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温馨提示 1、本语文试卷,设为四大板块,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作答,注意书写规范,认真推敲揣 摩,还要深思明辨,充分施展才能,考试后不留遗憾! 2、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4分)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著地追求着真善美,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 随意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的ge ()浅。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_个美丽的主题的原因∷在生 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1)请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加点字“趋”的读音 (1分) (2)根据读音写出汉字ge( )浅。(1分) (3)填人选段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莫名其妙B.明知故问C.行云流水D.高山仰止 (4)选段画横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空白处。(1分) 2.走进名著。(4分) 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 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 》, 3.下面是以“不要等到…”为话题的一段话,请顺着思路在横线上续写。(4分) 不要等到孤独时才想起朋友;不要等到失败时才去想起他人的忠告。 4.下表是某网站对1000名不同年龄段学生通讯方式的调查,请你仔细阅读此表并写出从 表中你得到的两点结论。(4分)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11页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1 页) 九 年 级 语 文 测 试 卷 温馨提示: 1、本语文试卷,设为四大板块,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作答,注意书写规范,认真推敲揣 摩,还要深思明辨,充分施展才能,考试后不留遗憾! 2、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 5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30 分) 1.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4 分)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著地追求着真善美,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 随意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的 gē ( )浅。 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的原因:在生 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1)请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加点字“趋.”的读音: (1 分) (2)根据读音写出汉字 gē( )浅。(1 分) (3)填人选段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分) A.莫名其妙 B.明知故问 C.行云流水 D.高山仰止 (4)选段画横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空白处。(1 分) 2. 走进名著。(4 分) 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 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 铁 是 怎 样 炼 成 的 》, 我 们 能 领 悟 到 人 生 的 真 谛 和 生 命 的 意 义 ; 读 《 》, ;读 《 》, 。 3. 下面是以“不要等到……”为话题的一段话,请顺着思路在横线上续写。(4 分) 不要等到孤独时才想起朋友;不要等到失败时才去想起他人的忠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 下表是某网站对 1000 名不同年龄段学生通讯方式的调查,请你仔细阅读此表并写出从 表中你得到的两点结论。(4 分)
查 对 中学生 大学生 研究生 方 固定电话 85.36% 97.46% 95.52% 移动电话 13.43% 33.04% 97.58% E-mail 15.87 98.54% 书信 31.78% 30.45% 27.43% 结论 结论 5.古诗款写。(12分) (1) 览众山小。(2) 江春入旧年 (3) 柳暗花明又一村 ,随风直到夜郎西。 (5)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对离别人祝福的句子 是 (6)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佳句 是 (7)李商隐的《无题》运用形象的比喻和谐音双关的字眼,把坚贞不渝,死而后 已的真挚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绝唱”的句子 是 (8)《使至塞上》这首边塞诗中,最能体现作者王维“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次使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 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 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7-16题。(27分) 甲)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 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 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11页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1 页) 中学生 大学生 研究生 固定电话 85.36% 97.46% 95.52% 移动电话 13.43% 33.04% 97.58% E-mail 15.87% 55.89% 98.54% 书信 31.78% 30.45% 27.43% 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古诗默写。(12 分) (1)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 ,江春入旧年。 (3)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4)_________________ __,随风直到夜郎西。 ( 5 ) 苏 轼 的 《 水 调 歌 头 》 中 表 达 对 离 别 人 祝 福 的 句 子 是: , 。 ( 6 ) 晏 殊 的 《 浣 溪 沙 》 中 被 誉 为 “ 天 然 奇 偶 ” 的 佳 句 是: , 。 (7)李商隐的《无题》运用形象的比喻和谐音双关的字眼,把坚贞不渝,死而后 已 的 真 挚 爱 情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成 为 “ 千 古 绝 唱 ” 的 句 子 是 , 。 (8)《使至塞上》这首边塞诗中,最能体现作者王维“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 , 。 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选出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 )(2 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次使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 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 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 篇。 二、阅读理解(60 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 7-16 题。(27 分) (甲) 秋 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 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 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 调 查 通讯 对象 方式
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百川灌河 东面而视 旋其面目_轻伯夷之义 8.翻译下面句子。(2分)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9.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3分)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 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 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 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 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 煕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 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亦忧,退亦忧 B、号呼而转徙 人不知而不愠 C、积于今六十岁矣 岁之犯死者二焉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4分) 久已病矣_ 死者相藉 时而献焉 以尽吾齿 12.第(1)段文字引述的是蒋氏悲痛的哭诉,表明全段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 (2分) 13.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 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2分)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5.“蒋氏大戚”,蒋氏为何“大戚”?而“余闻而愈悲”,我为什么悲?(4分)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3页(共11页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1 页) 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 分) 百川灌.河 东面.而视 旋.其面目 轻.伯夷之义 8.翻译下面句子。(2 分)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9.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3 分) (乙)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 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 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 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 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 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 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号呼而.转徙 人不知而.不愠 C、积于今六十岁矣 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4 分) 久已病矣 死者相藉 时而献焉 以尽吾齿 12.第(1)段文字引述的是蒋氏悲痛的哭诉,表明全段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 (2 分) 13.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 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 10 字)。(2 分)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5.“蒋氏大戚”,蒋氏为何“大戚”?而“余闻而愈悲”,我为什么悲?(4 分)
16.如果你是“观人风者”,看到《捕蛇者说》后会有何感想?(提示:可从蒋氏、作者、朝 廷、观人风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感想。)(3分)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谷17-21题。(20分) 山的呼唤 琼瑶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 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 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 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 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 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岀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 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 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 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 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 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 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 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 “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 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 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 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 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 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 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 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4页(共11页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1 页) 16.如果你是“观人风者”,看到《捕蛇者说》后会有何感想?(提示:可从蒋氏、作者、朝 廷、观人风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感想。)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 17--21 题。(20 分) 山 的 呼 唤 琼 瑶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 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 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 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 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 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 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 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 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 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 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 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 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 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 “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 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 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 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 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 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 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 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
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 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 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 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 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0)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 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改动)本文写于1970.5.17 17.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6分) ①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配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蕙稚的 梦。(4分) ②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2分) 18.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 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4分) ①白天的玉山: ②夜晚的玉山 19.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 20.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句并作简要分析 (3分) 21.试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5页(共11页)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1 页) 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 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 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 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 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0)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 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改动)本文写于 1970.5.17 17.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6 分) ①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 梦。(4 分) ② 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2 分) 18.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 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4 分) ①白天的玉山: ②夜晚的玉山: 19.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4 分) 20.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句并作简要分析。 (3 分) 21.试概括本文的主旨。(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