。 第三章 大气热力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干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热力学方程,热力学图解,静力学稳定度。 第四章 大气动力学 大气的基本作用力和运动方程,地转运动,涡度方程和散度方程——运动方程的变形, 连续方程和垂直速度。 第五章 中纬度天气学 锋面,斜压扰动,大气长波,急流。 第六章 大气环流 地-气系统的热量收支,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地面大气环流,高空大气环。 第七章 全球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ENSO 系统及海气相互作用,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第八章 降水和对流性天气系统 降水的微观成因,降水的宏观成因,降水的时空分布,对流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对流系 统的结构。 教材: 陶祖钰、林黎红著,《大气科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J.M.华菜士和P.V.霍希顿,《大气科学概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R.G.巴里和R.」.齐利,《大气、天气和气候》,高等教有出版社,1984。 3.1.R.霍尔顿,《动力气象引论。 4. 朝仑正,《气候异常与环境破坏》,气象出版社,1991 5.斯公望,《暴雨和强对流环流系统》,气象出版社,1990。 6.E.N.洛伦茨,《大气环流的性质和理论》,1976。 7.陶祖钰、谢安,《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原理和实践》,北大出版社,1989。 王绍武、赵宗慈,《长期天气预报基础》 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 王永生等,《大气物理学》, 气象出版社,1987 10.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气象出版社,1994。 撰写人:林一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 -年-月
24 1. J.M.华莱士和 P.V.霍希顿,《大气科学概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 R.G.巴里和 R.J.齐利,《大气、天气和气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3. J.R.霍尔顿,《动力气象引论》。 4. 朝仑正,《气候异常与环境破坏》,气象出版社,1991。 5. 斯公望,《暴雨和强对流环流系统》,气象出版社,1990。 6. E.N.洛伦茨,《大气环流的性质和理论》,1976。 7. 陶祖钰、谢安,《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原理和实践》,北大出版社,1989。 8. 王绍武、赵宗慈,《长期天气预报基础》,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 9. 王永生等,《大气物理学》,气象出版社,1987。 10. 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气象出版社,1994。 撰写人:林一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年-月
大纲编号:S070600X011 现代气候学原理 Introduction of Modern Climatology 课程编号:S070600XJ011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气象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气候形 成的基本物理过程:针对当代气候学的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要求学生了解当代气候变 化特点以及对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以及人体健康等人类活动的影向和话应性。 内容提要: 第一章导论 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气候系统:气候系统的构成与反馈机制:气候层次:气候学定义 与分支:气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国内外气候研究计划 第二章 地球 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 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地表辐射特性:辐射气候:云辐射:地 气系统能量收支。 第三意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因子:一般大气环流模式:大气环流基本特征:角动量 输送与平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气团、锋与气候:气旋、 反气旋与气候。 第四章海一陆分布与气候 海陆物理特征的差异: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海陆分布与周期性 风:海陆间水分平衡与水分循环。 第五章海流与气候 海流形成与分类:海流对温度和降水的影响:海流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 第六章地形与气候 地形与辐射:地形与温度:地形与降水:地面特性与气候。 第七章气候带与气候型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低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高纬度气候:高地气候 第八章短期气候变化问题 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基础: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大气低频震荡。 第九章长期气候变化问题 仪器观测以来的气候变化: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陆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25
25 大纲编号:S070600XJ011 现代气候学原理 Introduction of Modern Climatology 课程编号:S070600XJ011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气象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大气科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未修过气候学的资源环境等相关学 科选修课。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气候形 成的基本物理过程;针对当代气候学的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要求学生了解当代气候变 化特点以及对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以及人体健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适应性。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论 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气候系统;气候系统的构成与反馈机制;气候层次;气候学定义 与分支;气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国内外气候研究计划。 第二章 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 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地表辐射特性;辐射气候;云辐射;地- 气系统能量收支。 第三章 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因子;一般大气环流模式;大气环流基本特征;角动量 输送与平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气团、锋与气候;气旋、 反气旋与气候。 第四章 海—陆分布与气候 海陆物理特征的差异; 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海陆分布与周期性 风;海陆间水分平衡与水分循环。 第五章 海流与气候 海流形成与分类;海流对温度和降水的影响;海流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 第六章 地形与气候 地形与辐射;地形与温度;地形与降水;地面特性与气候。 第七章 气候带与气候型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低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高纬度气候;高地气候。 第八章 短期气候变化问题 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基础;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大气低频震荡。 第九章 长期气候变化问题 仪器观测以来的气候变化; 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陆-气相互作用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