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在高处 哲学家说,灵魂和肉体,就像锋利和刀刃一样须臾不可分离 诗人却说,灵魂在高处。 个理性,一个感性;一个抽象,一个形象。虽没有高下之分,诗人也不以探索真理为己任, 然而,“灵魂在高处”揭示的真理却赤裸得令人心灵颤抖。 你可能身处逆境,地位卑下,生活于坎坷困顿之中,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没有出头之日,甚 至像《复活》中的玛丝洛娃那样遭逢巨大的不幸,身陷囹圄,但只要你葆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 只要你有灵魂在高处,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人 相反,像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其人虽身居高位,享受着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出有宝马香 车,入有华屋美人,甚至接受着顶礼膜拜,但心灵却极为卑劣、低下、阴暗,这样的人,其灵魂 只能在猪圈里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保持心灵的高度,远比保持身份的高度要艰难 为人一世,提升灵魂的高度,远比提升身份的高度更重要。因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以 灵魂的高度来衡量的 人们常用高贵来形容心灵,然而,高贵只是定性分析,高处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它简 单,让我们很容易就掂出斤量:它形象,让我们一下子就看见了天堂和地狱;它直观,让纯洁的 灵魂仰之弥高,让丑恶的灵魂无地自容。(《今晚报》吉善玉文) 你还有多少愉快
灵魂在高处 哲学家说,灵魂和肉体,就像锋利和刀刃一样须臾不可分离。 诗人却说,灵魂在高处。 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一个抽象,一个形象。虽没有高下之分,诗人也不以探索真理为己任, 然而,“灵魂在高处”揭示的真理却赤裸得令人心灵颤抖。 你可能身处逆境,地位卑下,生活于坎坷困顿之中,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没有出头之日,甚 至像《复活》中的玛丝洛娃那样遭逢巨大的不幸,身陷囹圄,但只要你葆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 只要你有灵魂在高处,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人。 相反,像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其人虽身居高位,享受着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出有宝马香 车,入有华屋美人,甚至接受着顶礼膜拜,但心灵却极为卑劣、低下、阴暗,这样的人,其灵魂 只能在猪圈里。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保持心灵的高度,远比保持身份的高度要艰难。 为人一世,提升灵魂的高度,远比提升身份的高度更重要。因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以 灵魂的高度来衡量的。 人们常用高贵来形容心灵,然而,高贵只是定性分析,高处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它简 单,让我们很容易就掂出斤量;它形象,让我们一下子就看见了天堂和地狱;它直观,让纯洁的 灵魂仰之弥高,让丑恶的灵魂无地自容。(《今晚报》吉善玉 文) 你还有多少愉快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文森特?皮尔博士就提出,人们每天感觉心情愉 快的时间已经大大的缩短了,从以往的每天平均三分之一的时间,退减到了每天只有五分之一的时 间。这是泛指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群。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又有了很 大的提高但人们每天感觉心情愉快的时间却更少了平均还不到每天的九分之 越来越缺少愉快,已经成了全人类的一个通病。2000年初,个国际研究调查组织对25个经济 发达国家进行的一项“你是否每天都很愉快”的抽样调查表明60%以上的人,已经做不到每天都有 愉快的感觉了。其中20%的人,明确表示“我每天都不愉快。”甚至有人强调说“我不知道怎样才能 愉快。我就是不愉快! 是的愉快的感觉,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仔细想想在简单生活的年代我们曾经每天都有愉 快的体验我们大声的欢笑在街上吹起口哨哼起歌。现在这些出自自然、发自内心的快乐真是太 少了。甚至许多人,几天也找不到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情。于是也就出现了“找乐”的现象。既然自 然的愉快没有了,人们就花钱去找一些乐子来代替。找乐”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人不得已的一项内容 不愉快的人多种多样各有各的内在因素。从大面上看,似乎是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感觉到愉快、 或知足的事情,但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的问题。主要是人们在情感上无法放松,想得到的 东西太多。这就破坏了人们内在的自然成分打破了人们的许多规律。每个人心中的压抑感都大大 地増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被经济社会的浪潮一再地拔高:没有房子想房子有了房子的还想要大 房子有了大房子,发现还有更大的房子有了更大的房子发现还有更好的房子。没有私人汽车想私 人汽车,有了私人汽车发现还有那么多比自己的私车更好的私车。这一切都深深地压在人们的心 里,使人比以往更加贪婪,更加不满足,而心情反而变得很糟,很坏,十分的脆弱。向四周看,和别人比较 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方式,越来越无法摆脱。你一个月挣3000元我就要想 法挣到5000元不然心理就不平衡。人们都在如此地拼命都在为一个“外物”而活着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活中老是没有“完美”。你已经很有钱了,可总还有比你更有钱的。你已经 生活得很不错了,可比你生活好的人又有的是。于是你还是愉快不起来。失败者会感到悲观成功者 也会感到悲观。因为这样比来比去成功者也就沦为了失败者人家失败了还有几百万元。你是成 功者,也不过几十万元。这样一比你反而觉得耻辱、不如人根本高兴不起来。天长日久,这就成了 种心理上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文森特?皮尔博士就提出,人们每天感觉心情愉 快的时间已经大大的缩短了,从以往的每天平均三分之一的时间,退减到了每天只有五分之一的时 间。这是泛指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群。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又有了很 大的提高,但人们每天感觉心情愉快的时间却更少了,平均还不到每天的九分之一。 越来越缺少愉快,已经成了全人类的一个通病。2000 年初,一个国际研究调查组织,对 25 个经济 发达国家进行的一项“你是否每天都很愉快”的抽样调查表明,60%以上的人,已经做不到每天都有 愉快的感觉了。其中 20%的人,明确表示“我每天都不愉快。”甚至有人强调说:“我不知道怎样才能 愉快。我就是不愉快!” 是的,愉快的感觉,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仔细想想,在简单生活的年代,我们曾经每天都有愉 快的体验,我们大声的欢笑,在街上吹起口哨,哼起歌。现在这些出自自然、发自内心的快乐真是太 少了。甚至许多人,几天也找不到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情。于是,也就出现了“找乐”的现象。既然自 然的愉快没有了,人们就花钱去找一些乐子来代替。“找乐”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人不得已的一项内容。 不愉快的人多种多样,各有各的内在因素。从大面上看,似乎是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感觉到愉快、 或知足的事情,但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的问题。主要是人们在情感上无法放松,想得到的 东西太多。这就破坏了人们内在的自然成分,打破了人们的许多规律。每个人心中的压抑感都大大 地增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被经济社会的浪潮一再地拔高:没有房子,想房子,有了房子的,还想要大 房子,有了大房子,发现还有更大的房子,有了更大的房子,发现还有更好的房子。没有私人汽车,想私 人汽车,有了私人汽车,发现还有那么多比自己的私车更好的私车。这一切,都深深地压在人们的心 里,使人比以往更加贪婪,更加不满足,而心情反而变得很糟,很坏,十分的脆弱。向四周看,和别人比较, 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方式,越来越无法摆脱。你一个月挣 3000 元,我就要想 法挣到 5000 元,不然心理就不平衡。人们都在如此地拼命,都在为一个“外物”而活着。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活中老是没有“完美”。你已经很有钱了,可总还有比你更有钱的。你已经 生活得很不错了,可比你生活好的人又有的是。于是你还是愉快不起来。失败者会感到悲观,成功者 也会感到悲观。因为这样比来比去,成功者也就沦为了失败者,人家失败了,还有几百万元。你是成 功者,也不过几十万元。这样一比,你反而觉得耻辱、不如人,根本高兴不起来。天长日久,这就成了 一种心理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