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在亚洲的表现,亚洲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以及全球变化对亚洲和中国的生存环境、 社合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全球变化的观测系统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古气候观测系统,数 字地球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章全球变化的数值模拟和地球系统模式 全球大气模式,全球海洋模式,全球生物圈模式,全球海一气耦合气候模式,地球系统 模式的发展前景: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Malone,T.F,Roederer,J.G.(eds.)Global Change,ICSU.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85. 2.符淙斌,《地球的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符淙斌、延晓冬、马柱国等译,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气象出版社,2010 撰写人:符淙斌、马柱国、姜大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2010年06月 6
16 全球变化在亚洲的表现,亚洲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以及全球变化对亚洲和中国的生存环境、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 全球变化的观测系统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古气候观测系统,数 字地球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章 全球变化的数值模拟和地球系统模式 全球大气模式,全球海洋模式,全球生物圈模式,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地球系统 模式的发展前景;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Malone, T. F., Roederer, J. G. (eds.), Global Change, ICSU.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85. 2. 符淙斌,《地球的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符淙斌、延晓冬、马柱国等译,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气象出版社,2010。 撰写人:符淙斌、马柱国、姜大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2010 年 06 月
大纲编号:S070600XJ007 全球气候系统 Global Climate System 课程编号:S070600XJ007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天气学、气候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大气科学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相关专业 研究生的选修误。 本课程包括气候系统概论和气候系统研究方法、气候变化三部分。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包括大 气、海洋、冰雪圈及陆地岩石圈与生物圈(含人类)的全球气候系统的基本状况、变化、变化原 因及物理机制。 内容提要: 第一章气候与气候系统 系统与气候系统: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变化与变率:气候系统变 化的原因:气候系统的研究。 第二章大气与大气环流 大气平均状况:地面气候要素场: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大气 环流的数值模拟。 第三章海洋与海洋环流 海洋状况: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气候韵律:海洋影响的气候模拟。 第四章地球冰雪圈 地球冰雪圈的组成:冰雪覆盖的季节变化:冰雪覆盖的年际变化:冰雪覆盖对气候的 影响:冰雪覆盖影响的气候模拟。 第五章地表与生物圈 全球能量平衡:地球植被与反照率:地球植被的变化: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下垫面 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第六章气候模拟与预测 气候模式概念: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全球海弹环流模式:区域气候模式:全球气候系 统模式:气候模拟的概念:气候平均状况的模拟:气候变率的模拟:区域气候的模拟:气 候变化的模拟:气候预测:气候可预报性。 第七章气候观测与诊断 气候观测概述 气候诊断的概念:气候异常的诊断:气候变化的诊断:气候事件的诊 断:用模式作气候诊断。 第八章气候重建 气侯重建的概念:全球气候重建:中国气候重建:用树木年轮作气候重建:用冰芯作
17 大纲编号:S070600XJ007 全球气候系统 Global Climate System 课程编号:S070600XJ007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天气学、气候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大气科学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相关专业 研究生的选修课。 本课程包括气候系统概论和气候系统研究方法、气候变化三部分。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包括大 气、海洋、冰雪圈及陆地岩石圈与生物圈(含人类)的全球气候系统的基本状况、变化、变化原 因及物理机制。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气候与气候系统 系统与气候系统;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变化与变率;气候系统变 化的原因;气候系统的研究。 第二章 大气与大气环流 大气平均状况;地面气候要素场;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大气 环流的数值模拟。 第三章 海洋与海洋环流 海洋状况;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气候韵律;海洋影响的气候模拟。 第四章 地球冰雪圈 地球冰雪圈的组成;冰雪覆盖的季节变化;冰雪覆盖的年际变化;冰雪覆盖对气候的 影响;冰雪覆盖影响的气候模拟。 第五章 地表与生物圈 全球能量平衡;地球植被与反照率;地球植被的变化;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下垫面 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第六章 气候模拟与预测 气候模式概念;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区域气候模式;全球气候系 统模式;气候模拟的概念;气候平均状况的模拟;气候变率的模拟;区域气候的模拟;气 候变化的模拟;气候预测;气候可预报性。 第七章 气候观测与诊断 气候观测概述;气候诊断的概念;气候异常的诊断;气候变化的诊断;气候事件的诊 断;用模式作气候诊断。 第八章 气候重建 气候重建的概念;全球气候重建;中国气候重建;用树木年轮作气候重建;用冰芯作
