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情况 DSMV(2013年): 美国12个月患病率:12% 国际患病率:1.1%-1.8% 成人期: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儿童期:男性更易受影响 美国英国(APA,2000; Comer,2002) 终生患病率2% 成年男女比例基本接近 儿童男女比例为2:1( Hanna,1995) 中国12个地区(1982年): 15-59岁人口中患病率:0.03% 门诊就诊神经症中占19.02% 成田(1995)终生患病率2-3 Karno(?)人口比率中3%
流行病学情况 ➢DSM-V(2013年): •美国12个月患病率:1.2% •国际患病率:1.1%-1.8% •成人期: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儿童期:男性更易受影响 ➢美国英国(APA, 2000; Comer,2002) •终生患病率2% •成年男女比例基本接近 •儿童男女比例为2:1(Hanna,1995) ➢中国12个地区(1982年): •15-59岁人口中患病率:0.03% •门诊就诊神经症中占19.02% 成田(1995)终生患病率2-3% Karno(?)人口比率中3% 6
流行病学情况 Horwath E weissman MM. 2000) 表1强迫症男女患病率及发病年龄(一项跨国研究) 年发病率平均发病年龄男性终生患病率女性终生患病率女性/男性 地区终生患病率(SE) (SE) (SE) 终生患病率 美国 2.3(0.15) 1.3(0.1) 26.2(11.6) 2.8(0.22 1.7(0.20) 埃德蒙顿2.3(0.32) 1.40.25) 21.9(7.2) 2.7(0.45) 2.0(0.46) 波多黎各2.5(0.46) 1.8(0.39) 35.5(13.6) 2.7(0.62) 2.3(0.68) 1.2 慕尼黑 2.1(0.6) 1.6(0.57)30.6(13.8) 1.9(0.86) 2.5(1.02) 0.8 台湾 0.7(0.10) 0.4(0.07) 34.6(14.4 0.9(0.16) 0.5(0.11) 1.8 朝鲜 1.9(0.21) 1.1(0.17) 29.8(11.5) 2.0(0.31) 1.7(0.20) 新西兰 2.2(0.42) 1.1(0.31) 27.2(9.7) 3.40.65) 0.9(0.46)
流行病学情况 ( Horwath E & weissman MM, 2000) 7
预后不良的情况 1.童年期起病; 2病前人际关系社会功能差; 3.症状怪异; 4.伴有抑郁症状; 5.有强迫性人格 预后良好 病前人格健康,社会及职业适应良好,起病有 明显的诱因,症状呈发作性
预后不良的情况 1.童年期起病; 2.病前人际关系社会功能差; 3.症状怪异; 4.伴有抑郁症状; 5.有强迫性人格 8 病前人格健康,社会及职业适应良好,起病有 明显的诱因,症状呈发作性 预后良好
强迫症的发症契机 发症年龄:青年期、成年期早期。也有儿童期确 诊的病例,平均起病年龄195岁(美国) 性别特点( Noshirvani et a,1991,DSMV): 平均男性发病年龄比女性早,约25%的男性在10 岁前起病, 男性以确认强迫,被禁止的想法和对称性为多 女性以洗净强迫为多 发症契机(成田,1994) 男性多与学业成绩、升学就业等竞争性环境、 事业上的挫折,过度疲劳等有关 女性多与异性关系、结婚、怀孕、生育、家 庭内纠纷等有关
强迫症的发症契机 发症年龄:青年期、成年期早期。也有儿童期确 诊的病例,平均起病年龄19.5岁(美国) 性别特点(Noshirvani et al, 1991,DSM-V): •平均男性发病年龄比女性早,约25%的男性在10 岁前起病, •男性以确认强迫,被禁止的想法和对称性为多 •女性以洗净强迫为多 发症契机(成田,1994): •男性多与学业成绩、升学就业等竞争性环境、 事业上的挫折,过度疲劳等有关 •女性多与异性关系、结婚、怀孕、生育、家 庭内纠纷等有关 9
强迫症的其他特点 ●30%有OCD的个体终身患有抽动障碍。特别是儿 童期起病的男性最为常见。 绝大多数有OCD的个体既有强迫思维又有强迫行 为。二者有直接的联系。 强迫症状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在成年人的病程 中相对稳定。 ●患者经常有超过一个维度的症状 ●有回避社交情境,行为退缩的表现。 ●不经治疗病程通常是慢性的。成年人40年后缓解 率为20%,儿童期青春期起病的个体40%到成年早 期有所缓解,大部分可能终身不能缓解。 儿童与成年人的症状模式有所不同
强迫症的其他特点 ⚫ 30%有OCD的个体终身患有抽动障碍 。特别是儿 童期起病的男性最为常见。 ⚫ 绝大多数有OCD的个体既有强迫思维又有强迫行 为。二者有直接的联系。 ⚫ 强迫症状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在成年人的病程 中相对稳定。 ⚫ 患者经常有超过一个维度的症状。 ⚫ 有回避社交情境,行为退缩的表现。 ⚫ 不经治疗病程通常是慢性的。成年人40年后缓解 率为20%,儿童期青春期起病的个体40%到成年早 期有所缓解,大部分可能终身不能缓解。 ⚫ 儿童与成年人的症状模式有所不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