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1.地位:生理学是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等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各课程的 基础。对于医学生来说,不具备生理学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同时,在认识和处理临床实践 中所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时,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研究手段 所必需。 2作用(任条)·牛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其础里程是牛物利学的一个分古.主要是阐明下堂人 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 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助产专科专业 二、总体要求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1总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基本知识理论:学生经过线 、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能够掌握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 发生机制,理解各种生命活动的影响因素,并能用所学的生理学理论知识去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 测量检测信号,进行数据的记录分析等;学会人体重要生理功能的一半检查,如动脉血压的测量和 ABO血型的鉴定等。 (2)学习方法与能力目标: @通过线下理论课的学习,学会有关正常人体各种生命功能的活动规律及其发生机制的基本理论和 知识,感受生理学知识构成的逻辑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未知生 理机制奠定逻辑思维基础,也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坚持基础。 ②通过生理学实验课的学习,经历生理学实验组织、准备 、实施和总结的过程,学会实验数据的获 取、处理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术,体验实验过程的严谨要求对实验结果的 影响的重要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③通过课堂讨论、聆听专题讲座和线上预习、学习、测试各章节知识点并讨论、反馈学习效果,强 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泛化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正确、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为今 后在临床和科研生涯中开展医学讨论和学术交流训练好表达能力。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创新意识 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和献身人类医学事业 的高尚情操。坚持人文关怀精神,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树拉立志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全心全 意为患者服务,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 ②学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及其对机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生理功能的调节,形成对各个系统 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认识,树立生命体整体和稳态的意识 ③经过生理实验实训,注意树拉爱护实验动物的观念,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 风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组成员轮流实验操作、相互配合、共同讨论完成每次课程内容的实验,养成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1. 地位:生理学是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等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各课程的 基础。对于医学生来说,不具备生理学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同时,在认识和处理临床实践 中所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时,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研究手段 所必需。 2. 作用(任务):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阐明正常人 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 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助产专科专业。 二、总体要求 (二) 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1. 总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基本知识理论:学生经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能够掌握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 发生机制,理解各种生命活动的影响因素,并能用所学的生理学理论知识去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 ②基本技能:完成生理学实验常用的动物离体标本制备技术,如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等,并能按要求完成其活动记录;运用生理学实验在体实验原理,完成动物麻醉、器官组织暴露、 测量检测信号,进行数据的记录分析等;学会人体重要生理功能的一半检查,如动脉血压的测量和 ABO血型的鉴定等。 (2)学习方法与能力目标: ①通过线下理论课的学习,学会有关正常人体各种生命功能的活动规律及其发生机制的基本理论和 知识,感受生理学知识构成的逻辑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未知生 理机制奠定逻辑思维基础,也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坚持基础。 ②通过生理学实验课的学习,经历生理学实验组织、准备、实施和总结的过程,学会实验数据的获 取、处理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术,体验实验过程的严谨要求对实验结果的 影响的重要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③通过课堂讨论、聆听专题讲座和线上预习、学习、测试各章节知识点并讨论、反馈学习效果,强 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泛化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正确、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为今 后在临床和科研生涯中开展医学讨论和学术交流训练好表达能力。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创新意识 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和献身人类医学事业 的高尚情操。坚持人文关怀精神,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树立立志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全心全 意为患者服务,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 ②学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及其对机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生理功能的调节,形成对各个系统 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认识,树立生命体“整体”和“稳态”的意识。 ③经过生理实验实训,注意树立爱护实验动物的观念,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 风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组成员轮流实验操作、相互配合、共同讨论完成每次课程内容的实验,养成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提高独立从事临床科研的能力, ④在理论学习中联系临床病例学习机体的生理功能,注重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综 合实践能力。