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侧齿面的误差的综合结果有关,只适用于一般和较低精度齿轮的传动功能姕求。此外,由 实际测量方法可以看出,径向综合误差和径向跳动只反映齿面对齿轮轴线的径向位置误差, 而直接影响齿轮传动精度的是其切向位置误差。例如,用分度法切齿时,只要刀具与被切齿 坯轴线的径向相对位置不变,就不会造成齿轮的径向综合误差或齿圈径向跳动。而分度机构 的分度误差则会导致齿面的圆周分布(切向位置)误差,从而直接影响齿轮的传动精度。 第三节齿轮配合 一合酒装 正用非工作快 线平行度等,也会影响侧隙的均匀性。 本节中所介绍的精度指标均由GB/Z18620.2-2002规定. 一、侧隙 齿轮传动的侧隙可以分为:法向侧隙,、圆周侧隙,和径向侧隙, 法向侧隙,是装配好的齿轮副的工作齿面相互接触时,非工作齿面间的最小距离:圆 周侧隙,是装配好的齿轮副中的一个齿轮固定时,另一齿轮所能转动的节圆弧长:径向侧隙 关明☒0时三买乙中烈面E眼山州x阳H5山a用三窗 1.=1.c05 (5-11) ;=i/2tan0w 为了保证传动的正常工作,必须规定足够大的最小侧隙(例如)。由于较大侧隙不 会影响齿轮传动的功能,所以通常不规定最大侧隙(例如j,x)。 径向 分度因 图515二种侧隙之间的关系 图5-16齿厚偏差与公差 二、齿厚 为了保证获得合理的侧隙,主要应控制齿轮的齿厚精度。通常,在设计时规定齿厚的偏 差(上偏差E、下偏差E)作为齿厚偏差E允许变化的界限值. 齿厚偏差E是实际齿厚S与理论齿厚S,之差。理论齿厚是互啮齿轮在理论中心距下 实现尤侧隙啮合时的齿厚,它可按式5-12、式5-13计算。 对外齿轮5。=m,号+2ana,) (5-12)
对内齿轮S。=m,(亏-2ana) (5-13) 则En-S。-S (5-14) 实际齿厚S是通过测量得到的齿厚(参考第八章第四节),齿厚在测量时以齿顶圆为基 准。 由于齿轮传动必须保证有侧隙,因此实际齿厚必须小于理论齿厚,即齿厚上、下偏差均 应为负值。要求满足式5-15。 E.≤E≤E (5-15) 与尺寸公差相似,齿厚公差工等于齿厚上、下偏差之差,它是实际齿厚的允许变动量, 如图5-16所示 T=E, -E (5-16) 对于斜齿轮,齿厚应在法向平面内测量 三、公法线 齿厚偏差也可以通齿轮的公去线长度来控制 公法线是浙开线齿轮任两个异侧齿面的公共法线,即基圆的切线。跨k个齿的公法线长 度等于( 二个基圆齿距与1个基圆齿厚之和。所以,可以规定公法线偏差(上偏差E 下偏差E,)作为公法线长度偏差E.允许变化的界限值,从而间接控制齿厚偏差。 公法线长度偏差E,是公法线的实际长度W。与其理论长度形,之差。跨k个齿的公法线 长度形可按式5-17计算。 W m,cosa,[(k-0.5)z+zinva,+2tanax] (5-17) 则En=W。-W (5-18) 跨齿数k的选择应使公法线与两异侧齿面在分度圆附近相交。 图5-17公法线K度偏差与公差 图5-18实际中心距和轴线平行度误差 公法线长度偏差可以由齿厚偏差计算得到(式5-19). E.=E cosa (5-19) 显然,公法线长度偏差也都是负值。要求满足式5-20。 E≤E≤E (5-20) 公法线长度公差T可按式5-21计算 Ti=Em-E=T cosa (5-21) 公法线长度偏差与公差如图5-17所示。公法线长度误差由基圆齿距偏差造成。可以用 公法线千分尺进行测量。因为其测量不以齿顶圆定位,测量精度较高,是比较理想的侧隙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