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熟悉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与方法。2、掌握岩土工程性质的实验测试方法以及处理地下工程与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技术方法,具备处理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3、掌握动力地质作用原理以及应用该原理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和防治措施的技术方法,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制定不良地质现象防治方案的能力。4、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现状、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六、责任认定:大纲制定(修订)者:李昌存.大纲审定者:马亚杰大纲批准者:韩秀丽.大纲责任校对:刘科.制定(修订)日期:2006.1.12《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资源勘查工程)1、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学2、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3、课程编号:0520244、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5、总学时:306、适用对象:资源勘查工程本科7、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力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文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从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工程地质学还与工程应用技术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等有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地质类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能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学生掌握对不同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学会初步分析土体和岩体的分类及其稳定性,掌握区域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对专门工程地质学后期研究有一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环节课#时安排习题讨论实验讲课上机其它合计课程设计课课课24630
1、熟悉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与方法。 2、掌握岩土工程性质的实验测试方法以及处理地下工程与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技 术方法,具备处理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3、掌握动力地质作用原理以及应用该原理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和防治措施的技术方 法,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制定不良地质现象防治方案的能力。 4、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现状、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 六、责任认定 . 大纲制定(修订)者:李昌存 . 大纲审定者:马亚杰 . 大纲批准者:韩秀丽 . 大纲责任校对: 刘科 . 制定(修订)日期:2006.1.12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资源勘查工程) 1、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学 2、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 3、课程编号:052024 4、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5、总学时:30 6、适用对象:资源勘查工程本科 7、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力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 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从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 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工程地质学还与工程应用技术科 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等有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地质类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能掌握工程地质学 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学生掌握对不同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学会初步分析土 体和岩体的分类及其稳定性,掌握区域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对专门工程地质学后期 研究有一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 课 讨论 课 实验 课 上机 课程设计 其它 合计 24 6 30
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内容。第二部分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自的与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土的形成及特征,土的颗粒级配。内容与重点)掌握王层与土体的概念,土的粒组划分。粒度成分的测定方法及表示方法。土的三大基本特征。土的矿物成分类型。比表面积概念重点明确土的粒组划分标准,重点掌握粒的累积曲线表示方法。第三部分土的物理性质(建议学时数:4学时)【自的与要求】掌握土的三相草图,主的基本试验指标及导出指标,了解土的物理性质。【内容与重点】了解土的三相体系,能画出土的三相示意图。掌握三个基本物理性质指标,能独立导出其他指标。理解孔隙比与孔隙率的适用范围。第四部分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工程分类(建议学时数:4学时)【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岩体的结构特征包括结构面和结构体。结构面的三种不同分类。结构面的产状、密度形态等。结构面的分级及其特征。软弱夹层的概念。泥化夹层的六个特征。岩体的结构类型划分。岩体的变形性质。岩体的剪切强度。【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爬坡效应的概念。记忆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区别法向变形与剪切变形特性。了解某些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参数。能用应力、应变、泊松比、模量、刚度等物理参数表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第五部分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建议学时数:6学时)【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活断层的基本特征。活断层的野外鉴别。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能动断层的概念。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波的性质。地震震级的定义。烈度的概念。识别等震线图。震级与烈度的划分。震源机制解的概念。我国地震的分布及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地震效应。反应谱法。地震影响系数。震级与断层的关系。【内容与重点】能够指出活断层与能动断层的不同。掌握活断层野外鉴别方法,理解地震的形成机理。区别远震与近震对地震震级的不同计算方法。了解面波与体波的不同特征。通过震源机制解可以分析区域活断层活动情况。掌握震源机制的单力偶和双力偶模式。理解阻尼与阻尼比的不同。第六部分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建议学时数:4学时)【(自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斜坡的组成要素。斜坡中应力状态变化,斜坡形成前与形成后的应力变化特征。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斜坡变形的三种型式。崩塌的定义及形成条件。滑坡的概念及分类。内容与重点加深对斜坡应力中应力分布的认识,掌握初步的计算方法。理解崩塌的运动学特征。认识滑坡活动的阶段性。掌握滑坡形成的必备条件。掌握典型土质和岩质滑坡的力学及算法。重点掌握滑坡的防治原则及一般方法。引用”龙山工程滑坡实例”加深对滑坡的认识,进而了解滑坡治理的一般方法及原则。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斜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滑坡的预测预报。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重点掌握地下洞室应力分布特征,应用普氏理论分析稳定性,抗力系数的计算确定
第一部分 绪论(2学时)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 【内容与重点】 重点掌握五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内容。 第二部分 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土的形成及特征,土的颗粒级配。 【内容与重点】掌握土层与土体的概念,土的粒组划分。粒度成分的测定方法及表示方 法。土的三大基本特征。土的矿物成分类型。比表面积概念重点明确土的粒组划分标准, 重点掌握土粒的累积曲线表示方法。 第三部分 土的物理性质(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掌握土的三相草图,土的基本试验指标及导出指标,了解土的物理性 质。 【内容与重点】了解土的三相体系,能画出土的三相示意图。掌握三个基本物理性质指 标,能独立导出其他指标。理解孔隙比与孔隙率的适用范围。 第四部分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工程分类(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岩体的结构特征包括结构面和结构体。结构面的三种不同 分类。结构面的产状、密度形态等。结构面的分级及其特征。软弱夹层的概念。泥化夹层 的六个特征。岩体的结构类型划分。岩体的变形性质。岩体的剪切强度。 【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爬坡效应的概念。记忆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区别法向变形与 剪切变形特性。了解某些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参数。能用应力、应变、泊松比、模量、刚度 等物理参数表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第五部分 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建议学时数:6学时) 【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活断层的基本特征。活断层的野外鉴别。活断层区的建筑 原则。能动断层的概念。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波的性质。地震震级的定义。烈度的概念。识 别等震线图。震级与烈度的划分。震源机制解的概念。我国地震的分布及地震地质的基本 特征。地震效应。反应谱法。地震影响系数。震级与断层的关系。 【内容与重点】能够指出活断层与能动断层的不同。掌握活断层野外鉴别方法,理解地 震的形成机理。区别远震与近震对地震震级的不同计算方法。了解面波与体波的不同特 征。通过震源机制解可以分析区域活断层活动情况。掌握震源机制的单力偶和双力偶模 式。理解阻尼与阻尼比的不同。 第六部分 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斜坡的组成要素。斜坡中应力状态变化,斜坡形成前与形 成后的应力变化特征。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斜坡变形的三种型式。崩塌的定义及形成条 件。滑坡的概念及分类。 【内容与重点】加深对斜坡应力中应力分布的认识,掌握初步的计算方法。理解崩塌的 运动学特征。认识滑坡活动的阶段性。掌握滑坡形成的必备条件。掌握典型土质和岩质滑 坡的力学及算法。重点掌握滑坡的防治原则及一般方法。引用"龙山工程滑坡实例"加深对 滑坡的认识,进而了解滑坡治理的一般方法及原则。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斜坡稳定性 的评价方法。滑坡的预测预报。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重点掌握地下洞室应力分布特征,应用普氏理论分析稳定性,抗力系数的计算确定