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 在自已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 场呢?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分析典故的含义” 这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更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每个典故涉及的内容设计成若干小问题,采用层层剥离法 渐渐拂去每个典故表面的迷雾,让学生自已发现作者的用意。 如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再做总结 师: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 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 孙权的赞叹,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 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流露出什么感情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 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倇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结果是大败而归。作者主张北伐啊,但他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 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 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 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 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 场呢?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分析典故的含义”。 这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更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每个典故涉及的内容设计成若干小问题,采用层层剥离法, 渐渐拂去每个典故表面的迷雾,让学生自已发现作者的用意。 如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再做总结。 师: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 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 孙权的赞叹,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 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流露出什么感情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 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结果是大败而归。作者主张北伐啊,但他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 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 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 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凭谁问,一?”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虽满怀爱国热情,可 是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 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五)总结:(3分钟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 用来“伤今”的。(板书:伤今)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的。下面让学生齐背 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然后让学生回忆上节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 壁怀古》。 (六)作业: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 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分析:这个作业其实就是比较阅读。比较鉴赏,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鉴赏活动,对作品的内容,写作意图背景等进 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鉴别作品的异同或高下,从而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 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一—怀古 伤今——悲愤 这样设计,突出用典的特点,突出了怀古的主题,突出了伤今的目的 七、效果预估: 这节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突破难点时,每个典故又设计了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渐进式思 考,所设问题师生互动性强,很好的体现教师主导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每个问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小组 间组织抢答比赛,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充分参与,求知欲强,应该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六国论》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六国论》。 说教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 赏析示例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 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 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 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 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 好范例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 “凭谁问,---?”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已呢?虽满怀爱国热情,可 是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 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五)总结:(3 分钟)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 用来“伤今”的。(板书:伤今)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的。下面让学生齐背 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然后让学生回忆上节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 赤 壁怀古》。 (六)作业: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 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 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分析:这个作业其实就是比较阅读。比较鉴赏,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鉴赏活动,对作品的内容,写作意图背景等进 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鉴别作品的异同或高下,从而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 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怀古--- -----伤今-------悲愤 这样设计,突出用典的特点,突出了怀古的主题,突出了伤今的目的。 七、效果预估: 这节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突破难点时,每个典故又设计了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渐进式思 考,所设问题师生互动性强,很好的体现教师主导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每个问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小组 间组织抢答比赛,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充分参与,求知欲强,应该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六国论》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六国论》。 一、 说教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 赏析示例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 30 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 18 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 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 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 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 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了 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 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2、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 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出示战国征战图片以及六国、北宋地图,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了解时代背景。 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引导学生分4组硏 读课文,互相质疑、析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课堂时间及学生的精力有限,文言文中一些重要字、词、句式,学生很难准确地掌握,因此在教 学中点拨或者扼要得讲析也是很必要的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文言文工具书来了解课文大意、重要实词、虚词 的含义:合作探究分为4个小组竞赛,大约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课文,具体任务包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重点实词虚词释 义: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翻译课文: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文言 文阅读能力,体现出了团队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 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 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 (二)苏洵简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了 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 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2、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 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 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出示战国征战图片以及六国、北宋地图,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了解时代背景。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引导学生分 4 组研 读课文,互相质疑、析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课堂时间及学生的精力有限,文言文中一些重要字、词、句式,学生很难准确地掌握,因此在教 学中点拨或者扼要得讲析也是很必要的。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文言文工具书来了解课文大意、重要实词、虚词 的含义;合作探究分为 4 个小组竞赛,大约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课文,具体任务包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重点实词虚词释 义;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翻译课文;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文言 文阅读能力,体现出了团队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 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 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 (二)苏洵简介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补充 苏洵,(1009—10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眉山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 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大器晚成的苏洵,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 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 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 中的第8篇 (三)时代背景(略) 出示战国地图,北宋地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介绍战国风云及北宋国情,教师补充 1、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3)、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 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败多 胜少,致使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大量纳银、纳绢。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 来了无穷的祸患。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 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 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2、请4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中心论点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整体把握便于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散文的主旨) (五)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1、重点实词虚词释义;2、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3、翻译课文;4、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调控课堂的速度,并应在教室适时走动,来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集 中点拨、讲解。) (六)赏析课文,突破难点 探究1、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 比较因割地贿赂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诸侯赂秦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结果(“有限”与“无餍”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探究2、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国赵国为什么灭亡? 齐与赢不助五国 燕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洎牧以谗诛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补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眉山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 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大器晚成的苏洵,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 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 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 中的第 8 篇。 (三)时代背景(略) 出示战国地图,北宋地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介绍战国风云及北宋国情,教师补充。 1、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 290 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 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 275 年魏割温予秦 。 前 273 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 230 年灭韩 前 225 年灭魏 前 223 年灭楚 前 222 年灭赵、灭燕 前 221 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 269 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 257 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 247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 233 年 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 232 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败多 胜少,致使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大量纳银、纳绢。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 来了无穷的祸患。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 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 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 2、请 4 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整体把握便于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散文的主旨) (五)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1、重点实词虚词释义;2、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3、翻译课文;4、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调控课堂的速度,并应在教室适时走动,来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集 中点拨、讲解。) (六)赏析课文,突破难点 探究 1、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 比较因割地贿赂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诸侯赂秦 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结果(“有限”与“无餍”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探究 2、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国赵国为什么灭亡?.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探究3、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七)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 (6)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7)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B、以地事秦 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C、义不赂秦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六、说板书 六国论 苏洵 中心论点 分论点 六国破灭 (1)赂秦而力亏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写作意图一 一借古讽今 (突出中心论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强调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解决难点。板书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内容。) 《六国论》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苏洵在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 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 道。文章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学 生对国家兴亡的深入思考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 3、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七)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六、说板书 六国论 苏洵 中心论点 分论点 总 --------------------分 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突出中心论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突出教学重点。 强调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解决难点。板书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内容。) 《六国论》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苏洵在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 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 道。文章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学 生对国家兴亡的深入思考。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 “日”“月”,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