气候重建:用史料作气候重建:气候变化的考古证据。 第九章古代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全新世气候:中世纪暖期:小冰期 第十章20世纪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大气环流的变化:气候突变与气候异常:20世纪气候系统的变化:全球降 水变化:中国早涝变化:东亚季风降水变化:萨赫勒降水变化。 第十一章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 大气超长波:大气环流准两年振荡:大气环流振荡分析: 气环流的变化。 第十二章气候系统变率与气候异常 南方涛动:ELNINO:瓦克环流:ENSO的气候影响。 第十三章气候变化原因 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 气候的影响 教材: 赵宗慈编著,《全球气候系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1997。 主要参考书: 1.Hartmann,D.L.(Global Physical Climatology.Academic Press Inc.,California,1994. 钱维宏等,《全球气候系统》,北大出版社 2009 3 伍荣生,《现代天气学原理》 高等教有出版社,2002 4.Peixoto.J.P.Oort A.H(吴国雄等译).《气候物理学》,气象出版社,1995 撰写人:姚凤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10年06月
18 气候重建;用史料作气候重建;气候变化的考古证据。 第九章 古代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全新世气候;中世纪暖期;小冰期。 第十章 20 世纪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大气环流的变化;气候突变与气候异常;20 世纪气候系统的变化;全球降 水变化;中国旱涝变化;东亚季风降水变化;萨赫勒降水变化。 第十一章 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 大气活动中心与三大涛动;大气超长波;大气环流准两年振荡;大气环流振荡分析; 近百年大气环流的变化。 第十二章 气候系统变率与气候异常 南方涛动;EL NINO;瓦克环流;ENSO 的气候影响。 第十三章 气候变化原因 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 气候的影响。 教材: 赵宗慈编著,《全球气候系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1997。 主要参考书: 1. Hartmann, D.L.《Global Physical Climatology》. Academic Press Inc., California, 1994。 2. 钱维宏等,《全球气候系统》,北大出版社,2009。 3. 伍荣生,《现代天气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Peixoto,J.P., Oort A.H (吴国雄等译). 《气候物理学》,气象出版社,1995。 撰写人:姚凤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10 年 06 月
大纲编号:S070600XJ008 大气物理学概论 Introductionto Atmospheric Physics 课程编号:S070600XJ008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内容提要: 第一章大气基本结构 11大组成 1.2大气垂直结构 1.3大气基本环流结构 第二章大气热力学 2.1气体定律 2.2流体静力学方程 2.3热力 定续 2.4绝热过程 2.5混绝热过程 2.6静力稳定度 2.7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 第三章大气辐射传输 3.1辐射的基本概念 3.2热辐射基本定律 3.3散射、吸收和发射 3.4气体吸收光谱 3.5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3.6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3.7大气顶部的辐射平衡 3.8温室效应与全球变化 第四章大气化学 4.1对流层大气组成 4.2微量气体的源、汇和输送 4.3对流层中的 些重要痕量气体 4.4对流层气溶胶 4.5空气污染 4.6对流层化学循环
19 大纲编号:S070600XJ008 大气物理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Physics 课程编号:S070600XJ008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大气基本结构 1.1 大气组成 1.2 大气垂直结构 1.3 大气基本环流结构 第二章 大气热力学 2.1 气体定律 2.2 流体静力学方程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2.4 绝热过程 2.5 湿绝热过程 2.6 静力稳定度 2.7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 第三章 大气辐射传输 3.1 辐射的基本概念 3.2 热辐射基本定律 3.3 散射、吸收和发射 3.4 气体吸收光谱 3.5 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3.6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3.7 大气顶部的辐射平衡 3.8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化 第四章 大气化学 4.1 对流层大气组成 4.2 微量气体的源、汇和输送 4.3 对流层中的一些重要痕量气体 4.4 对流层气溶胶 4.5 空气污染 4.6 对流层化学循环
4.7平流层化学 第五章云微物理学 1云的形成 和宏微观特征 5.2水汽的凝结核化 5.3暖云的微结构 5.4云液水含量及夹卷 5.5暖云中云滴的增长 5.6冷云微物理学 5.7; 5.8人工影响云和降水 5.9云和降水化学 第六章大气动力学基础 中的平衡运动 6.3大气静力稳定度 6.4大气中的波动 第七章大气边界层物理 7.1滥流 7.2地表能量平衡 7.3垂直结构 7.4边界层的演变 7.5特殊效应 第八章大气电学和人工引雷 8.1大气申场 8.2雷暴电场 8.3闪电现 8.4人工引雷 第九章大气光学和声学 9.1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9.2大气能见 9.3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 9.4声波在大气中的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华莱土,霍布斯著《大气科学》(第二版)2008,何金海等译,科学出版社。 2.周秀骥等,《高等大气物理学》,气象出版社,北京,1991。 撰写人:卞建春、都秀书、王普才、陈洪滨 撰写日期:2010年06月 20
20 4.7 平流层化学 第五章 云微物理学 5.1 云的形成和宏微观特征 5.2 水汽的凝结核化 5.3 暖云的微结构 5.4 云液水含量及夹卷 5.5 暖云中云滴的增长 5.6 冷云微物理学 5.7 冰雹 5.8 人工影响云和降水 5.9 云和降水化学 第六章 大气动力学基础 6.1 旋转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方程 6.2 大气中的平衡运动 6.3 大气静力稳定度 6.4 大气中的波动 第七章 大气边界层物理 7.1 湍流 7.2 地表能量平衡 7.3 垂直结构 7.4 边界层的演变 7.5 特殊效应 第八章 大气电学和人工引雷 8.1 大气电场 8.2 雷暴电场 8.3 闪电现象 8.4 人工引雷 第九章 大气光学和声学 9.1 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9.2 大气能见度 9.3 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 9.4 声波在大气中的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华莱士,霍布斯著《大气科学》(第二版)2008,何金海等译,科学出版社。 2. 周秀骥等,《高等大气物理学》,气象出版社,北京,1991。 撰写人:卞建春、郄秀书、王普才、陈洪滨 撰写日期:2010 年 0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