通过生理学领域新进展、新成就的学习以及课外实训等活动,形成努力专研、锲而不 舍的科学探索精神,树立严肃的科学态度。 2.修读要求:为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需具备一定的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的基础知识, 学过解剖学、组织学等先修课程。 三、时数分配 学分100 学时90 教学计划总学时:90 学时安排:知识内容72学时+练习实训10学时+复习答疑6学时+机动2学时,其中总计线上30学时,线 下60学时) 为完成本门课程,学生每周约花费6学时(4小时),2学时线上,4学时线下 章节 授课内容 面授课时线上教学 实验时数 总学时 数 第一章 绪论 4 2 6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 4 R 第三音 血液 9 第四章 血液循环 8 2 15 第五章 呼吸 8 第六音 消化与吸收 第十宵 能量代谢与水 2 3 第八章 排世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十章 神经系统 8 13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十二草 生殖 机动 2 0 0 2 计 50 30 10 90 四、考核要求 考核性质:考试课。 考试的方式及解释 (1)方式:采取线上、线下测试综合考核的方式进行总评。 (2)测试类型及考核目的: ①选择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别程度 例: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在()A.口B.胃C.十二指肠和空肠D.大肠E回肠 ②名词解释:重点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例:动作电位 ③简答题: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简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区别? ④论述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分析能力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提高独立从事临床科研的能力。 ④在理论学习中联系临床病例学习机体的生理功能,注重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综 合实践能力。通过生理学领域新进展、新成就的学习以及课外实训等活动,形成努力专研、锲而不 舍的科学探索精神,树立严肃的科学态度。 2. 修读要求:为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需具备一定的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的基础知识, 学过解剖学、组织学等先修课程。 三、时数分配 学分100 学时90 教学计划总学时:90 学时安排:知识内容72学时+练习实训10学时+复习答疑6学时+机动2学时,其中总计线上30学时,线 下60学时) 为完成本门课程,学生每周约花费6学时(4小时),2学时线上,4学时线下 章节 授课内容 面授课时 数 线上教学 实验时数 总学时 第一章 绪论 4 2 6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 能 4 2 2 8 第三章 血液 4 3 2 9 第四章 血液循环 8 5 2 15 第五章 呼吸 4 2 2 8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2 2 4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 温 2 1 3 第八章 排泄 4 3 2 9 第九章 感觉器官 2 1 3 第十章 神经系统 8 5 13 第十一章 内分泌 4 3 7 第十二章 生殖 2 1 3 机动 2 0 0 2 合计 50 30 10 90 四、考核要求 考核性质:考试课。 考试的方式及解释 (1)方式:采取线上、线下测试综合考核的方式进行总评。 (2)测试类型及考核目的: ①选择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别程度 例: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在( )A.口 B.胃 C.十二指肠和空肠 D.大肠 E.回肠 ②名词解释:重点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例:动作电位 ③简答题: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简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区别? ④论述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分析能力
例:试述机体急性出血时,可能出现哪些代偿性反应? 成绩构成及比例 考核时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比例分配平时成绩(50%线上+50%线下)*50%+期末考试 *50%,其中线上成绩根据:网络学习×50%+参加专题讨论数×30%+网上作业完成情况×20%。 总分=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 1期末成绩: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及格,满分为100分,占总评的50%; 2.平时成绩:线上、线下学习情况各占50% ①课程参与(36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线上、线下的面对面讨论和网上讨论中。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18分,缺席一次扣5分,两次扣10分,三次将无成绩,缺课需要当面或 发信息向任课教师请假。在线学习参与18分,要求学生在每次课堂前后提交预习报告和反思报告 本学期果程共有12次预习报告和12次反思报告,缺一次扣1分,未参加线上学习的,0分。 ②作业情况(56分):本课程共有14个单元20个测试,根学生随堂提问、实验报告的完成和在线学 习、测试情况,拟定 如下评价:在线问题讨论、在线测试(28分);随堂提问、实验报告的完成(28分) 考核标准:讨论5次以上,10分;1-5次,5分,0次讨论,0分 参加在线测试,完成4次以上测试,并完全正确,18分:完成1-3次测试,答案错误率<50%,12分: 参加测试,错误率>50%,8分;未参加测试,0分。 ③参加在线学习与平台系统使用的效果调查与意见反馈(8分) 考核标准:完成8分,未完成0分 注:作业晚交扣分:按时正确完成作业—满分;过截止日期交作业 —应得分的80%;晚交一周 无分。 成绩合格说明:如果成绩在60分以上,代表在线学习成绩合格;如果成绩在90分以上,代表优秀。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白生理学这门课程与医学的相互关系,理解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基本概念,以 及维持稳态调节的三种基本途径。同时能熟练应用生理学中几个常用的概念。 课程内容 一、兴奋性 二、人体与环境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 考核知识点 一、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 二、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三、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 四、控制系统的分类
例:试述机体急性出血时,可能出现哪些代偿性反应? 成绩构成及比例 考核时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比例分配:平时成绩(50%线上+50%线下)*50%+期末考试 *50%,其中线上成绩根据:网络学习×50%+参加专题讨论数×30%+网上作业完成情况×20%。 总分=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 1.期末成绩: 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及格,满分为100分,占总评的50%; 2.平时成绩:线上、线下学习情况各占50% ①课程参与(36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线上、线下的面对面讨论和网上讨论中。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18分,缺席一次扣5分,两次扣10分,三次将无成绩,缺课需要当面或 发信息向任课教师请假。在线学习参与18分,要求学生在每次课堂前后提交预习报告和反思报告, 本学期课程共有12次预习报告和12次反思报告,缺一次扣1分,未参加线上学习的,0分。 ②作业情况(56分):本课程共有14个单元20个测试,根学生随堂提问、实验报告的完成和在线学 习、测试情况,拟定 如下评价:在线问题讨论、在线测试(28分);随堂提问、实验报告的完成(28分) 考核标准:讨论5次以上,10分;1-5次,5分,0次讨论,0分 参加在线测试,完成4次以上测试,并完全正确,18分;完成1-3次测试,答案错误率<50%,12分; 参加测试,错误率>50%,8分;未参加测试,0分。 ③参加在线学习与平台系统使用的效果调查与意见反馈(8分) 考核标准:完成8分,未完成0分 注:作业晚交扣分:按时正确完成作业——满分;过截止日期交作业——应得分的80%;晚交一周 ——无分。 成绩合格说明:如果成绩在60分以上,代表在线学习成绩合格; 如果成绩在90分以上,代表优秀。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白生理学这门课程与医学的相互关系,理解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基本概念,以 及维持稳态调节的三种基本途径。同时能熟练应用生理学中几个常用的概念。 课程内容 一、兴奋性 二、人体与环境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 考核知识点 一、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 二、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三、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 四、控制系统的分类
考核要求 一、兴奋性 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 二、人体与环境 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 熟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掌握: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 复习思考题 1.兴奋与兴奋性有何区别?反应与反射有何区别? 2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3.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4.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人体的生理活动是在细胞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明白:(1)细胞代谢及活 动过程中,各类大小不一物质进出细胞膜中几种跨膜物质转运的原理、特点及其意义,(2)生物电 信号是体内神经和肌肉等组织活动时产生的本质变化以及信号传送的一种基本形式。(3)运动神经 兴奋如何传递给骨骼肌细胞,从而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课程内容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 细胞的信号传导功能(简单介绍)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考核知识点 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基本原理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考核要求 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
考核要求 一、兴奋性 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 二、人体与环境 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 熟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掌握: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 复习思考题 1.兴奋与兴奋性有何区别?反应与反射有何区别? 2.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3.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4.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人体的生理活动是在细胞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明白:(1)细胞代谢及活 动过程中,各类大小不一物质进出细胞膜中几种跨膜物质转运的原理、特点及其意义。(2)生物电 信号是体内神经和肌肉等组织活动时产生的本质变化以及信号传送的一种基本形式。(3)运动神经 兴奋如何传递给骨骼肌细胞,从而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课程内容 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的信号传导功能(简单介绍)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考核知识点 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基本原理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考核要求 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
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和转运特点以 及应用。熟悉: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的概念和应用。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掌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它们形成的机制。(2)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及其传导 机制。(3)局部反应及其特点。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熟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散2.主动转运3.继发性主动转运4极化5.去极化6复极化7超极化8终板电位9.兴奋收缩 联 二、简答题 1.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试述Na+-K+泵的本质及其生理意义。 3.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4.试述动作电位及其特点和形成机制 5.阈刺激和阈电位有何区别和联系? 6.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何区别和联系? 7.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8.用滑行学说解释肌肉的收缩基本过程。 第四章血液循环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心脏活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各类血管的生理作用;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 影响因素;以及神经、体液因素对循环系统功能调节的生理作用和意义。 课程内容 一、心脏生理 二、血管生理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四、器官循环 考核知识点 一、心脏生理 (3)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和转运特点以 及应用。熟悉: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的概念和应用。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掌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它们形成的机制。(2)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及其传导 机制。(3)局部反应及其特点。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熟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 3.继发性主动转运 4.极化 5.去极化 6.复极化 7.超极化 8.终板电位 9.兴奋-收缩 耦联 二、简答题 1.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试述Na+ –K+ 泵的本质及其生理意义。 3.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4.试述动作电位及其特点和形成机制。 5.阈刺激和阈电位有何区别和联系? 6.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何区别和联系? 7.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8.用滑行学说解释肌肉的收缩基本过程。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心脏活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各类血管的生理作用;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 影响因素;以及神经、体液因素对循环系统功能调节的生理作用和意义。 课程内容 一、心脏生理 二、血管生理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四、器官循环 考核知识点 一、心脏生理 (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心肌的生理特性:(3)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以及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4)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